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来源:税屋 作者:税屋 人气: 时间:2015-04-28
摘要: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助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贯彻落实《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助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特制定本规划。

  一、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家和北京市对知识产权服务业给予高度重视,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2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联合制定《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指导意见》。2011年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成为全国首个引导和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政府文件。2012年12月,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大会召开,对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进行总体部署,并提出新的要求。2013年5月,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作为重要参展方,首次在京交会上亮相。推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相继推出,为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北京市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增多,中介服务基本实现市场化、社会化。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作为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的中坚力量,不论是机构数量,还是从业人员队伍,都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截止到2012年底,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共251家,占全国专利代理机构的28%;执业专利代理人3254人,占全国总数的40%。目前,北京市已初步形成由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等组成的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成为首都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然而,从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看,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不足。高端业务的服务能力有待加强,行业无序竞争现象严重,行业标准和规范建设滞后,行业自律与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人才相对缺乏,团体意识和社会影响偏弱。

  在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市场主体对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日趋旺盛,北京作为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区,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从国际来看,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发展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业,提升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有效地应对涉外知识产权争端,是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从国内来看,北京在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龙头引领作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展服务模式,将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成为高技术服务业的主导力量之一,是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使命。

  因此,需要对未来一段时期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协调,采取有效措施,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为首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为首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二、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实施首都知识产权战略为主线,着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市场,构建服务主体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水平,推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向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为首都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做出重要贡献,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工作目标

  到2020年,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充分显现,知识产权体系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知识产权服务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规范,实现以培育百家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百名知识产权服务领军人才为目标的“双百工程”,打造高端知识产权服务品牌,使北京成为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实现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提高优秀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效率,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效应,加快知识产权成果产业化并实现其经济社会价值。到2020年,知识产权服务业成为高技术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其规模和产值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明显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明显提高。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公共服务与商业服务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并完善由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构成的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围绕技术创新、文化创意和品牌创建,在专利、商标、版权、商业秘密和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领域提供专业化服务。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更加优化。建立较为完善的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体系、标准体系和行为规范,健全行政监管与行业自治自律相结合、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管理环境,改善有助于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到2020年,实现1000家国有企业的软件正版化。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实力更加强大。形成市场化发展机制,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综合能力,知识产权服务主体向多元化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到2015年,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达到300家。到2020年,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达到400家,培育首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100家;正版产品销售示范单位达到500家,培育版权输出超过100种的版权贸易(输出)企业10家,版权输出数量年均增长10%,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版权交易品牌。

  ——首都知识产权服务队伍素质明显提升。知识产权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和服务能力大幅提高,人员结构优化,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服务队伍。到2015年,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4000人;到2020年,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达到6000人,培养100名首都知识产权服务领军人才。

  三、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完善知识产权服务政策体系

  1.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与产业、科技、金融、区域等政策衔接。制定有利于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北京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支持政策,扩大行业规模,鼓励服务机构做强、做优。强化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导向,健全科技计划和科技重大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重大科技经济活动中明确对于知识产权配套服务的要求。

  2.完善支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制定政策措施加快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创新发展,出台中关村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的支持政策,通过租金补贴和物业进驻优惠政策,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向中关村聚集。完善北京市专利相关资助政策,支持服务机构提高专利质量,支持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强分析评议能力建设,开展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支持行业协会、专利中介服务机构在专利预警方面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服务;鼓励行业协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应对海外专利纠纷、争端和突发事件的服务。

  3.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和监测制度。建立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明确统计范围和统计对象,设计统计指标,规范统计内容,统一统计口径,完善涉及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商用化、咨询和培训等服务内容的知识产权服务业统计体系,建立健全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监测和信息发布机制。

  (二)建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

  1.完善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公共产品,整合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信息分析机构的信息资源,加快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现面向社会公众的专利基础信息的检索查询、在线统计分析服务,面向北京市重点行业及企业提供专利信息应用服务和专利预警的数据支持,并为政府部门提供管理决策分析服务。依托北京市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构建由主站、工作分站、服务网点组成的专利信息三级服务体系,实现专利信息服务的物理延伸。加强专利、商标、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和植物新品种等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开放知识产权信息基础资源,提升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能力,准确、及时、全面地向公众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数据。

  2.建立知识产权专题数据库服务平台。立足北京市重点发展产业,逐步建立全面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利信息服务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建设专题数据库,为产业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专利信息服务,推进专利信息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和相关企业的产业布局、研发创新、技术引进、贸易风险防范等方面的应用。

  3.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语音电话系统和案件流转系统的作用,依托部门协作机制,畅通举报投诉与维权渠道。依托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网,为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最新、最快、最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强化首都知识产权保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拓展公共服务功能,提供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专业化服务,为行政执法和司法部门提供有力支撑。

  4.搭建知识产权商用化服务平台。利用现有的专利信息资源对专利的技术价值和潜在风险进行鉴别分析,提高专利交易的可信度和公信力。促进知识产权转化,重点支持知识产权成果在本市转化。搭建集商标展示、商标事务咨询、商标融资、商标交易和闲置商标转让等功能于一体的商标服务平台,推动商标资产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商标服务的市场化进程。搭建集版权交易、评估、投融资和信息交流为一体的版权服务平台,实现版权产业化、市场化运作。

  (三)拓展知识产权服务模式

  1.发展综合知识产权体系化服务。支持服务机构开展包括知识产权代理、法律援助、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商用化、培训等业务类型的综合服务,根据市场主体的立体需求,为不同行业、不同区域和不同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提升服务机构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能力。

  2.加强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利用。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政策以及进行重大项目决策时,要对可能影响科技和产业发展的知识产权信息进行分析。引导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把知识产权信息查询、分析纳入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之中,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检索分析工具,提高知识产权信息的利用能力。鼓励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知识产权分析和预警服务,形成为特定领域服务的专业特色。

  3.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建立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制。依托首都知识产权保护公共资源,开展专业化、公益性的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指导行业或企业建立知识产权防御体系,提升纠纷处理能力。设立知识产权保护资金,鼓励服务机构提供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服务。依托行业协会和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调解机制的构建,多渠道化解各类知识产权矛盾纠纷。支持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形成对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各类知识产权的保护服务体系,全方位保护市场主体创新成果。

  4.加强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组建由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服务联盟,构建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服务共同体,面向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转让交易、知识产权项目融资等服务。开展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探索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和知识产权小额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推动企业信用评级、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知识产权拍卖、知识产权战略分析等知识产权服务的发展。

  5.培育知识产权新兴服务业态。支持服务机构与技术转移机构建立深度战略合作关系,为专利技术的转移转化和商用化提供“链条式”知识产权整体解决方案和综合咨询服务,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融合发展的新兴服务业态,进一步拓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范畴。

  (四)优化知识产权服务的管理环境

  1.加强知识产权服务行业监督管理。规范政府部门对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的监管,完善代理机构审批、年检和惩戒制度。完善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有机结合、定位明确、分工合理、相互协调、运转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逐步对服务机构开展分级分类管理,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

  2.加强行业协会自治自律建设。完善各类知识产权行业协会组织体系,加强行业协会的自治自律管理、业务指导、行业维权、执业培训等工作,强化行业协会的各项职能,逐步建设专业委员会,加强对会员的专业化支持和服务,积极树立良好的行业形象,扩大行业社会影响力。指导行业协会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考评工作,鼓励服务机构做优做强。支持北京市专利代理人协会打造会员交流与服务平台,推动北京专利代理服务行业发展。支持北京商标协会加强对商标代理组织和代理人的自律管理,建立信用记录、信用等级评价和失信惩戒等制度,推动商标中介组织从单一的注册服务向综合全面的商标服务转变。

  3.制定和推广服务标准。建立专业高效、服务规范、支撑有力的北京市知识产权服务标准体系,指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开展业务,规范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建立服务标准的管理机制,开展服务标准的贯彻实施、普及教育、培训指导等工作。建立知识产权服务质量评估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的质量。

  4.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文化。广泛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的宣传教育,支持各类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行业宣传,树立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理念,鼓励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加入志愿者队伍,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服务的认识,营造有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社会氛围。

  (五)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机构

  1.实施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计划。遴选基础条件好、资信度高、辐射范围广、业务能力强、具有示范带头效应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品牌机构培育工作。通过分级分类评定,在每个重点服务领域选取一定比例的机构进行重点培育,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在代理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通过品牌培育带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

  2.培育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示范机构。遴选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能力较强、有一定服务经验、发展潜力好、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分析评议示范培育工作。建立专利分析评议工作体系,明确专利分析评议工作规范,形成分析评议项目的统筹协调和成果共享交流机制,合理配置数据信息资源,加强专利分析成果的推广应用。建立高质量的专利分析评议专家库,培养专业化的分析评议人才队伍,形成引领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发展的骨干力量。

  3.引导服务机构与各类创新主体对接。组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点对点知识产权专业服务,通过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联络员制度,使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能够及时掌握服务需求,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通过建立企业与服务机构间的沟通桥梁,鼓励企业加大知识产权维权投入,增强维权信心,利用服务机构的优质服务,提升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引导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与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联合、协作,使服务机构能够充分利用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的专业知识、人才优势及技术开发、检测和中试设施,为智力成果权利化、产业化更好地提供服务。

  (六)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养

  1.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职业培训工作。根据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和不同阶段的需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培训活动,引进国际师资,对知识产权服务从业人员开展职业培训,培育知识产权服务高端实务人才。组织好专利代理人继续教育工作,建立专利代理人执业教育体系,推进专利代理实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发网络教育平台。

  2.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人才队伍规模,发展知识产权管理、咨询、运营、评估、保险和信息分析人才队伍。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多形式多渠道引进高端人才,引进高学历人才和海外留学人才,引进能够胜任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诉讼服务和涉外服务的高层次人才。鼓励参加专利代理、资产评估资格考试,取得相应资质。

  (七)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在中关村集聚发展

  1.加快中关村知识产权和标准一条街建设。落实促进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高端发展的政策,营造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吸引国内外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进驻,实现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聚集效应。配合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在国际技术转移中实现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辐射,吸引国际高端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在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内聚集发展。

  2.做好中关村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工作。加大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先行先试的工作力度,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评议、专利导航产业、知识产权投融资、专利普及分析推广等先行先试工作,充分发挥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商业模式及服务理念创新示范,优化区域知识产权服务业态结构,促进区域创新资源向产业优势转化。开展知识产权服务的理论研究,探索知识产权服务的新模式、新举措。

  3.推动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机构库,充分发挥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联盟的专业优势,加强知识产权服务业产业链上中下游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功能聚集效应。组织联盟内优秀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为园区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等提供深度知识产权服务,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八)提高知识产权服务的国际化水平

  1.开展知识产权服务对外合作与交流。制定知识产权服务对外合作与发展计划,支持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拓展涉外知识产权服务,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争取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及相关行业组织建立友好协作关系,扩大知识产权服务业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2.推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国际化进程。通过定期组织业务论坛、境外学习等活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特别是先进管理经验和专业化运作模式,使北京市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支持资质好、信誉高、运作规范的机构积极开拓国际业务,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国际知名服务机构在北京设立分支机构,鼓励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创办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

  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建立健全促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机制,每年制定工作计划,共同推进规划各项工作的落实,定期组织工作协调会议,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推进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快速发展。

  (二)强化政策导向

  市区两级知识产权工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和完善有助于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和激励政策,加强产业政策、区域政策、科技政策、金融政策与知识产权服务业政策的衔接,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支持力度

  市区两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统筹资金,优化结构,加强对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培育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配套必要的资金,为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