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税不够,费来凑”不仅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让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变味儿,也给企业和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特别是一些不规范、不合理收费的收费,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当地投资环境恶化。
尽管中央层面出台了多项措施简政放权、实行普遍降费,但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却大幅增加、居高不下。这不仅令财政收入质量变差,也给企业带来了沉重负担。特别是一些不规范的收费,还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2月1日《人民日报》) 应该承认,非税收入也是公共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由此出发,“税不够,费来凑”的做法或许是难免。问题是,这些收入有多少是合法合规的? 长期以来,非税收入并没有被正式纳入预算体系,就如同“灰色收入”一样,游离于财政监督之外,从而也带来了各种征收和使用乱象。尽管中央层面出台了多项措施进行普遍降费,但在一些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却居高不下。以山西省为例,2011年,全省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收入的比重是71.9%,2014年税收占比下滑到62.3%,非税收入占比上升了9.6%个百分点。4年来,该省非税收入年均增速为25.4%,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这个“大头”越来越小。其中,虽然有一次性非税收入的因素,但从趋势上看非税收入占比是上升的。 “税不够,费来凑”不仅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让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变味儿,也给企业和民众带来了沉重负担。特别是一些不规范、不合理收费的收费,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当地投资环境恶化。 一些地方财政收入吃紧,官员着急上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出于国计民生考量,“税不够、费来凑”的现象值得警惕。财政收入是与整个经济运行密切相关的,不是政府想收多少就收多少。特别是当企业经营困难时,政府要做的是放水养鱼,而不是玩“税不够,费来凑”的把戏。 今年2月1日起,我国将取消、停征和整合部分政府性基金项目并扩大部分政府性基金免征范围。这无疑是个好兆头。但除此而外,还应有些刚性约束。比如向公众详细公开非税收入的各种数据,实行阳光收费,接受社会监督;又如打破“财政任务”的指标式考核,以免逼着地方为了完成财政任务而随意乱收费等。必须明确的是:政府所有的收费都应当有法可依,而不能想收就收。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