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已久的营改增终于要全面铺开了!2016年3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此前全国两会上,总理已在政府报告中明确提出,从2016年5月1日起,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4个行业全面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确保税负只减不增。 一直在讨论营改增,那么到底什么是营改增呢?要弄清楚营改增,还需要分别看下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什么。营业税,是对在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就其所取得的营业额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以商品(含应税劳务)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所谓营改增,就是将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允许进项抵扣,仅对增值部分纳税。 因此,显而易见,营改增有利于减少重复征税,降低企业成本和税收成本。“减税”则是营改增重要也是根本标志之一。一直以来,李克强强调加大以简政放权减税为主要内容的供给侧改革,而营改增也是供给侧改革不惧阻力、全力推进的标志。 从经济学视角来讲,减税则是财政政策的重要标志之一,积极的财政政策被视为2016年应对经济下行、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长期以来,宽松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应对金融危机的良药,但任何药剂,用多了后其效应就会递减。现如今,货币政策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目前,尽管全球各大经济体实行了数次的货币宽松,甚至不惜多次采用负利率政策,而经济低迷的现状仍然得不到根本改观就是例证。在此背景下,财政政策应该唱主角的论调再次响起。 中国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也寄望于积极的财政政策,营改增能够减少企业成本,增加就业机会,也为供给侧改革提供宽松空间。过去,企业不能从销售产品的销项增值税中进行抵扣,这种重复征税既加大了企业负担,也不利于激励企业技术进步和设备更新换代。而营改增通过减少企业税负进而减少企业成本,让企业有多余的资本去创新,有利于产业升级,而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 实际上,营改增已经酝酿已久,也试点了几年,之所以没有很快执行,与高层自上而下的改革运用的模式有关。我国每实行一个新政策,一般将会找几个试点来推行,如果成功,可以扩大试点,进而全面推广,如果失败,则会把损失减少到最低,同时也节省了时间成本。 2012年1月1日在上海启动试点,到目前营改增已经试点了4年。而这期间,营改增曾在一段时间暂缓,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原来营业税是地方财政收入,但增值税则是中央和地方共享。实行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经济下行压力下,会给本已经捉襟见肘的地方政府财政雪上加霜。 之所以又开始推进,正如上文所说,营改增的继续推进,表明了中央改革的决心与定力,同时也表明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打造升级版经济已经刻不容缓。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营改增也是好处多多。作为结构性减税的重头戏,营改增今年预计将减轻企业税负6000多亿元,尤其对企业而言,则是减轻负担的实实在在的利好政策,对增强企业信心,进而增强民众对整个经济改革的信心大有裨益。 另外,营改增的减税效果,对服务业明显,对中小微企业明显,而这正是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就业民生因而成为营改增改革效应最突出的领域,而保证就业则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关键助力,也是衡量执政者政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充分就业为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空间。 再者,营改增改革的推进,将会倒推企业改革与创新,对于过去企业不完善的运行机制将是很大的制约,有利于营造更加公平的企业经营环境,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更加健全的市场机制。 营改增表面上看是一项税制改革,跟我们老百姓可能关系不大,但事实正好相反,营改增改革关系到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比如,民众买不满两年二手房税负降低,北京300万元房子少缴7000元税。这些将直接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从而带来消费品价格随之降低,对稳定物价产生积极影响,企业税负变少了,成本降低了,将会有利于提高整个企业的调集资金改善产品质量以及服务的能力,从侧面也表明居民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提高了,有利于整个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增值税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欢迎,也是世界普遍实行的税种之一,中国实行营改增正是为了接轨世界的要求,更好地融入到全球金融经济贸易规则中,有效回应国际上有关中国不遵守国际行为准则的片面言论,树立良好国际声誉和形象。进而助力企业走出去,给周边国家信心,推动中国“一带一路”的顺利进行。 但凡改革都会有阵痛,营改增也不例外。在改革过程中,尤其要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因为,营改增唱主角的还是地方政府。营改增势必要“分流”掉地方政府税收,冲击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因此,要在改革央地税收分成比例的同时,更要注重地方政府“开源节流”,完善地方税种体系,“开发”并推进地方税种,比如,房产税、环境税等等。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