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开始刨中国建筑业“怪胎”——企业资质和注册工程师资格的双重管理

来源:建筑前沿 作者:吴光龙 人气: 时间:2016-11-10
摘要: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发布了226号文(建市[2016]226号)《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通知虽然只有628字的寥寥数语,但却在建筑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建筑人的广泛讨论。该文件距7月25日住建部发布的86号文(建市施函[2016]86号《关于

2016年10月14日,住建部发布了226号文(建市[2016]226号)《简化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的通知》,通知虽然只有628字的寥寥数语,但却在建筑业内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建筑人的广泛讨论。该文件距7月25日住建部发布的86号文(建市施函[2016]86号关于征求调整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部分指标意见的函》)不到3个月的时间,如此快速地出台如此重磅的市场文件,确实让我们一扫心中以往住建部的官僚印象,或许他们正一步一步地清除建筑业发展道路上的怪胎,我们必须为其点赞!

226号文能否对中国混乱的建筑市场起到显著的疗效?作为普通的一名建筑人,目前还得听其言、观其行。因为,我国建筑市场经历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种种的怪胎,这些怪胎,没有一定高明的手术专家,已经很难将其去除。

如何怪胎?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革命,也为我们送来了前苏联的工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下,对建筑业的管理和其他行业的管理几乎一模一样,那就是强调计划管理,专业管理,全国一盘棋,中央要求哪个省设几个建筑企业,这些企业应该配多少人,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在那种几乎全国建筑企业一个面孔的要求下,企业的资质应运而生,国家将建筑业企业划分为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三个序列,而每个序列又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如总承包施工企业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和特级,依次提高、层层升级。

在前苏联模式的有效管控下,中国的建筑市场是比较纯净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的人是单位人,即使你有孙悟空的本领,离开了单位基本一无是处,因为单位掌握着你的档案、劳动关系和社保,包括很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都是从单位领的。因此,那时候,建筑业是非常单纯的,没有多少人有非分之想。

但随着1991年前苏联的解体,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苏联模式经济管理阵营一下缩编了很多很多,东西德统一,波兰改制,东欧集体变脸等,几乎只有几年的功夫,西方的经济管理体系就渗透到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很多社会主义国家。在这种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业,特别是建筑市场的管理显得有点别别扭扭,单位人的概念基本一去不复返,不管你是什么单位,人也形成了市场价值,你有本事,你的身价就高,你就可以获得高收入,而且单位也没有档案、人事关系等叽叽歪歪约束人流动的筹码。建筑业管企业,建筑企业管人,都已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3年开始,中国开始效仿西方逐步建立工程行业各类注册人员管理制度,这有点像医生和教师一样,都必须要持证上岗。在施工行业,规定2003-2008年是过渡期,有项目经理证和建造师证的都可以当项目经理。从2008年起,必须取得建造师执业证书并注册的才能当项目经理。

但奇怪的事情在2003年以后企业资质管理和注册工程师资格管理结合起来后开始越来越多了,这些看似取其精华,形成中国特色的东西,笔者给了一个很不好的词来形容,这就是建筑业的“怪胎”,今天要谈的这个怪胎就是由前苏联的企业资质制度和由西方建筑业的各类注册工程师结合起来形成的不伦不类的怪胎。

如此怪胎!

当前的建筑市场环境下,资质自然是每个建筑企业最大的品牌,一个建筑企业去市场上争取业务,若他是特、一级的企业,那肯定是响当当的,很多不懂行的用户在想,这可是政府认定的一面金名片,不得不信。

那资质又是怎么来的呢?比如浙江省的一个建筑业企业想从一级升级为特级,那他得做好资料,从资本、人员、设备、业绩等方面做成几大本厚厚的资料,然后从县区级、市级、省级、然后再到住建部。“层层把关,层层上报”,貌似严格,其实各怀鬼胎,哪个省都希望自己管的领域特级一级企业越多越好,脸上越有光彩,而住建部的“专家”关着门在办公室里看千里之外企业送上来的资料,在基本都不知道企业的门从哪里开的情况下,就决定这一家企业是该上,还是不该上。

估计每个企业申报资质的过程都一样,都是非常艰辛的,都是心里非常没底的,即使企业的工程做得超级棒,管理做得超级好,但要是资质申报的资料做得不行,那对不起,资质就批不下来。当然反过来,虽然有些企业几乎对建筑一窍不通,但他资质申报材料做得很好,能不能过,答案还真不知道,但绝对是有过的可能性的。据说市场上有很多所谓的一级企业,总部的人数估计也就十几二十人,但他因为资质高,据说每年产值都能达到几十亿,这样的奇葩事,外行人想得到吗?正因为资质申报如此的艰难,这也诞生了中国无数的资质代理机构,几乎催生出了一个新的行业,勘察设计和施工的资质都有着一定的“市场价”,比如一级1000万、特级5000万等。中国某沿海城市有个特级企业,施工基本都没搞了,但因为有个特级,据说当地的有关部门剥离了那些“不良资产”后,单单一项资质就卖了5000多万,这也能从另外一方面体现出资质的含金量。

但企业的资质高是不是水平就是高呢?我们都知道,企业是由人组成的,中国的平均企业寿命是3年左右,但中国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寿命却很长,为什么?因为资质值钱!如果你的企业管理不行,那么还可以把资质卖掉,然后人呢,当然,原来的人都不在了,但等级还在,是一级还是一级,是特级还是特级。

资质的审批,对很多政府部门人员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事,那是因为你掌握着资质审批,几乎掌握的企业的生杀大权,很多企业为了能搞上资质,无所不用其极,找代理、找关系、送金钱、送小姐,乌烟瘴气,据说为此进去吃公粮的也不少,为此进去吃公粮,好事就变成了坏事,所以说,资质审批对政府从事资质的人员来说,是好事,也是坏事!

更奇葩的事又来了,因为资质的申请、升级需要考核人员的组成,这诞生了一大批不干事光拿钱的考证族,这些人不在企业上班、不在企业干事,却利用中国社保跨地区的漏洞,拿着两份社保,两份收入,而且这些资质证书在没有产生任何社会价值的情况下,还真形成了市场价值,比如前几年,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三年的挂靠价格达到了75万,一级注册建造师的价格在每年3-6万不等,这些数字,外行人或许看了会口呆目瞪,但事实就是如此。当然我们不能骂这些人是社会的蛀虫,而应该骂的是,是什么原因形成了这种怪现象,不干活、光拿钱,而且还允许这种严重扰乱市场、消耗巨大社会价值的事情存在社会上这么久。虽然目前住建部的建筑市场管理对这些人作出了处罚,但笔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制度的牺牲品,被揪出来的这些人,也就是受点名誉损失,输了面子、得了里子,据说这群人中,高校、甚至政府人员还不少!

怪胎终将消失

建筑业资质制度和注册工程师管理制度结合起来的怪胎,确确实实已经成了社会的毒瘤,除了能促进培训机构,代理机构的发展外,这对建筑业的管理和健康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危害。建筑业是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都要求很高的行业,这样的建筑市场管理,其中确实隐藏着巨大无比的风险。在这怪胎的形成过程中,或许部分相关的政府行业管理人员、挂证人员获得了实惠,但这些实惠,无疑也就是怪胎生产出来的副产品而已。

这一届住建部,从近两年的改革措施来看,我们必须为其点赞,通过信息化进行动态管理,让建筑业这潭水变得更为清澈,让怪胎逐步消失,让更多的人能真正地在这个行业劳有所得、劳有应得,真正让建筑用户获得实惠。

本文写的是建筑业资质和建造师资格组合起来的怪胎,如有机会,笔者还将写建筑业资质和招投标资质结合起来的怪胎。诚然,这些怪胎,业内人士、管理部门基本上都知道,笔者写这些的目的,是希望管理部门能有所作为,摒弃一己自私、果断行事,一步一步地清除建筑业发展道路上的怪胎,让中国的建筑市场诞生更多国际精品、国际人才,为我们国家的建筑业发展迎来更加健康灿烂的明天!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