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货初始成本计量的差异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存货》规定“存货应当按照实际成本入账”;《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84号文)第十条:"纳税人的各种存货应以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可以看出,两者基本一致。 1.非货币性交易方式取得存货的差异分析 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几个具体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6]79号)规定,在非货币性交易中,因存货交换时交易双方已按视同销售行为进行了税务处理,确认了应税所得或损失,调整了应纳税所得额,使双方对存货中隐含的收益(或损失)已经在税收上进行了确认。所以,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双方对换入的存货应按公允价值确定计税成本。然而,由于会计处理上是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存货的实际成本的,所以,当换入存货的"公允价值"大于或小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就会出现存货的会计成本和计税成本的差异。 例1:不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 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甲公司以账面余额110万元、已计提10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计税价格为110万元的库存商品换入乙公司账面价值为1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税价格为120万元的原材料。双方均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考虑交易过程中除增值税以外发生的其他相关税费。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单位:万元,下同): 借:原材料 98.3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20.4 存货跌价准备 10 贷:库存商品 11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8.7 应计入换入原材料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差异额=120-98.3=21.7(万元) 例2:涉及补价的非货币性交易 甲公司和乙公司均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17%的增值税税率。甲公司以账面价值1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130万元的库存商品换入乙公司账面价值为100万元(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110万元的原材料。乙公司另支付23.4万元给甲公司。双方均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不考虑交易过程中除增值税以外发生的其他相关税费。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甲公司收到的补价占换出资产公允价值的比例为:18%(23.4/130),因此,这一交换行为属于非货币性交易。 甲公司收到补价应确认的收益=23.4-23.4/130×100=5.4(万元) 借:原材料 85.4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8.7 银行存款 23.4 贷:库存商品 1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2.1 营业外收入 5.4 应计入换入原材料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差异额=110-85.4=24.6(万元) 2.投资者投入存货的差异分析 对接受投入的存货,《关于企业股权投资业务若干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0]118号文)规定在投资方以"将其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有关非货币性资产和投资两项经济业务进行了所得税处理,并按规定计算确认资产转让所得或损失".即被投资方接受的存货中隐含的收益或损失在投资方已进行了税务处理,因此可"按经评估确认后的价值确定有关资产的成本".但会计制度规定,"投资者投入的存货,应当按照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作为实际成本".所以,当投资各方确认的价值大于或小于存货的公允价值时,就会出现存货的会计成本和计税成本的差异。 例3:甲公司接受乙公司投入自产产品一批,作原材料管理。该批产品在乙公司的账面价值100万元,公允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130万元。投资时,双方确定的价值为110万元,已按计税价格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办理了相关转让手续。占甲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11%的股份。 甲公司接受投资的会计处理: 借:原材料 11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22.1 贷:实收资本 110 资本公积 22.1 因乙公司在进行投资时已按计税价格130万元确认了产品转让收益,计入了应纳税所得额,所以甲公司接受原材料的计税成本应为130万元。 应计入原材料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差异额=130-100=30(万元) 3.债务重组方式取得存货的差异分析 会计制度对债权人以抵债方式取得的存货是以应收债权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计算入账价值,确定会计成本的。而《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处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令[2003]6号)第四条规定,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要视同销售,将其分解为销售和偿债两项业务进行处理,使由于会计和税务处理不一致而隐含的存货的收益或损失得到了确认。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债权人应按取得存货的公允价值为基础确认计税成本。所以,当债权人确认的存货的入账价值大于或小于存货的公允价值时,就会出现存货的会计成本和计税成本的差异。 例4:甲公司向乙公司销售一批产品,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300万元,增值税额为51万元。乙公司无法按规定偿还债务,经双方协商,甲公司同意乙公司用产成品300件抵偿该项债务,该批产品的公介价值和计税价格均为300万元,成本为200万元,已法规定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甲公司已为应收账款计提了10万元的坏账准备。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 借:库存商品29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51 坏账准备10 贷:应收账款351 应计入库存商品计税成本与会计成本的差异额=300-290=10(万元) 存货成本流转的差异分析 1.由于存货初始成本差异的存在,在存货的使用流转环节肯定存在着会计和税务的差异 实际工作中应如何调整所发生的这部分差异,现行税收政策对此尚无明确规定。 根据84号文第四条规定"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所以,在具体实务操作过程中只能采取据实调整法进行处理,企业在按会计制度对存货进行核算确定入账成本的同时,还应对存在差异的存货按照计税成本设置备查簿,对发出的存货按照计税成本进行纳税计算调整。使隐含在原材料和库存商品中的计税成本得以实现。 在上述例1、例2、例3、例4中,甲公司应对接受的原材料和库存商品设置计税成本备查簿,在领用该批原材料生产产品(或将库存商品直接销售)时,在会计处理基础上,加上差异额来确定所生产的产成品计税成本(或结转库存商品的计税成本),并以此确定该产品销售成本。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