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主持召开税务总局局长办公会议,研究部署近期税收重点工作。会议强调,要稳中求进、有序推进发票电子化改革,确保改革及时落地见效。要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围绕纳税人缴费人需求,研究推出更多务实管用的创新举措,进一步提升纳税人缴费人享受政策红利和服务便利的获得感。 电子发票作为中国税务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以及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有效工具,其推广和应用势在必行。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电子发票开具数量为32.7亿张,较2017年增长了257.1%,预计2021年将接近500亿张。 近年来在政策和技术的大力推动下,电子发票产业保持快速的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政策力推、技术发展、资本支持下,电子发票将会加速渗透。 中国电子发票行业驱动因素分析 中国发票主要分类 当前中国的发票只能通过税控管理系统开具,税控管理系统分为增值税和非增值税两种,其中只有增值税普通发票可以开具电子发票,其余票种仍未实现无纸化。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政策和技术的推动下,未来会有更多的票种实现电子化,电子发票将成为市场主流。 中国纸质发票与电子发票对比 纸质发票与电子发票在发票介质、申领、开具、验旧、存档、防伪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这也导致了它们的使用成本不同。相较于纸质发票,电子发票能为发票开具方降低费用成本,为发票接收方节省时间成本,有效改善了双方的使用体验。 中国电子发票行业图谱 中国电子发票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税控设备商和第三方电子发票服务平台。税控设备商是国有控股的双寡头格局。第三方电子发票服务平台主要分为三大阵营,包括百望股份、高灯科技为代表的新兴企业;由税控设备商、传统纸质发票印刷商组成的老牌发票服务商;以用友、金蝶为代表的老牌软件服务商。 中国电子发票商业模式分析 第三方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提供的服务主要分为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两大类。目前国税局强制要求第三方电子发票服务平台提供免费的基础服务项目,平台方只能通过增值服务进行收费。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基于SaaS平台的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市场主流,由票据信息衍生出的一系列大数据服务将成为平台方的主要盈利模式。 中国电子发票领域主要融资事件 2018年中国互联网进入下半场,产业互联网迎来发展的风口,以企业服务为主的新兴互联网企业颇受资本重视。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电子发票作为企业服务的细分赛道,一方面其数据信息衍生的服务市场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驱动下产业加速落地,是其被资本追逐的主要原因。 中国电子发票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1、政策红利助推电子发票快速渗透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随着数字经济在中国的不断推进,财税领域数字化变革需求将日益强烈。为了真正实现“以票控税”,提升企业效率、降低社会成本,国家正加速出台电子发票相关政策和文件,进一步规范和扩大电子发票的使用。政策红利不仅为电子发票扫清合规障碍,还能加速电子发票自上而下的推行,能够为市场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有利于电子发票的快速渗透。 2、电子发票管理及协同服务市场具备高增长潜力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电子发票产业税控设备和基础服务市场的存量替代属性较强,而发票管理及协同服务则具备明显的增量市场属性,后者市场空间更为广阔,发展潜力也更大。 从企业的层面来看,随着数字化转型的逐渐深入,数据孤岛现象将进一步破除,以企业真实交易数据为基础的票据信息与其他业务环节的信息将加速融合,这有助于企业做出更好更优的决策,数据服务价值凸显。 3、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凸显核心竞争力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电子发票属于“税务+互联网” 的范畴,在业务专业性和技术先进性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准入门槛相对较高。 此外,电子发票服务涉及各行各业,在具体服务需求方面也呈现较多差异性。尤其是各领域的头部企业,业务种类多、辐射范围广、票据数量大,只有具备较高技术实力和服务能力的玩家,才能更好的满足客户在开票速度、数据存储、安全稳定、及时响应等方面的高要求。 4、互联网巨头入局加速行业马太效应的形成 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布局电子发票业务对以阿里、腾讯为首的互联网巨头而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方面电子发票能与巨头们的支付和金融业务发挥较强的协同发展作用,另一方面电子发票作为企业数据入口也能更好的完善巨头们的数字服务生态。 在布局的具体方式上,巨头们将继续采取技术引领和战略投资两条腿走路的方式,在加大力度研发区块链技术在电子发票领域应用的同时,也会加速投资领先第三方电子发票服务商的步伐。互联网巨头入局将进一步扩大领先平台的资源优势,行业马太效应逐渐形成。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