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工信提函[2022]63号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106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来源:税屋 作者:税屋 人气: 时间:2022-06-20
摘要:2021年起,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比例从75%提高到100%,我市共有3876家企业提前享受2021年前3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32.79亿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实行“免申报,后补助”方式,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补助资金使用效益。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第2022106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厦工信提函〔2022〕63号                 2022-06-20

姚志萍委员:

  《加大力度培育厦门“专精特新”企业》(第20221061号)收悉。市工信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市科技局、金融监管局共同办理,现将意见反馈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加大力度培育厦门“专精特新”企业》深入分析了我市“专精特新”在培育数量、行业分布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并对我市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出针对性和建设性的科学合理宝贵建议。接到提案后,市工信局高度重视,会同市科技局、金融监管局等协办单位进行研究,根据提案所提建议研究提出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二、措施与成效

  (一)扶持措施

  2014年,为贯彻《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企业〔2013〕264号)精神,我市启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先后发布了《厦门市进一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若干措施》《厦门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保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促进上下联动,培育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目前已形成数量多、分布全、层次清晰的“专精特新”企业群。

  1.强化扶持力度。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注提升创新研发能力,从认定奖励+其他财政资金补助两个方面给予企业支持,对获得工信部认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给予100万元奖励,对获得我市认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50万元奖励,奖励金额为全国最高。历年来,已兑现认定奖励资金累计近1.5亿元;近三年兑现其他财政奖补资金1亿元左右。同时,向工信部、财政部申请国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7337万元,用于支持当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2.加强融资促进。一是完善“产融云”平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公共服务大数据,帮助企业实现融资需求一键提交、需求精准推送、金融产品高效匹配、进度跟踪及时反馈等服务;二是畅通企业、金融机构、政府部门三方融资信息沟通对接渠道,推进政银企对接和产融合作。持续完善政银企线上、线下多层次对接长效机制,打造永不落幕的政银企对接会。三是精准扶持信贷需求。通过“一行四局”金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布重点支持企业名单,涵盖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科技企业等重点领域,要求金融机构主动靠前服务,加大金融扶持力度,九成以上名单企业实现融资对接;四是设立“专精特新”板。厦门市已于2021年11月在两岸股权交流中心开设“专精特新”板,目前已挂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7家,股权融资金额达8亿元;五是对接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目前我市已推荐42家企业申请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厦门子基金,合计拟融资金额19.59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家,项目覆盖智能制造新技术、工业互联网、医疗健康和新供应链等新经济领域。六是发挥私募基金支持专精特新。截止2021年末,我市私募基金超1800只,总规模超3500亿元,其中民营基金共有1677只,规模1888.1亿元。民营基金普遍为中小型的基金,但侧重以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为主,与“专精特新”中小微创新企业在初创阶段融资更为匹配,有效活跃了本地市场化基金的投资氛围,在投早、投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展产学研项目。市科技局专门设立产学研项目专项资金,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以成果产出和转化为绩效考核目的,与本市企业开展密切合作。办法规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产学研项目,根据企业转给高校院所的到账经费按50%的比例进行补助,单个项目最大补助金额50万元。近年来,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我市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433项,总资助经费6762.3万元。

  4.加强中科院科技合作。为促进中科院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2021年起我市新设立了福建省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项目,市科技局每年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福建省中科院STS计划配套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中科院技术、成果、人才等优质资源服务本地企业。2021年共资助11项中科院STS项目,总资助金额960万元。

  5.提升研发投入强度。2021年起,制造业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比例从75%提高到100%,我市共有3876家企业提前享受2021年前3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132.79亿元。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补助政策,实行“免申报,后补助”方式,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补助资金使用效益。2021年共拨付5376家次企业研发费用补助资金11.65亿元。2021年厦门市“专精特新”147家中小企业中,共有122家企业获得市科技局研发费用补助资金8127万元。

  6.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市科技局通过优质创新资源集聚,促进产业集聚,全面提升创新链效能、产业链水平。集聚创新资源,增强科技创新策源、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赋能发展能力。嘉庚创新实验室7万平方米大楼全面投入使用,落成世界第四、亚洲首座无噪声实验室等先进研发设施;正在开展30余项科技攻关项目,攻克铜抗氧化防腐等近10项关键技术,形成60余项科技创新成果。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已通过专家论证和省委常委会研究,一期总投入30亿元,已开工建设。策划布局海洋领域省创新实验室。引进落地国家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中心厦门分中心、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东南分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厦门卫星产业基地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新增16家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及细胞治疗研究中心,促进研究机构量质齐升。

  7.帮助开拓市场。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加各类展会,对参加列入年度计划展会的企业,按展位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编制地产工业品推荐目录,对于列入地产工业品目录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品(解决方案),支持其在政府机关、学校、地铁、公交等场所开展产品应用、体验、展示,扩大厦门制造产品影响力。

  8.促进管理提升。近年来,厦门一直致力于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加强精准服务支撑,培育和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助力管理提升。与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办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研修班、厦门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级研修班、厦门市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研修班等。此外,还不定期举办名师公开课,助力企业管理提升。据统计,2021年共投入培训资金355万元,举办培训52场次86天次,共培训3807人次。

  (二)工作成效

  自2014年起,为大力支持厦门市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我市持续开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促进上下联动,加快培育一批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形成数量多、分布全、层次清晰的“专精特新”企业群。截至目前,我市累计已培育31家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79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67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769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为推动厦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锐力量。从工信部公布的3批共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来看,厦门跻身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十强,位列第9,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列第5名。

  1.创新能力强,领跑细分领域。厦门市79家“小巨人”企业中,有63家企业产品填补了国际或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占比79.75%;64家企业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补齐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劣势,占比81.01%,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通过对609家各级专精特新企业统计显示。2021年研发费用65.2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6.2%;2020年研发费用52.56亿元,占营业收入的7.4%。总体上研发费用大幅增加,占比下降的原因是企业研发创新推动了营业收入大幅增长,远高于研发费用的增速。

  2.行业导向好,引领产业发展。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行业横跨生物医药、机械设备、轻工纺织、新型材料、电子电器等,主导产品既有大型专用设备、电力设备,又有小型的精密锁具,也有高科技如芯片设计、物联网、智能解决方案等,亦不乏新型环保塑料制品等传统产品,行业与创新并举,科技与民生兼顾。79家“小巨人”企业中有78家均属于《工业“四基”发展目录》所列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

  3.专业程度高,块头小能量大。部分企业深耕专业细分领域多年,正在逐步成长为细分领域的超级专家。数据显示,以宝太生物、厦钨新能源为代表的79家“小巨人”企业,2021年总营收超过539亿元,带动就业近3万人,为厦门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规模层次清晰,发展韧性足。通过分级培育和梯度发展,我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涌现了厦钨新能源、东亚机械等9家上市公司,航天思尔特、海迈科技等21家新三板企业,以及部分“单项冠军”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

  三、存在问题及今后推动计划

  与部分发达城市相比,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如下:

  (一)培育规模存在差距。目前。厦门市的“小巨人”企业入选数量在全国的城市中排第9名,与前1名的青岛比,少了近20家,不足北京上海的三分之一,不到深圳的一半,在入选数量上与先进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行业分布较为传统。厦门市的“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行业上,产业分布较为传统;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没有形成相对的量级优势,未达到行业“小巨人”的规模。

  (三)政策生态有待加强。深圳市针对“专精特新”企业,已经构建起“培育、金融、供地、服务”等四位一体的政策导向,与之相比,厦门目前的政策扶持已经落地实施有实效的主要集中在财政资金奖励、培训管理提升上,在融资帮扶、服务体系搭建、地产品试点示范应用的政策探索上,还仅仅迈出了第一步,政策生态与发达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四、下一步推动计划

  (一)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聚焦先进制造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如高端装备、集成电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领域,加强我市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专精特新”企业融通发展,畅通大中小企业融通渠道,鼓励各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集聚发展,主动对接龙头企业需求,与大企业建立稳定的生产、研发等专业化协作配套关系。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等,构建优质大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格局,促进各类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带动提升。

  (二)优化融资上市环境。一是持续扩大产融合作平台影响力。打造永不落幕的政银企对接会。线上不断丰富“产融云”“信易贷”“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畅通银企网上合作“直通车”。线下推动政银企对接常态化,配合各区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等召开政银企对接会。二是持续畅通信贷主渠道。发挥“一行四局”金融联席会议机制作用,通过推送收集梳理的企业名单,鼓励金融机构主动靠前服务,加大支持力度。三是发挥惠企金融政策作用,用足用好应急还贷、增信基金、科信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产品,加强普惠金融创新,提高服务质效,推动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担保费率。四是对当年认定的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直接认定为成长型中小企业,享受一次银行贷款贴息补助;五是提升产业直接融资能力。优化金融供给,构建投融资生态圈。加强跟踪服务,着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同时增强业务联动,挖掘优质上市资源。六是建立健全产业基金体系。完善优化各类基金发展环境,进一步发挥基金的投资引资作用,积极发展私募基金创新业态。

  (三)招大引强重点产业。围绕本市优势制造业加快优化完善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鼓励龙头企业招引产业链配套企业,对龙头企业引进的固定资产投资在2亿元以上的产业链配套企业,在项目完成全部投资后,按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5‰给予合规引荐人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和科技天使种子基金,研究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采取母基金和直接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培育和引进科技企业,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和导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厦门子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移转化。引导厦门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根据我市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挖掘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化前景的项目,以成果产出和转化为绩效考核目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开展与我市企业的密切合作。

  (五)鼓励企业并购整合。将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列入我市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企业,通过国有投资公司或政府投资基金共同组建先进制造业发展等基金,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并购整合,鼓励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做大做强,助力重点“小巨人”企业的强链补链,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六)加大合作投资力度。鼓励各类基金支持和参与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造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允许政府性基金或国有企业,根据实际需要,与企业按照一定比例共同参股投资,实现共同发展。

  (七)储备企业后备力量。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和宣导,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进行梯次培育,坚决贯彻前期宣贯扩散、中期摸底储备、入库重点关注、培育示范带动的整体组织程序,逐步提高各级“专精特新”企业(尤其是“补短板”“锻长版”“填空白”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的企业)数量和质量。对后备库入选企业,各区各部门给予重点辅导和融资、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支持。

  领导署名:周桂良

  联 系 人:宋鹭雯

  联系电话:2896753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2年6月20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府督查室。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