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合作走出关键一步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经济观察报 人气: 时间:2014-08-04
摘要:7月31日下午,北京会议中心一所庄严气派的金色会议楼里,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迎来了与河北代表团的第二次会面。一个月之前,由郭金龙带队的北京代表团到访河北,就京冀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协商。此次会谈可谓成果颇丰,京冀两地围绕港口、产业...

    7月31日下午,北京会议中心一所庄严气派的金色会议楼里,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市长王安顺迎来了与河北代表团的第二次会面。一个月之前,由郭金龙带队的北京代表团到访河北,就京冀区域协同发展进行协商。此次会谈可谓成果颇丰,京冀两地围绕港口、产业、城市规划、交通等内容共签署7项协议,是史上达成协议最多的一次会晤。这也预示着,京津冀合作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

  财税体制或破题

  如果从2004年京津冀首次达成一致意见的《廊坊共识》算起,三地合作已徘徊十年,最大障碍即是现行体制下的地方利益冲突。

  近日,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的一位招商官员在重点推动中关村企业将生产制造工厂搬到曹妃甸。然而,迁出地政府部门无疑最担心产业转移带来GDP和税收的下降,也担心会影响到地方政绩考核。北京市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解释,其实北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大度,明确表示在产业转移过程中会考虑到承接地的利益,不会斤斤计较。

  据这名曹妃甸官员透露,虽然中关村的企业扩散到曹妃甸是市场行为,但按照税收属地原则,如果这些企业能够在曹妃甸独立设立公司,那么未来的税收是上缴给曹妃甸区,而如果设立在曹妃甸的企业是北京的分公司,那么主要的税收可能还留在北京。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动辄上千亿产值的央企迁移更为麻烦。

  梁昊光认为,“中关村的企业扩散到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转移是否会带来好的效果。”虽然中关村、曹妃甸、滨海新区这些地方是两地产业融合的首要选地,但在中国目前的财税体制下,要完全实现三地的产业融合很难做到。

  十年前,首钢作为北京市最大的产业转移项目,京冀两地间对首钢的税收问题达成了一个税收分成的协议。上述北京市发改委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政府正在通过这种机制上的创新来解决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核心利益问题。据其介绍,目前,产业转移中的税收分成并没有一个通行的办法,对于大型国企的转移,往往采用一事一议的办法,两地共同沟通解决税收分配问题,这些做法也在其他产业转移项目中探索实践。

  除了这些自发的探索,国家也在从体制机制上研究解决办法。一位参与制定有关京津冀区域相关改革方案的研究人士向记者透露,目前,国家正在研究制定首都财税体制改革方案,这是一个专门针对京津冀地区的财税体制创新的举措,将推动税收、政绩考核等问题的解决。而不久前由国家税务总局成立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工作领导小组”正是这一财税体制创新的一部分。

  除了三地的税收政策,相关的体制机制创新还会涉及到三地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作为北京市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虽然北京每年也会给予河北在水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补偿,但对于补偿金额、补偿范围等方面,双方仍然存在很多不一致的地方。上述参与改革方案研究的人士透露,在首都财税体制机制创新中,关于三地之间的生态补偿制度也将得到完善。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