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给地方下了一道禁令,地方招商引资迎来重要变革。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这一重大部署,叫停了内卷式招商,现实意义很强,影响深远。 招商引资是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但一段时期以来,有些地方片面追求本地局部利益,为争夺投资、项目,违规实施税费、用地等各类优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使招商引资陷入盲目无序竞争。一时的资本流入,埋下了长期隐患。 拼政策优惠的内卷式招商,负面影响不容小觑。这降低了资源要素整体配置效率,一定程度上导致产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有效发挥,也导致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受损,增加了地方财政的压力。有的地方没有兑现政策优惠,则影响到政府信用。 禁令正是针对地方招商引资问题的一剂猛药,旨在从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短视行为,引导其在法治轨道上规范招商、良性招商。 一家汽车产业链独角兽企业负责人对三里河表示,不少地方政府曾开出优惠条件吸引建厂投资,“但我们会优先考虑利用当地尚未充分利用的产能,这样能避免重复建设”。 “内卷式招商不可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吴萨在接受三里河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时不应开出过度优惠、不符合当地实际的条件,以免引发内卷,降低国民整体福利。 三里河注意到,8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也不得在要素获取、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 禁令的实施还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有力支撑,这有利于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要素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高效配置。 这也是防止重复建设,防范产能过剩,避免财政资源过度消耗,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必然选择。 面对禁令,一些地方政府可能面临挑战:失去政策优惠,如何吸引优质投资项目?如何创新招商方式?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地方政府可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转变为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通过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强化产业链配套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投资和项目。 单纯依赖“政策洼地”难以持久保持竞争优势,唯有构筑“改革高地”,方能奠定长远且坚实的竞争力基石。越早明白这一道理,地方政府就能越早掌握未来主动权。 要实现这一转变,须提高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政策指导,建立规范招商引资的法规制度,强化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落实,努力构建高水平招商引资新模式,并加强对招商引资违法违规和恶性竞争行为的监督问责。 经济日报金观平:坚决遏制内卷式招商引资 招商引资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作出部署,要求“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8月1日正式施行的《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也明确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要素获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优惠。一系列举措,旨在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促进各类要素合理顺畅有序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 一段时间内,各地“拼经济”,上演抢人大战、抢企大战,招商引资新花样层出不穷。但随着竞争加剧,“内卷”愈演愈烈,招商变抢商,互相“挖墙脚”;给予“超常规优惠”,人为制造“政策洼地”;不顾发展实际,产业规划同质化……种种招商引资乱象,既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引进企业“水土不服”、“候鸟式企业”套利,又加大了地方财政压力,更难以得到真正且持久的经济增长预期,制约了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势的有效发挥。 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亟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破制约因素,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 招商引资,求的是“引得来、落得下、留得住”。看似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实打实的理念优化、职能转变、环境友好。一味盲目“拼政策”不可行,地方招商引资还是要聚焦于练好“内功”。 立足自身实际、明确发展方向,研究产业潮流趋势、明确适宜项目,在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同时,不断提高招商引资专业性水平,将地方所能和企业所需精准结合起来,才能把企业吸引过来。要看到,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在经济实力、产业基础、科技创新等方面相对较弱,招商引资时尤其需要从区域协同发展的角度找准自身定位,立足自身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重点等情况实现差异化竞争。 丰富招商“工具箱”。产业链招商、订单招商、园区招商等,都可以成为吸引优质项目落地的方式。要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规范化的制度环境,优化全要素保障支撑,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让企业愿意扎根生长。 对于如何平衡好清理违规政策优惠与地方招商引资、相关企业平稳发展的问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讲明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企业留出缓冲期,避免对生产经营造成较大不利影响。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说到底,还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要科学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来源:齐鲁壹点 2024-08-12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