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事不二罚”原则在税收行政处罚中具体应用的探讨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王震 人气: 时间:2013-05-03
摘要:提 要 本文在详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 一事不二罚 重要原则和其他税收具体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税务人员如何依据...

提   要
本文在详细研读《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一事不二罚”重要原则和其他税收具体法律、法规规定的基础上,结合笔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提出我们税务人员如何依据“一事不二罚”原则在税收行政处罚中执罚,更好的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真正做到依法行政。

引   言
在行政处罚中,行政机关与行政被处罚人处于相对位置,行政机关要依照法律履行职责,维护法纪;被处罚人要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在处罚过程中,被处罚人处于一个相对弱势的位置,在我国的法制改革进程中,我们可喜地看到我国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法律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尽一切可能的制约公权力的滥用。其中,“一事不二罚”原则就是制约滥用公权力的集中体现,本文试就行政处罚中的“一事不二罚”原则在税收行政处罚中的具体运用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税收行政法律、法规中规定了大量的行为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及其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未按照规定设置、保管帐簿或者保管记帐凭证和有关资料的;未按照规定期限办理申报纳税等等。

税收行政法律、法规中对结果罚(在税务机关也被称为涉税罚)也有规定。典型的结果罚就是偷税。无论手段方法如何,都要有“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一结果,就不能认定为偷税。

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这一规定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对一个违法行为已经处罚过了,就不得再次处罚,这在我们行政处罚中执行得比较规范。但是如果纳税人的一个违法行为同时构成行为罚和结果罚,应当如何处罚就是一个需要运用“一事不二罚”原则进行审视的问题。

例如,税务机关在日常检查中发现,某公司以白条形式列支费用20万元,该年度企业盈利。这种情形在税务检查中经常遇到,在讨论如何对该单位进行处罚时,我们通常会有以下几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该单位在没有合法凭证的前提下,无票列支费用20万元。因为造成少缴应纳税款的后果,认定为偷税,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三条规定,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此外,根据《发票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该行为又属于“未按规定取得发票”的行为,可以处以1万元以下罚款。根据“一事不二罚”原则,对本案当事人只能依《税收征管法》或《发票管理法》处以一次罚款。

观点二:所谓“一事不二罚”原则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处罚。本案中,纳税人 “偷税”和“未按规定取得发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违法行为,触犯了不同的法律法规,并非“一事”,一个是“涉税罚”,一个是“行为罚”,可以依照《税收征管法》或《发票管理法》分别罚款,并不违反“一事不二罚”原则。

到底这两个观点谁对谁错,让我们一起对这种现象进行一些必要的分析。
一、 “一事不二罚”原则的具体解读
何谓“一事不二罚”,如何认识其本质、内涵,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是我们对其进行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对于这一原则,我国《行政处罚法》第24条有明确规定:“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行政处罚。”

“一事不二罚”是行政处罚法确立的一项重要责任制度,其基本内容是指:对违法行为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以同一事实和同一依据给予两个(次)以上的处罚。目的在于防止法律规范之间的设定冲突,重复规定处罚,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如果当事人的一个行为触犯了一个法律规范,由一个行政机关处罚一次就行了,一般不会导致重复处罚问题,但同一个行为侵犯了不同的客体,违反的是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依照这些法律规定,甚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政机关都有处罚权。如何适用一事不二罚原则就较复杂了。实践中,由于各种法律规范的复杂、交错规定,致使行为人的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了数个法律规范条文,从形式上看构成数个违法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行政处罚法》第24条可以理解为:对同一违法行为,只能给予一次罚款;无论有多少法律规范对这一违法行为都规定予以处罚,但是罚款只能一次。简单地说,“一事不二罚”理论在我国已发展为“一事不二罚款”原则。这里仅仅规定不能给予两次以上的罚款,对于其他的行政处罚没有禁止。例如,可以给予一次罚款、一次警告的行政处罚,也可以给予两次警告的行政处罚。这也是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值得注意的。

在刑法学理论上,我们将一个行为触犯若干个罪名称作想像竞合犯,这对我们在行政法领域研究“一事不二罚”原则有着重要的借鉴及指导意义。对于想像竞合的定义,法学界有不同理解,主要有实质一罪说、实质数罪说、特别数罪说(也称为折衷说)、法条竞合说等等。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中,“特别数罪”的提法较为可取,即所谓折衷说。一方面,想像竞合犯虽然是出于一个犯意,实施了一个行为,却触犯数个罪名,且这些罪名中任何一个都不能全面评价该行为,故明显区别于一罪,应为数罪的一种形态;另一方面,想像竞合犯只是在形式上符合数个犯罪构成,由于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行为,也就是说数个犯罪构成共用部分要件,与数行为触犯数罪名的数罪相比是不完整的,故根据对一行为不得进行重复处罚的原则,想像竞合犯只是“想像”的数罪,是数罪的理论形态之一,是处断的一罪。

综上,笔者将“一事不二罚”原则的实质归纳如下:“一事不二罚”中的“一事”既不同于实质一个违法行为,也不同于实质数个违法行为,是不完整的、特别的数个违法行为的形态,是指出于一个故意或者过失,实施一个危害行为,产生数个危害结果,触犯数个违法罪名的违法形态。

二、如何判断纳税人的违法行为是一行为还是数行为
违法行为必须同时符合以下要件,才能构成一行为(即我们行政处罚法所称的“一事”),反之,应按照数行为分别处罚。
1、行为人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究竟何为“一行为”,学界众说纷纭。有所谓“自然行为说”、“社会行为说”、“犯意行为说”、“法律行为说”等等。或以结果、或以性质、或以犯意的个数来区分一个违法行为与数个违法行为,虽各具价值但均有失偏颇;只有“因果关系说”综合考虑行为、结果、行为与结果之因果关系这些客观要素来设定“一行为”的标准,合“自然行为说”与“社会行为说”之长,较为科学。

“因果关系说”认为“一行为”包括行为人的一个身体动作造成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即一因一果,是一个行为;一个身体动作造成数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即一因多果,是一个行为;数个身体动作造成一个危害结果的,即多因一果,也是一个行为,而数个不同性质的身体动作造成数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即多因多果,是数个行为。想像竞合犯中,只要行为人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无论其行为是作为还是不作为;其违法心理是故意还是过失,亦或故意与过失混合,均不影响想像竞合犯的成立。

例如:纳税人由于不了解税收征管相关法律法规,在国税、地税部门进行税务登记逾期。看似一个行为,但是其实该纳税人在国税、地税部门进行税务登记是分别进行、互不影响的两个单独的行为,因此,国地税部门应该分别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条第一项:“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申报办理税务登记、变更或者注销登记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进行处罚。

2、行为人的行为同时触犯数个行政法条所代表的数个性质不同的违法行为构成。这是想像竞合区别于实质一行为的根本特征。想像竞合不应包括同种违法罪名的情况,只有当违法罪名相异,违法行为构成性质不同时,才存在着竞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