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为、格力、福耀玻璃和苹果看懂企业税负的核心问题

来源:盒饭财经 作者:盒饭财经 人气: 时间:2017-01-06
摘要:曹德旺赴美办厂引发的死亡税率之争刷遍朋友圈。 减税声音占上风。但随即迎来官方的反驳。 国税总局先发文,称死亡税率之说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中国税率对比大多数国家低,也非经济承压的主要因素。 12月29日,新华网再发文:福耀玻璃国内税负只比美国高10%

  曹德旺赴美办厂引发的“死亡税率”之争刷遍朋友圈。

  “减税”声音占上风。但随即迎来官方的反驳。

  国税总局先发文,称“‘死亡税率’之说严重误导了社会公众”:中国税率对比大多数国家低,也非经济承压的主要因素。

  12月29日,新华网再发文:“福耀玻璃国内税负只比美国高10%”,中国税负率总体偏低。

  其实关于税负的高低、结构、分配,一两句话说不清楚。税负之争引发的全民情绪是对当下企业、个体生存压力的发泄,外加广大群众集体无意识的跟风吐槽。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税负,不患高而患乱摊。

  中国历史上一直有名义税负不高但百姓却为税负所苦,包括税外之税的摊派以及财政损耗在各环节的私人腰包。(参见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明朝的税其实不高。)

  相比名义税率,中国经济的四个隐性税负,才是掏空经济动能的致命毒疮。

  公平和流向,比税负高低重要得多。

  >>>厘清税负率的概念:一切基于增加值

  一般讲的宏观税负比率,是税收/GDP的比值。

  GDP是当年经济的增加值而不是总产值。

  投射在企业身上,GDP相当于所有企业的增加值,也就是毛利(简单说就是销售收入减去进货成本)。

  企业增加值有三个去向:企业利润、政府收入、员工薪资。这就是一个国家GDP的构成和流向。

  按国税总局文章,“小口径宏观税负是指税收收入占GDP比重,2012-2015年我国宏观税负18.5%左右,并逐年下降,按照IMF数据测算,2013年发达国家为25.9%,发展中国家为20.4%。”

  从名义税负来看,没错;从群众感受来看,显然有问题。

  >>>格力、华为、福耀玻璃的税负率:25%-40%

  挑几个大家熟悉的企业2015年的税负情况。

  1、格力电器

  收入:1006亿元

  毛利:约362亿元

  纳税:148亿元

  税负率:41%

  2、华为

  收入:3950亿元

  毛利:1647亿元

  纳税:460亿元

  税负率:28%

  3、福耀玻璃

  收入:136亿元

  毛利:57亿元

  纳税:14亿元

  税负率:25%

  税负率大都在25%-40%之间。格力的税负率恐怕是国内企业之最。曹德旺的福耀玻璃,税负还不是最高的行列。

  这里要颠覆大家一个认知:国企税负率一般远高于民企。因为左手右手都是政府,且管理层没有偷漏税动力。

  民企虽然比国企税负低,但活得好像更艰难?因为民企在准入、金融、土地等要素资源的获取上远逊于国企。一句话:不平等。

  总体来说企业税负不低,但还谈不上是“死亡税率”。

  >>>美国:苹果税负率19%

  经合组织数据,美国在发达国家税收的确偏低

  苹果公司为例(数据来自2013财年,FactSet Research Systems提供)

  营收:1,740亿美元

  净利润:370亿美元

  预提所得税:132亿美元

  按纳税/毛利的算法,苹果的毛利率约40%,毛利约700亿美元。税负率约19%。

  如曹德旺所说:“美国没有增值税,只有35%的所得税。”这个35%的所得税在企业所得利润之后扣缴的比例。也就是企业的盈利部分,政府提走35%。

  不过这是针对制造业。美国的宏观税负,的确不比中国低。

  美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约33%。所以国税总局文章说中国税负低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名义上是真的。

  但是问题在于……

  >>>向资产阶层收税还是劳动阶层收税

  顶层10%占有中国60%以上的资产

  (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

  注意,苹果是美国最赚钱的企业,所以税负率应该算是偏高的。如果企业没有盈利,几乎不用纳税。也就是优先保障企业收益用于员工和经营。

  但在中国,不管企业盈亏,只要出货价高于进货价,都需要缴纳17%的增值税。所以曹德旺说:“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务比美国高35%。其中问题主要就出在增值税上。”

  香港学者卢麒元的分析,2000年之后,食利阶层出现,资本利得远超劳动收入。与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相关的税费和征收力度,远逊于对劳动环节的课税。

  德国对资产持有和资本利得的课税和对劳动的课税大体上是一半一半。英国对资本课税也至少占整体税赋的三成以上。即便美国,财产税也是地方主要税种。

  而我们的税负,主要承压的还是劳动阶层,资产课税近乎没有。

  导致的副作用,是收入越高资产越多缴税相对越少,他们就越把钱投向资产炒作而不是实业经营。因为后者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远不如囤在资产里躺着舒服。

  也就是:造不如炒、炒不如囤。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