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被媒体传闻已久的出口退税率下调方案终于亮相出台。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和增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的通知》(财税[2006]139号,以下简称通知),对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作了大幅调整。从《通知》内容中,我们了解到本次调整的退税率有升有降,相应的出口企业可谓是喜忧参半。 一、出口退税率调整带来的负面影响在《通知》中第一条第二、三款规定: 一是退税率下调直接减少退税收入。目前,我国出口产品执行17%、15%、13%、8%、5%五档退税率,从五档退税率出口产品的比重看,一般性出口产品和资源性出口产品占了大头。像纺织品、水泥、玻璃、金属新材料、由13%降至5%、8%和11%,相应的退税额度也随之下降,企业依靠退税周转资金、赢得利润的预期计划将会破产。 二是增加出口成本,降低企业盈利能力。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缓冲和适应过程,从短期看,出口退税率的下调将会直接导致出口产品成本的上升,对出口企业自身利润空间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粗略估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一个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一个百分点,使本来微薄的利润空间,因受退税率下调的冲击,企业将会面临亏损。一些规模小、赢利能力差的企业可能还会遇到面临破产的厄运。 三是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我国多数出口产品属劳动密集型,在国际市场上主要依靠低廉劳动力资源,通过价格优势占领国际市场,退税率下调将增加出口产品成本,消弱产品的价格优势,降低国际市场竞争力。如:退税率为13%的家俱本次降低2个百分点,出口价格相应的上升2个百分点后,才能抵消退税率下调的影响,保持住现有的利润水平,而外销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导致部分国际市场的丢失。 四是导致外贸出口数量的滑坡。出口退税率的调整对出口贸易的增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由于退税率取消或下调,利润较薄,接近盈亏平衡点,部分企业无本可挣,必定改变经营策略,或由外销变内销,或减少出口数量,短期内与往年相比可能会发生下滑现象。 五是外贸企业将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在2005年,出口退税增量由中央、地方按92.5、7.5比例共同负担,目的是促使外贸企业转型,逐步实现由收购出口转为代理制。外贸企业销售利润率较薄,大约在1%-3%之间,退税率下调让外贸企业"无利可谈",经营方式的转型将给企业带来生存的挑战。 二、出口退税率调整立足长远利益在《通知》中第一条第三款规定:"提高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包括:1、重大技术装备、部分IT产品和生物医药产品以及部分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出口的高科技产品等,出口退税率由13%提高到17%.2、部分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品,出口退税率由5%或11%提高到13%."本此调整中,高新技术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平均上调了4个百分点,意外的收获让出口企业倍感惊喜。同时,也实现了国务院今年实施宏观调控政策,促进外贸转变增长方式,立足长远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其实质的意义在于:一是降低了我国进出口贸易顺差的压力。根据海关总署近期对外公布的,今年1~8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破万亿美元大关,连续第28个月实现贸易顺差的消息。当前,下调出口退税率抑制出口的比例,对缓解连幅攀高的中国外贸顺差来讲,无疑是一个重大的举措。 二是有助于出口产业及贸易结构优化。自始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多数是以传统工业形式占主导地位、在设计层次上,产品结构上比较单一,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涵盖成分少,依靠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来增加社会总值,而不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增加社会总值,属于劳动密集性、资源耗用性的经营模式。《通知》中取消或下调了"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类)"的出口退税率,提高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主要目的就是加速外贸出口经营模式的转型,走科技强国之路,优化产业结构,更多的打出中国自已的品牌。出口退税率的"一升一降"间,体现出了优化产业结构调控目标。 三是突出我国特有的优势产品出口。农产品是我国固有的特色"套餐".这次调整,对农产品出口退税率适度调高了6至8个百分点,足以证明,我国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向国际化的跨越力度。另外,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的调增与《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密切相关,它是完善税收支持政策,鼓励扩大农产品出口,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内相关产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对解决"三农"问题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是抑制人民币的升值与稳定。适当调整出口退税率是解决人民币是升值还是稳定的关键。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而言是出口收入减少相对成本增加,那么,此次出口退税率调整降多升少,有利地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可以讲出口退税调整是变向的汇率兑换,在当前汇率基本稳定的格局下,调整出口退税率不失为一个有效手段。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