非货币资产交易
税法规定:企业以物易物不论涉及的货币性补价所占比例如何,均视同出售旧资产、购买新资产,交易各方均应按出售资产公允价值及账面成本(包括支付的相关税费)确认交易损益。而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非货币性资产交易应按换出资产账面价值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如涉及补价的还应在此基础上加上补价款(支付补价的)或减去补价款加上应确认的收益(收到补价的)。因此在存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情况下,需要按换出资产公允价与账面价加上支付的相关税费之差额(如涉及补价时还应减去按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收益)调整应纳税所得额。
例:丙企业以甲产品换入丁企业A材料,甲产品账面价10 000元,公允价12 000元,A材料账面价8 000元,公允价12 000元。
丙企业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A材料1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 040
贷:产成品—甲产品10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040
丁企业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甲商品8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 040
贷:原材料—A材料8 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2 040
丙企业应调增所得额=12 000-10 000=2 000元
丁企业应调增所得额=12 000-8 000=4 000元
上例中如丁企业换出的A材料其公允价值为10 000元,向丙企业支付补价2 000元,则丙企业按会计制度规定确认的收益为:(1-10.000/12.000)×2 000=333元;应调增的所得额为:12 000-10 000-333=1 667元;丁企业应调增所得额为:10 000-8 000-2 000=0
上例中换出资产公允价如低于其账面价加上有关税费,按税法规定可以确认为交易损失,可相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在出售或领用换入的非货币资产时,因换入资产其中包含的增值或损失在税收上已得到处理,故原则上可以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其计税成本。
上例中丁企业如将换入的甲商品以12 000元(不含税)出售,则出售时应确认的所得额应为:12 000-12 000=0,但按会计制度确认的收益为:12 000-8.000=4 000元,故应调减应纳税所得额4 000元。但这样处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因为换入资产何时出售或被领用,税务人员难以掌握这方面的信息,加之对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不属于会计账面记录的内容,这些均对调整工作带来一定困难。目前税收法规尚未对此做出明确规定,建议将会计与税法的计价基础协调一致。
接受捐赠
45号文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性资产,须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接受捐赠的非货币性资产,须按接受捐赠时资产的入账价值确认捐赠收入并入当期应纳税所得,依法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取得的捐赠收入金额较大,并入一个纳税年度缴税确有困难的,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确认,可以在不超过5年的期间内均匀计入各年度的应纳税所得。这一规定统一了内外资企业对接受捐赠资产的税务处理办法。
按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接受捐赠的货币资产及非货币资产,均不确认收入。故企业应在接受捐赠的当年,按税法确定的受赠的货币及非货币资产价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
结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三)的通知》(财会[2003]29号),有关账务处理及税务调整如下:
接受货币及非货币资产捐赠时:
借: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原材料、库存商品、银行存款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存货资产应确认的进项税)
贷:待转资产价值
年末应按税法确定的受赠资产价值,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并按应调整额从“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转出。调整额首先用于弥补以前年度及当年亏损额,如补亏后仍有所得的,应按规定税率计算应纳所得税额,计入“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其差额计入“资本公积”,具体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资本公积
如将应调增的应纳税所得额全部用于弥补以前年度或当年亏损额,则上述分录为:
借:待转资产价值 贷:资本公积 上述处理如需分期摊转的,则应按税务机关确认的摊转期逐年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在账务处理上也分期从“待转资产价值”科目转入“应交税金”和“资本公积”科目。至于受赠非货币资产折旧的提取,使用、处置时成本的结转等税务处理,按现行税法规定可视同自有非货币资产处理。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