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提高消费税 取消消费税 停止征收 成品油价格调节基金 1 调整对油价影响几何? “此次成品油消费税涨幅和油价下降幅度相当,相抵之后油价不涨也不跌。”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对记者说,近期国际市场油价震荡下行,带来的国内油价降价空间,为消费税调整带来难得时机窗口。 随着成品油消费税提高,同步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也会相应增加,但专家测算,这部分增加的很少,对油价影响不大。 2 取消小排量摩托车、汽车轮胎等消费税谁会受益? 两部门负责人介绍,这一调整主要是适应我国生产和消费结构变化,对一些不适合继续征收消费税的应税产品不再征税。如小排量摩托车已经成为县以下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代步工具,取消征收消费税可以有效减轻这部分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说,汽车轮胎和酒精主要用于交通运输工具和工业生产,取消征税可以有效消除重复征税,降低相关产业的生产成本。 3 为何同步提高石脑油等其他成品油消费税? “石脑油、溶剂油等油品同属于石油制品,同步调税主要出于调节资源类产品消费、促进节能减排角度考虑。”刘尚希说。 此外,他指出,由于石脑油等油品成分与汽油相近,经过简单加工可变为汽、柴油,如果不相应提高单位税额,将会造成较大的税率差异,可能冲击正常的油品市场秩序,出现偷税逃税等问题,这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通常做法。 4 调税新增收入将如何使用?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提高成品油消费税的新增收入,将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主要用于支持经济转型,重点用于两方面:一是增加治理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化的财政资金,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二是用于促进节约能源、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中央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保障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所需资金。 “要解决百姓关注的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需要投入很多财政资金,关键要把这些资金用好,用得有效。”白重恩说。 5 此时调整成品油消费税释放什么信号? 白重恩认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60%,寻找石油资源的成本也越来越高。此次调整也有利于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迈向健康可持续增长模式。 专家指出,针对当前我国消费税存在的征收范围偏窄、税基偏小、税率结构不尽合理、调节力度不够充分等问题,此次实施“有增有减”的温和调税措施,有助于更好调整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通过大排量车多交税、小排量车少交税,更好发挥消费税引导消费、促进节能减排和调节收入分配作用。 记者调查 目前我国成品油价格中包含的税收包括消费税、增值税以及附加税费。除了消费税外,消费者每买一升油还要支付增值税,这部分税收在成品油从生产到消费的所有增值环节征收,相当于成品油价格和消费税之和的17%。此外,还要支付以消费税和增值税为税基的7%的城建税、3%的教育费附加以及2%的地方教育费附加。 所以说,消费税上调后,增值税和附加税费也会相应提高。这次消费税提高的幅度均为每升1角多,相应其他税费的提高幅度也很小,约为每升2分钱。 成品油税负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政策导向。根据相关测算,我国目前成品油税负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中等水平,基本体现了我国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节能减排的导向。 业内人士建议,未来可以将油品消费税改为价外计征,让消费者从购买油品时拿到的收据中清楚看到交了多少税,从而令税收对消费行为的调节更为明显。 专家预测 萨班在接受沙特《萨巴格》新闻网站专访时说,过去几年,世界各国,特别是能源消费大国,都在实施节约和减少使用石油和发展替代能源战略;有些领域,特别是交通运输,也在竭力减少使用石油。此外,受美国页岩油开采量飞速提高和世界经济整体疲软等因素影响,国际市场对传统石油的需求正在萎缩,从而导致油价不断下跌。 国际油价 欧佩克秘书长巴德里在会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不想恐慌。我们想看看市场如何行动,因为价格下跌并不反映基本面的变化。” 过去几个月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已下跌近30%,本次欧佩克部长级会议会否做出限产保价的决定受到空前关注。 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和科威特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不赞成减产,认为目前油价下跌还不构成危机,市场将自我稳定。但是,委内瑞拉等因低油价承受很大财政压力的国家则希望减产保价。 专家认为,美国页岩油开采不断增加,欧洲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需求减少,已经挤压了欧佩克的市场份额。如果欧佩克单方面减产,只能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而且,油价保持低位可能令美国页岩油项目由于生产成本高而丧失竞争力,减缓页岩油开发速度,长期看可以减轻对欧佩克的竞争压力,符合欧佩克的利益。 欧佩克部长级会议每半年举行一次。2011年欧佩克决定将石油日产量保持在3000万桶水平,这个限额一直维持至今。 相关政策—— 一张图看懂成品油等部分产品消费税调整内容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