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今年底有望纳入营改增的改革试点范围内。”10月29日,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政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他认为,下一步,营改增改革的步伐还会加快,按照财税部门部署,“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营改增,彻底取消营业税。” 而眼下,营改增全国试点的多重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国家税务总局10月24日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营改增全国试点的首个申报期,共减税130.13亿元,效果明显。 但问题是,一旦营改增在全国推开后,作为地方税务部门主体税种的营业税将改为增值税,征管部门也从地税局转变为国税局,地税的业务必将面临极度萎缩。因此,如何解决国地税的分工问题将进入官方考虑的视野。 施政文认为,地税的一部分合并到国税、一部分合并到财政系统将是大势所趋。但中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教授薛刚却认为,地税合并国税目前还不现实,而随着营改增试点的推进,地税系统的业务正在一步步地被架空。 年底或再扩围 这并非空穴来风。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9月26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根据国务院部署,“十二五”期间要完成营改增任务,要实实在在地抓紧谋划明年改革的方案。王军当时提出两点:一是,提早做好铁路、运输、邮电通信等行业纳入营改增试点的各项准备;二是,要加强研究能否、何时、如何推进生活类服务业营改增问题。 这被外界广泛理解为,铁路、运输、邮电通信业等行业很快被纳入营改增改革。对此,施政文告诉本报记者:“年底将在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行业试点营改增。” 而随着营改增的不断推进,改革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众所周知,对邮电通信业来说,营改增改革的难点主要在于电信业。因为,电信业过去长期缴纳3%的营业税,如果变成11%的增值税,行业承受的压力势必会增大,加之电信资费是国家规定的,不易变化,这就让改革难上加难。此前有消息说,从去年年底开始电信行业内进行了内部测算,如果按照11%的税率进行改革,就会产生税负增加的情况,在没有任何优惠时,对整个行业净利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达到5%。 而“相比之下,建筑安装业的推行难度更大”。施政文说。他还表示,由于建筑业的下游是不动产,目前还没有进行营改增试点,而下游不改会导致整个产业链无法形成抵扣链。那么,营改增将营业税“道道征收、全额征税”转变为增值税“环环抵扣、增值征税”,这在建筑安装业就无法体现。 然而,建筑安装业试点营改增的准备却是时间最长的。早在2012年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的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座谈会上就被提及“适时将建筑安装纳入改革试点”;2013年5月24日,财税部门再次提及要做好建筑安装企业迎接“营改增”试点工作,但至今也未开始试点。对此,施政文认为,估计最快要到明年上半年开始试点,而且还需要更好的税制设计。 此外,铁路系统的营改增也箭在弦上。去年财政部便下发通知称,将铁路企业的营业税下划地方,其目的就是为营改增试点做准备,而铁路营改增影响的关键也在于税率。据业内测算,6%的增值税税率对铁路影响偏正面,11%税率偏负面,而平衡点在8%-10%左右,最终采取多大的税率恐怕还需要官方来定夺,但推开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地税业务正被吞噬 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务局系统被划分为地税、国税,一直延续至今,而在中国现行24个税种被分为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地方税三种。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这一年增值税和营业税相加占全国总税收的42.5%,而前者是国税的主要税种,后者是地方第一大税种。 薛刚表示,随着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征管按税种划归国家税务局负责,地方税务局的业务萎缩毫无疑问。一般来说,营业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都较高,占比一般在30%左右。 而受访业内人士也都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营改增对地税系统的影响会非常大。10月29日,某地税局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关税、消费税、央企征收的所得税都归中央税收,增值税、资源税、地方企业所得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归国税征收。而在地税系统中,除营业税以外,主要包括一些征管难度较大的零散税收,营改增使原本属于地方税收主体税种的营业税中的主要收入部分并入增值税,地方税收无疑再次被收缩。 据悉,目前北京已经开始改革。北京在营改增后,企业原来在地税局缴纳的营业税改为在国税局缴纳增值税,交通运输业、部分现代服务业的纳税申报服务、发票供应服务、纳税咨询服务等涉税服务已交由国税部门负责,但城建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等地方税仍需去地税局缴纳。 “即便不搞营改增,当前国地税分开也是弊大于利。”施政文认为,首先是征管成本非常高,现在国税与地税加在一起的税收成本是20年前没分开时的一倍。尽管如此,施政文还是认为,“地税合并到国税局是迟早的事情。”在他看来,目前国地税在现实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管辖交叉、管辖不明确、重复征税等等。 在采访中有不少专家认为,营改增的意义在于为调整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撕开了一道口子,当然阻力还在地方。“最近这一两年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地方的主要税收收入都没有了,加之今明两年地方偿债压力巨大,所以地方对营改增都比较抵触。”某地方财政局一位副局长私下对本报记者说。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