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海一家医疗器械销售公司的负责人体验到了“偷鸡不成蚀把米”的滋味:本想“偷梁换柱”少缴些税费,结果不仅应缴税费一分钱没少缴,反而额外交了85万元滞纳金和389万元罚款,不由得感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蹊跷:购进食品售出变成医疗器械 几个月前,上海市税务稽查部门按照有关部署,对T医疗器械销售公司(以下简称T公司)展开税务检查。 通过案头分析,检查人员发现两处异常:一是该公司2017年末的应收账款同比增长近2000万元,应付账款也存在大额挂账的情况;二是该公司2016年至2017年购进4000多万元的饼干和巧克力,抵扣增值税700多万元,但同期开具销售发票的货物明细中只有“医疗器械”。 “奇怪,这些食品去哪儿了,该公司购进的食品难道是用来制造医疗器械的?”检查人员纳闷。 检查:一张送货单显示食品销售对象 检查人员约谈T公司负责人蒋某和财务人员李某,两人的回答都支支吾吾。 调阅T公司的账册凭证、业务材料、银行资金流水等信息,检查人员发现其资金流入与其申报的收入总额大致相符。但比对有关明细信息发现,该公司流入资金并非来自购买其医疗器械的客户,而是一些看似与该公司没关系的个人、企业,比如张元(化名)、S公司等。 这些个人和企业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往T公司账户里打钱?检查人员脑子里冒出一个个疑问。 突然,检查人员在一张记账凭证背面看到了张元(向T公司打钱的个人)的名字。该凭证背面是废弃的送货单,上面显示T公司向张元杂货店送了20箱饼干、10箱巧克力。调查S公司等几户看似与T公司无业务往来但向其汇钱的企业,检查人员证实它们都向T公司采购过食品。 真相:为少缴税将进项税款移花接木 眼看瞒不住了,蒋某交代了实情。 原来,T公司销售医疗器械开具了销项发票,但迟迟未能从供应商处取得进项发票,导致当期无进项抵扣,需缴纳大量税费。为少缴些税费,蒋某想到了公司的副业——食品批发。其食品批发对象多为个体杂货店,这些店适用定期定额征收,一般不索取发票。蒋某力推食品批发业务,一方面取得购进食品的进项发票,用其抵扣进项税额;另一方面利用食品销售不需要开具销项发票的特点,不申报食品销售收入,将其藏到应付账款科目中,造成该科目居高不下。 该公司应收账款大幅增长,是因为其销货对象大多是蒋某自家的关联企业,担心现金流太大会被税务机关瞧出破绽,于是将销售收入挂在账上。 查明T公司的蹊跷账后,检查人员发现T公司还存在通过预提业务招待费虚列费用的情况,少缴了企业所得税。 最终,检查人员确定,T公司少申报收入4294万元,造成少缴税费995万元,依照规定对其作出了税务处理、处罚决定,要求其补缴税费995万元、罚款389万元,按税费滞纳天数缴纳滞纳金。近日,T公司按照规定补缴了税费、罚款,补缴滞纳金85万元。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