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系列之金融行业律师必读

来源:税里税外 作者:叶永青 人气: 时间:2016-04-10
摘要:【题记】不久前,我与几位同事探讨目前金融业增值税政策应只是过渡,今天看永青兄的文章更是深有感触。的确, 在金融业营改增的过程中将出现一系列有趣的挑战,过渡期间金融交易税收处理会更加复杂。 本文由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原德勤中国税务技术中心合

再例如,作为律师,对概念的敏感是无与伦比的,那么,什么是新增值税体系下应税的金融商品转让?36号规定的金融商品转让征税是针对转让金融商品“所有权”,于是敏感的律师必然会想,转让所有权才按金融商品转让征税,如果是收益权呢,在如今资产证券化和金融产品设计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对收益权的流转税应该如何处理?

往深里说,说到金融商品的基础概念,有一个问题不能不提,在营业税时代,一个著名的难题时,以股权投资的形式进入企业,企业上市后以转让股票的形式退出的,是否征收营业税?这个问题的提出凸显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企业的股权不是金融商品而股票是金融商品。然后我们会有趣的发现,根据前述5号文的规定,信托份额是金融商品,于是问题扩展到了合伙份额是不是金融产品?私人信托的权益是不是金融商品?如果仔细观察金融商品的界定,似乎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是其构成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如果没有较好的流动性,一项权益并不会被视为是金融商品,而如果有,就可能发生变化。这个结论可能是律师的结论,但显然未必是税务机关的判断,如何把握就更加有趣了。

有趣的问题继续,仍然是根据5号文的规定,非金融机构转让信托份额不征营业税,这其实是暗合了营业税条例中有关金融商品有个“经营金融业务”的前提概念,也就是说,在原有的营业税规则中,不同于借贷业务,“经营业务”是金融商品转让征税一个重要前提,如果买卖金融商品是由非金融机构进行的,那么就不是营业税的征税对象。问题在于,这个逻辑是否存在?实践中的反例是,营业税条例细则修订之后经营行为似乎已不再是一个前提条件,企业买卖股票也开始按征差额征收营业税。而如何理解在36号文中对经营业务的表述?我们是否会区分金融和非金融机构来适用金融商品转让征税的规则?对于那些在互联网金融体系中转让信托份额的合伙企业,有没有增值税纳税义务?越认真越糊涂啊,虽然我们相信体系背后总有一个逻辑,税法概不能例外。

我们再来看看应收账款,应收账款其实并不涵盖在金融商品的列明定义中,而正常的理解应收帐款转让也不征营业税。然而,在营业税体系的实践中,保理公司从事的应收账款保理业务有对获取的收益全额征税和允许扣除借款利息后差额征税两种情况。因此,我们的问题来了,在新增值税体系下,应收账款保理是按贷款利息对差额部分征税还是允许扣除利息?如果保理企业转让受让的应收款是否按转让金融商品征税?对一般企业转让应收款的行为是否也应按贷款行为征税还是不属于征税范围?对集团核心企业借款并进行应收账款保理这样的供应链金融交易的是否适用统借统还的规则?问题满满也都没有答案。

挑战之三:征税方式如何适用

36号文规定,转让金融产品可以按照买入价和卖出价的差额征税,这与原来营业税的规定一致。但是问题的复杂远不止此,且不说对于金融商品转让,其中包含的利息或类似固定回报的内容应该如何计算是个问题,如果对这部分在金融商品转让中不做处理很可能产生双重征税;至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36号文金融商品转让指的是对所有权的转让,如仅转让收益权而非所有权,究竟是不征税还是不能适用差额征税?

挑战之四:视同销售规则如何适用

营业税下金融业没有视同销售,因此曾有很好的理由认为无息贷款是不征营业税的,虽然实践也不尽然,然而,在增值税的视同销售大网之下,金融行业的种种交易是否都会有视同销售的问题被核定利息征税?

挑战五:免税、不征税、暂免征收、暂不征收、非应税项目和零税率,凡此种种如何区分和判断

挑战六:面对广大群众的互联网金融,结构怎么搭,交易怎么做,发票怎么管,是不是有扣缴义务

挑战七:金融行业的差额征收规则如何适用,进项扣除如何管理

挑战八:如何区分贷款利息,利息相关的其他费用和与利息无关的咨询费用进行税务处理

挑战N:保险行业的增值税如何处理,过渡政策的适用,混合销售和交易分类规则,如何确定属于非营业行为无需缴纳增值税的交易,重组交易涉及的金融行业增值税,逾期利息的税务处理……

本来想写一篇,金融营改增看这一篇就够了,突然发现,如果要写,必须是看这一本就够了,只好一点点慢慢努力了。最后凑一个我们的思考和建议。有个粗浅的看法是,三流律师读法规,二流律师做架构,一流律师要政策。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认为金融企业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做好下面的工作

  • 认真研读法规的相关内容,全面掌握营改增变化的影响;

  • 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和税务管理制度,修改标准合同或采用补充合同对交易中的涉税问题进行规范;

  • 全面梳理交易和产品的业务模式和交易架构;

  • 在必要时,和税务机关和有关部门积极沟通,寻求对政策的合理解释和确认或者补充,包括借助行业力量等等

一位哲人说过,对于税法,不能太认真,太认真了反而糊涂,于是我们将继续秉承认真而又糊涂的态度密切关注营改增法规的更新和变化,并将在后续评论中与各位分享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