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发展壮大六大新兴产业。 新能源汽车产业。依托奇瑞汽车公司、江淮汽车公司、安凯客车公司、合肥工业大学等,围绕纯电动与混合动力轿车、客车整车产品,加强电驱动平台的系统集成与性能匹配、高低压电气拓扑结构等技术研究,开发动力电池、控制系统软硬件和电机驱动等关键零部件,率先在公交、出租、公务、环卫等领域推广应用。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500亿元。 新型显示产业。依托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公司、彩虹(合肥)液晶玻璃公司、安徽华东光电研究所、合肥乐凯科技产业公司等,发展TFT-LCD液晶显示器件、PDP等离子显示器件、特种显示器件,开发平板显示器材模块用玻璃基板、光学聚酯薄膜、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和专用化学品等配套技术和产品;加强LED背光模组的光学及结构设计、器件开发等 技术研究。建设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海螺集团、中科院安徽光机所、蚌埠普乐新能源公司、阳光电源公司等,研究非晶/徽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电池、兆瓦级光伏发电逆变系统、风力发电回转支承等技术和装备,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广应用工业余热发电、LED照明、节能电机、新型墙体材料等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发垃圾焚烧、环境质量监测光学仪器、污水治理等技术和装备。建设光伏产业基地和新型建材、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500亿元。 公共安全产业。依托中电集团38所、四创电子公司、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组建公共安全研究院,在反恐安全、信息安全、交通安全、防灾减灾、食品安全、环境安全和城市安全等领域,重点研究北斗导航系统、应急指挥与救援现场通讯技术、空管雷达、火灾探测监控等关键技术;加强智能语音、量子通讯、浮空平台、食品分拣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一批核心技术和专利产品。加强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战略合作,建立公共安全产业基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900亿元。 生物技术产业。依托丰原集团、丰乐种业公司、安科公司、济人药业公司、安徽农业大学等,在生物医药领域加快基因工程药物、中药及天然提取物、医疗器械等产业技术开发;在生物制造领域加快非粮原料燃料乙醇、废弃物原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高活力纤维素酶等产业技术开发;在生物农业领域加快转基因品种选育、生物制种、生物农药、生物化肥等技术开发。建设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和生物质能源、种业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 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安徽时代出版公司、安广网络公司、芜湖华强公司等,综合应用数字技术、动漫仿真和大幅面喷墨印刷、综合传播等技术,发展数字出版、广播电视、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等文化创意产业,推动三网融合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示范。建设动漫、软件外包产业基地,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到2015年实现产值300亿元。 (四)建立五大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和共享。 按照聚集创新要素、交易科技成果、孵化科技产业的主体功能,立足现有基础,突出产业需求,加强资源整合,加快建设科技成果研发交易转化服务平台。 1.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围绕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公共安全等新兴产业的技术需求,新建100家左右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国家级中心5家以上;新建50家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国家级中心6-8家;新建40家左右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力争国家级实验室6-8家。对现有研发平台进行整合提升、完善功能、对外开放,成为面向行业的共性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测中心、信息咨询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 2.创新要素交易平台。建设合肥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安徽(芜湖)高新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国家专利技术(蚌埠)展示交易中心,支持推动安徽省股权交易所加快发展。完善网上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时连接上海、天津等地技术市场。办好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力争全省技术市场成交额年均递增20%以上。 3.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园区,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高起点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使之成为集聚创新要素、招才引智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窗口。到2005年,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面积达到1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000家。在汽车电子、公共安全、软件外包、动漫等新兴领域,建立一批专业孵化器,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增值服务,加速产业集聚。 4.科技中介服务平台。以合肥、芜湖、蚌埠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和安徽(合肥)创新咨询中心等为载体,聚集一批咨询评估、知识产权代理、投融资等中介机构。以中国科技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安徽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等为骨干,形成全省技术转移组织网络。重点扶持一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改善基础设施,转变运行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服务水平。 5.科技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完善“科技路路通”总中心,建设各市分中心,在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省级以上园区建立150家以上基层服务站,形成覆盖全省、联通全国的工作体系。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科技文献等公共科技资源进一步面向企业开放,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探索公共科技资源对企业开放的激励和监督考核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三、保障措施 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关键是要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突出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突出资源整合,形成合力推进的局面。 (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成立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协调、推进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科技厅。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各自职能,制订具体措施,落实相应责任,加强协调配合,有关目标和任务分解另行制定。进一步加强国家、省、市三级联动,各市要成立相应领导组织,结合当地实际,制定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在重大项目、政策试点、工作指导等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二)建立投入引导机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专项资金,安排2亿元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散省试点工作专项资金,其中1亿元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专项资金中支出。各市也要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对创新型企业的奖励,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进关键技术、研发机构和高端人才,与国家重大项目配套,科技贷款风险补偿等。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采取无偿资助(含后补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拉动一批产业投资,切实发挥杠杆作用。积极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发挥省、市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进一批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选择部分银行在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设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加大科技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深化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和股权质押贷款试点,支持合肥高新区开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支持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公司)债券。改革科技计划管理体制,统筹考虑项目、人才和平台建设,对符合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科技计划中给予持续支持,并试行委托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组织实施重大项目。 (三)建立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认真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政策,重点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得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研发机构和重大项目进口设备税收优惠等政策。全面落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对试验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各项行政性收费的省、市留成部分,实行免征。创新型企业所缴纳企业所得税新增部分的省、市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奖励给企业。加强政策落实督促检查,开展国家自主创新政策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继续施行创新型企业科技专员制度,加强政策宣传培训,把已有政策用好用足。 (四)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加强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引导高等院校根据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需求,调整或新设相应学科专业,调整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新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大力培养急需的创新人才。组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实施研究生“千人培养计划”,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培养各类高技能人才。加快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大力引进国外智力项目,支持我省相关单位的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推进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和留学生创业园建设,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及金融、管理等专业人才。建立职业经理人机制,培育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组织开展“企业技术创新院士行”活动,在骨干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扩大激励奖励试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转制科研院所试行股权期权激励,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股权和分红权激励试点。充分发挥职工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攻关、发明创造等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加强职工技术交流与协作,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 (五)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实施考核评价制度,将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情况,纳入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和市、县政府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发挥导向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从事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不同工作进行分类评价,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积极参与试点工作,促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