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破产制度“破冰”!欠的债还用还吗?

来源:央视财经 作者:央视财经 人气: 时间:2019-07-19
摘要:16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什么是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申请破产是否意味着欠的钱不用

  16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什么是个人破产制度?个人申请破产是否意味着欠的钱不用再还了?一些恶意欠款的“老赖”是否会借此逃过债务?

什么是个人破产制度?

  专家表示,个人破产是指自然人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由法院依法宣告破产,并对其财产进行清算和分配,或者通过和解程序、债务清理计划等进行债务调整与清偿,并在破产程序终结后对其未能清偿的符合法定条件的债务予以豁免的法律制度。

  此次出台的《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明确自然人因担保等原因而承担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专家表示,目前我国仅有企业破产法,个人破产制度的建立,可以使“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有重新再来的机会,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得到保护。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一旦创业投资失败了以后,个人的信用也可以慢慢修复。个人进入破产清算程序以后,所有的债权人都来申报债权,同一类别的债权人,可以按照他们各自的债权比例打折公平受偿。”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一旦个人破产制度实施以后,他人对你借贷就要负责任,不会乱配资了。不会天天给你打电话说要不要钱,然后一旦还不了,就各种电话骚扰,各种恐吓甚至暴力催债。”

依法合理免责不等于不用还钱

  专家解释,依法合理免责不等于不用还钱,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在个人破产期间,债务人的所有财产都要报备。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这个豁免债务是有条件的,除了你的基本生活费用和基本的生活保障,所有的钱都应该属于债权人。也不是说马上就给你豁免,像美国要七年,香港要五年,这个期间你还要不断地还债。”

  而对于恶意欠债的“老赖”,专家表示,仍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对于那些有能力偿债而拒绝偿债的‘老赖’来说,原则上不享受破产法给他提供的免责保护。如果你滥用自然人破产制度,故意逃避债务的话,会构成违法行为,情节严重还会构成犯罪,要追究刑事责任。”

申请破产后生活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个人破产比较知名的案例,要算中国香港艺人钟先生。

  据媒体报道,1996年,钟夫妇借款1.5亿港币炒买豪宅,当时的香港楼市仍处在顶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钟夫妇所购房产大幅度贬值,贷款本息滚至2.5亿港币。

  2002年10月,法院裁定钟镇涛破产。按照当时香港《破产条例》有关规定,破产期间,钟先生赚来的收入都要上交香港破产管理署,破产管理署按照其生活所需给予生活辅助后,其余收入全部用于还债。

  破产后,钟先生在生活上受到的限制包括:住宿4000至8000港币、饮食2000至3000港币。身为一名演员,他每月的服装和理发的费用也要控制在500至800港币。直到2006年10月,法院才批准钟先生解除破产。

  不仅是我国香港地区,日本个人破产制度已经有将近70年的历史了,韩国也有将近60年的历史。在这些地方,破产人的日常生活支出都会受到限制。在日本,破产人即使获得了破产免责,也将失去房屋所有权等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财产,在此后5到10年左右,破产人都无法再借入任何资金。

个人破产制度如何更完善?

  中国人民银行表示,征信系统已累计收录了9.9亿自然人、2591万户企业和其他组织的有关信息,成为世界上收录人数最多、数据规模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征信系统,基本覆盖了全国范围内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

  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王欣新:“个人破产制度建立需要有一定社会条件做基础。比如,信用体系建设、个人破产相关的社会保障问题怎样细化,理念上能不能为大众所接受,会不会出现逃债问题,涉及到立法、执行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方面,这些内容基本完善了,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才能深入推进。”

  央视财经评论员马光远:“逐步完善避免恶意逃债的制度体系,在个人信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推进。例如,家庭财产很多情况下是比较难分开的,对债务人在破产程序启动前一定期间内,如果进行财产转换要进行甄别,对非正常、欺诈性的财产转换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完善制度体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