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第237号 2009-09-13 《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业经2009年8月20日辽宁省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2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9年10月15日起施行。 省长 陈政高 二〇〇九年九月十三日 辽宁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规定 第一条 为完善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机制,维护法制统一,促进依法行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规章制定程序条例》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规章,包括省政府和较大的市政府制定的规章。 本规定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发布的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或者涉及其权利、义务的规定、办法、细则、解释等实施对社会管理的文件。省、市、县政府(含政府办公厅、办公室)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政府规范性文件;省、市、县政府所属部门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管理公共事务的组织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为部门规范性文件。 本规定所称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是指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的要求或者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定期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确定其是否继续适用或者修改、废止、宣布失效的工作制度。 第三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政府所属部门负责本部门组织实施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的具体工作。 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负责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和协调。 第五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加强对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等保障。 第六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一)合法原则。清理程序和清理结果应当维护法制统一,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规定。 (二)科学原则。从实际出发,清理程序和内容应当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民主原则。清理过程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充分听取和采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及时原则。对与法律、法规规定不一致或者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废止或者宣布失效。 第七条 省政府所属部门、较大的市政府所属部门分别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规章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后,送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审核;政府法制部门提出需要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的具体意见,按立法程序报政府审定。政府所属部门对其负责组织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初步清理,提出清理意见后,送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进行审核;政府法制部门提出需要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的具体意见,按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报政府审定。 政府所属部门对其制定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清理后,作出具体处理决定。 两个或者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实施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由主要实施部门联合其他实施部门联合进行清理。 第八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实行定期清理制度。规章实施后,每5年清理一次;规范性文件实施后,每2年清理一次。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即时清理: (一)新的法律、法规施行,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应当对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的; (二)制定机关发现规章、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问题的; (三)制定机关认为规章、规范性文件不适应发展需要,应当进行清理的。 第九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实施机关发现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存在重大问题,需要做出调整的,应当及时报告制定机关。 第十条 规范性文件在一定时期内适用的,应当规定有效期。规范性文件未规定有效期的,有效期最长为5年,标注“暂行”、“试行”的,有效期不超过2年。有效期满的,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 制定机关认为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届满后需要继续实施的,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或者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对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认为需要继续施行的,应当重新公布;需要修改的,按制定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规章施行后满3年,实施机关应当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规范性文件实施后,制定机关或者实施机关认为有必要的,可以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第十二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评估工作应当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遵循客观真实、公开透明、民主参与、科学系统、经济效能的原则,采用科学、民主的评估方法,保证评估结果客观、真实。 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否符合依法行政基本原则; (二)具体行政管理措施是否合法适当; (三)是否有利于保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利; (四)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十三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的标准: (一)合法性,即规章、规范性文件是否与上位法一致或者相抵触; (二)合理性,即规章、规范性文件是否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 (三)协调性,即规章、规范性文件之间是否协调一致; (四)操作性,即规章、规范性文件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实施效果,即规章、规范性文件是否实现了立法目的。 第十四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规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可以继续适用的,予以保留。 第十五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废止: (一)主要内容与新的法律、法规等上位法或者国家和省的政策规定相抵触的; (二)依据的法律、法规等上位法已废止的; (三)主要内容已被新制定或者修订后的法律、法规等上位法涵盖的; (四)主要内容已被新制定的政府规章替代的; (五)主要内容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六)其他原因需要予以废止的。 第十六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宣布失效: (一)适用期已满的; (二)调整对象已消失的; (三)其他原因需要予以宣布失效的。 第十七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修改: (一)部分内容与法律、法规等上位法不一致或者相抵触的; (二)国家政策重大调整,部分内容与之不相适应的; (三)部分内容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 (四)部分内容的程序性、可操作性不强,需要予以细化和完善的; (五)政府规章之间、政府规章与国家部委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的; (六)其他原因需要予以修改的。 第十八条 政府所属部门向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报送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初步清理意见,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初步清理意见; (二)提出初步清理意见的依据和理由; (三)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及其采纳情况; (四)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九条 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对同级政府所属部门报送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初步清理意见进行审查后形成清理报告,报制定机关。 清理报告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清理的基本情况以及废止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草案); (二)宣布失效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草案); (三)修改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决定(草案)。 第二十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做出清理决定后,应当将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名称、公布及修订时间、文号及废止或者宣布失效的理由等予以公布。修改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同时公布修改规章、规范性文件决定及修改后规章、规范性文件文本。 继续有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应当纳入现行有效的规章、规范性文件目录。 未列入继续有效目录的规章、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一条 采用废旧立新方式制定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应当列入政府年度立法计划。 第二十二条 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应当收集与规章、规范性文件相关的报刊、传媒资料,对其反映的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 第二十三条 规章、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执行信息反馈制度,准确获得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研究和处理。 第二十四条 政府法制部门和部门法制机构应当通过跟踪分析、执法检查等方式,掌握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十五条 开展规章、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工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参与权和知情权。 第二十六条 政府法制部门应当在其门户网站设立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专栏,登载规章、规范性文件执行、立法后评估和清理工作情况等信息,设立公众意见反馈专栏,方便公众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 第二十七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通过信函、电报、传真和电子邮件、网上提意见等方式,向政府法制部门或者政府其他所属部门对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八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出规章、规范性文件清理建议的,制定机关的政府法制部门或者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实施部门应当在收到建议后15日内予以答复。 第二十九条 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未按照本规定第八条规定,进行定期清理和即时清理的,对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提请其制定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责令制定机关限期改正。造成重大影响的,对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条 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机关和部门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机关未按照本规定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在规定期限内对规章、规范性文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的,对规章、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提请其制定机关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部门规范性文件,由同级政府法制部门责令制定机关限期改正。 第三十一条 乡(镇)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9年10月15日起施行。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