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税收“跑回来”:规范浙商境外投资合作行为的税收征管体系构建

来源:宁波江东地税 作者:宁波江东地税 人气: 时间:2012-12-25
摘要:  一、前言   2012年, 风云浙商 践行中共中央 走出去 战略,转眼已进入了第17个年头。...

  一、前言
  2012年,“风云浙商”践行中共中央“走出去”战略,转眼已进入了第17个年头。“走出去”,不仅是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重大决策,更是中国经济在更为广阔的空间调整结构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负责任的发展中第一大国实现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走出去”浙商的良性发展,一方面,有赖于企业自身的不懈努力,另一方面,则需要国家运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宏观调控手段,加以积极的引导和规范――“扎根在国外、果实在国内”,税收在其中的职能作用,尤为明显、尤其关键。

  二、浙商“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近况
  自2008年下半年起,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给浙商成长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浙商“走出去”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敢想敢为、敢拼敢闯的浙商集群,果断“抱团”,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全球合作共赢,成为我省经济的一大亮点。

  浙商“走出去”主要有四种形式:一是在境外设立分公司;二是投资于境外,包括参股、持股或设立全资子公司;三是承揽、承包境外工程作业或提供劳务;四是以技术、商标、商誉等向境外公司收取特许权使用费。据统计,截止至2012年5月底,我省经审批和核准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5381家,累计投资总额120.9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位居全国大陆省市第一。现阶段,浙商“走出去”呈现以下六大特点:
  (一)境外投资合作项目的数量和金额相对稳定
  (二)境外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

  浙商在“走出去”过程中,改变以往单一的投资方式,呈现以设立全资子公司为主,以设立分公司(销售办事处、研发机构)、兼并(收购)外国资产或公司股权等方式为辅的多样化投资方式,例如:在外建立销售公司或加工基地,与当地公司、政府部门共同建立股份制合资企业,兼并、收购外国资产或公司股权,设立研发中心等。

  (三)投资地区分布日益广泛
  截止至2011 年年底,我省境外投资已扩大到五大洲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亚、美、非、欧四大投资板块[①]。我省累计对外投资额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是:香港、瑞典、美国、越南、俄罗斯,部分有实力、有胆略的企业实现同时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

  (四)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态势迅猛
  根据对我省2011年度境外投资年检数据的统计,在当年904家参检企业中,制造业企业有510户,占比达到55.37 %,可谓半壁江山。除了制造业外,包括批发零售、商务服务等行业的海外投资合作行为也十分活跃。

  (五)境外投资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
  境外投资是我省民营企业拓展其出口产品海外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企业境外投资地区分布与自身的出口贸易地区分布呈密切相关关系,同时也客观反映出浙江省境外投资发展依然处于出口贸易型拉动阶段。

  (六)部分“走出去”企业境外生存能力较弱
  虽然我省境外投资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企业个体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还不够强;部分企业出于投机目的对外投资,由于前期缺乏充分的市场论证,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不熟悉,进而陷入歇业、甚至“落荒而逃”的困境。

  三、“走出去”浙商税收征管的重点与难点分析
  如何客观理性地观察浙商大举“走出去”的现象,公正全面地分析企业“走出去”对我省直接的税收贡献问题,已然成为税收征管工作的起点和要点。通过分税种来看,税务机关征收管理的大方面主要有以下三项:

  增值税――“走出去”浙商在境外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只要所生产的产品在境外使用或消费,“国内生产、国外消费”的,其产品出口一般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国外生产、国外消费”的,在国外纳税,也就是说我省很少获得该流转环节的增值税。

  营业税――浙商在境外提供建筑业、文化体育业(除播映)、国际运输劳务,免征营业税,其他属于营业税应税劳务范围的,征收营业税。

  企业所得税――如果浙商在境外设立的是营业网点等分公司的形式,其境外所得应并计入浙江总部计征企业所得税,但在东道国被征收的所得税款可在国内应缴纳的所得税款中抵免;如果浙商在境外设立的是子公司,企业所得税归东道国征收,但是母公司从其分得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应由我国征收,并且子公司在境外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中属于该项所得负担的部分,可作为母公司的可抵免境外所得税税额,限额抵免。

  近年来,我省国、地税税务机关对“走出去”企业的征管质效问题日益重视,管理和服务水平得以不断提升,许多征管漏洞都得到了较好弥补,但在如何强化税源精细化管理,更好地满足“走出去”浙商现实需求上,仍然受到诸多瓶颈的制约,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税务机关难以全面掌握“走出去”企业的基础信息
  目前针对“走出去”企业设计的申报表不能完全满足税务机关管理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要。现行涉及“走出去”企业信息的表格主要是企业所得税申报主表和附表六“境外所得税抵免计算明细表”。由于企业所得税抵免遵循“分国不分项”原则和“境外营业机构的亏损不得抵减境内营业机构的盈利”规定,税务机关只能看到企业盈亏相抵计算后的最终结果,无法详细了解企业申报数据背后反映的具体信息,包括:企业税收抵免额中直接抵免和间接抵免具体情况、企业是否准确执行税收协定税率、企业收入来源项目和成本费用发生情况、企业海外经营形式中分支机构与股份制公司的具体经营情况,等等。以上信息无法从申报表中获得,税务机关难以实现对企业境外经营的精细化管理和针对性服务。

  (二)税收征管系统对“走出去”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支撑不够
  目前运行的税收征管系统中,缺少“走出去”企业的标识和相关信息库,税务机关无法从系统中快速调取“走出去”企业的各项数据,无法区分“走出去”企业和一般企业,更难以及时启动对“走出去”企业的税源监控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税务机关需要结合大量企业报送资料以及第三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定“走出去”企业身份,影响了税务机关对“走出去”企业税源变动情况的反应速度。因此,以信息化手段支持“走出去”企业税收征管工作需要不断推进。

  (三)适合“走出去”企业特点的专业化征管方式尚未健全
  在现行征管模式下,“走出去”企业没有被单独作为一类纳税人进行管理。基层税务机关既没有专门机构对“走出去”企业实施管理和服务,也没有确立如何进行专业化管理,对“走出去”企业的管理特点把握不够充分,难以准确核实“走出去”企业申报信息的真实性和境外完税凭证的有效性,无法准确判断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对“走出去”企业进行专业化管理的人才缺乏,管理资源配置不足,也制约着税务机关对“走出去”企业的管理效能提升。

  (四)税务机关对“走出去”企业的政策指引力度还需加强
  目前,企业获取国外税制信息和国际税收协定的途径单一,除通过网络或到税务机关咨询外,其他获取方式欠缺,往往出现政策跟进与企业实际业务脱节,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充分享受到税收协定优惠以及税收抵免待遇。而税务机关目前对于国外税收制度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仍然不够系统到位,无法为“走出去”企业到世界各国经营提供准确详尽的税收指引,政策辅导和国际税收协定、境外所得税抵免等政策的宣传和解读也不够到位,境外税收案例梳理和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完全满足“走出去”企业需求。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