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愤著史成大孝
对于父亲司马谈的临终遗训,司马迁并未有豪言壮语,他当时只说了一句:“虽然我比较愚笨,却一定会尽力收集编纂先人留下的史事,不敢有所遗漏。” 话很平实。 做到那份平实,却需要极大的毅力与决心。 以司马迁的身份和才学,要学司马相如一类的时髦文人去博取荣华富贵完全没有难度,需知他曾经一度担任过汉武帝的亲信随从。但他不敢违背家父遗训,也不会有这样的念头。自幼成长于家父教导下的他,其实心中早就有了成为接班人的理想,父亲的早逝,尤其是因为汉武帝昏聩而导致的早逝,让他更加坚定了这一理想。 汉武帝这般堕落的状态,不正是应该写到史书中警醒后人么? 于是,在三十八岁的年纪,司马迁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四年之后,准备得差不多了,他便开始著史的浩大工程。 他专注于其中,辛苦于其中,若不出意外,旷世巨著《史记》大约会在他五十岁前便得以完成。 不料又有重大打击降临。 还是来自汉武帝。 这一次的起因,并不在于封禅,而是在于一个名叫李陵的人物。 李陵,飞将军李广之孙,在继承了李广的勇武善战之同时,也继承了那悲剧的命运。 当时匈奴已在汉朝接连打击下大为衰落,但依然不可小视,对西域威胁甚大。汉武帝继续发兵进行打击,却用人失当,弄了一个名叫李广利的皇亲国戚来当统帅。这个李广利屡战失利,甚至差点全军覆没,汉武帝却依然用他统兵,引得许多将领不满。 李陵即为其中之一。 在一次出征中,汉武帝命这个飞将军之后给李广利押运粮草,负责后勤工作,早就压抑多时的他,则直言不愿给李广利当运输队长,而是要领兵前去厮杀。 汉武帝当时似乎也没生气,而是欣然同意李陵的出击请求,同时还命另一个老将路博德作为支援。 不料那路博德自认为资历老,根本不愿意给年轻气盛的李陵当替补,害得李陵孤军深入敌境。 偏偏又遇上匈奴主力。 李陵麾下五千人,都是步兵,匈奴却来了三、四万骑兵。但这五千步兵却尽皆都是从当年楚国故地、项羽故乡招募来的精悍勇士,以步抗骑,以少击多,激战数日,用箭五十余万支,竟占得上风,让那匈奴人没讨到一点便宜。 然而孤军终究是孤军。 这只失去接应、失去支援的孤军,终于战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李陵甚至有单枪匹马去擒杀匈奴首领的行动。 大势已去。 最后四百余名残兵突围,李陵自觉无脸回去,投降了匈奴。 消息传到朝廷,顿时掀起一股猛烈的声讨风暴,大小官员都在痛骂李陵,甚至极力高呼要灭他满门。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