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往个人养老金账户里存钱?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财经杂志 人气: 时间:2024-01-21
摘要:部分年轻群体和农村居民对长期规划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充分建立起自主规划养老、尽早规划养老的理念。还有很多人仍习惯通过传统投资或者储蓄方式积累养老金,缺乏应用个人养老金制度提升养老保障的意愿。特别是政策对35岁,尤其是30岁以下的客群吸引力不足。

       目前中国有灵活就业者2亿人,相当数量的人群因无基本养老保险而无法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养老压力增大。作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第三支柱”的重要制度设计,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25日正式实施,弥补了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一个短板。如今一年多过去,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情况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近日,第十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论坛暨《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23》(下称“报告”)召开。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全国36个先行城市(地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人数4030万人,缴存金额182亿元。据人社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时,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

       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表示,经过数据统计中国个人养老金参保率在23%,这是不错的成绩。部分发达国家中,芬兰为18%,奥地利是17%,丹麦是17%,西班牙是16%,意大利是15%,法国是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到,中国居民参加个人养老金制度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

      “虽然积极性比较高,但是怠惰性比较大,这就是问题。”郑秉文表示,怠惰性就是居民虽然开了户,但是不交钱,或者交钱很少的情况下还不投资。比如在4030万开户人数中,实施缴存的活跃参加人仅为900万左右,占开立账户人数的22%,这个比例很低。此外,投资人数仅占缴存人数的62%,这个比例也很低。“只有积极性不行,这么多怠惰的参加人不交钱,会导致这个制度变成有名无实、无效的制度。”“要让这些怠惰的参加人变成活跃的参加人。”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等多位专家也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是一个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当前中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有很大的完善空间,既有制度本身政策完善的空间,也有运行中完善的空间,亟待推进改革。

开户热、储存少,投资更少

       尽管当前国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参与积极性较高,但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介绍,调研显示,部分年轻群体和农村居民对长期规划的紧迫性认识不足,尚未充分建立起自主规划养老、尽早规划养老的理念。还有很多人仍习惯通过传统投资或者储蓄方式积累养老金,缺乏应用个人养老金制度提升养老保障的意愿。特别是政策对35岁,尤其是30岁以下的客群吸引力不足。

       同时,按照现行的政策,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开立个人账户的前提,目前中国有灵活就业者2亿人,其中相当数量的人群因无基本养老保险而无法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的实施效果。此外,临近退休的年长群体也认为资金积累期短,个人养老金在补充养老保险方面的作用有限,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

       当前个人养老金运营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尽管很多人开立了个人养老金账户,但是实际缴费人数却很低,人均缴费水平远未达到上限值。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全国3038万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其中只有900多万人完成了资金储存;储存总额182亿元,人均储存仅2022元。

       麦肯锡中国养老金调研报告也显示,当前中国个人养老金普及率高但购买率偏低,国内居民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了解度已达80%,但是实际购买率仅为8%。其中,从“了解”到“开户”的转化率为45%,而从“开户”到最终购买的转化率仅为23%。

       除了缴费人数低,缴费金额中投资的比例也并不高,已投资的部分风险偏好也比较低,大约有60%投向养老储蓄。唐霁松认为,这不利于有效提升退休收入。开户热、投资冷的原因主要是当前居民对储蓄养老转向投资养老的意识转变尚未形成,宣传很不到位。

       居民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后为何不愿进行缴费、投资?

       梁涛表示,个人养老金账户管理的灵活性不足是影响居民参与投资积极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个人养老金账户要求账户封闭运行,锁定期较长、提取条件严格,灵活性不足,这导致部分参加人开户后持观望态度,不愿或者仅愿少量缴款。

       特别是个人养老金实行资金账户的强制锁定,封闭运行,只有在达到退休年龄、出国境后、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形下才能领取,这种方式在强制储蓄、专款专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对罹患大病、重大家庭变故等特殊情况考虑有所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居民开户缴存的意愿。尤其是过分强调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作为个人养老金开户的前提,限制了一大批灵活就业者参加此制度。

       此外,当前个人养老金平台便利性不高,也是影响投资者体验的原因之一。梁涛介绍,在运行机制上,个人养老金客户主打产品的渠道不通畅,缺少开户、缴存、产品全面展示、便捷缴费、扣费的平台,无法满足客户一站式的消费需求。特别是在银行渠道只能展示与银行建立代销合作的个人养老金的金融产品,客户无法全面触达全部的产品。同时,由于个人养老金的资金账户可投资购买的数百个各类产品,对缺少金融消费经验的参加者来说,很难比较并做出选择。

      《财经》还了解到,受机构合作不畅、产品准入较慢等影响,银行代销的理财产品、基金产品和保险类产品实际上供给相对不足,消费者在单家银行可以购买的产品数量相对有限。

       同时,由于个人养老金产品起步较晚,不仅产品与养老的服务关联性不强,而且产品设计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不同银行采取的产品在存取方式、期限结构、利息水平等方面差异不大。此外,保险产品中同类产品的缴款内容相似度高,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多元化的养老金融需求。

       此外,当前养老金的投资收益不够理想, 也是造成个人养老金投资比例低的原因之一。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唐霁松表示,储蓄类产品和一部分保险产品收益率比较稳定,在2%到3%之间。个人若想获得更高收益,就要投资于公募基金等产品,这属于中等风险的产品,收益受短期波动影响较大。2023年二季度以来,公募基金收益率持续下滑,2023年度能取得正收益的产品数量大致在七分之一左右,平均收益率下滑到负增长。产品收益与期望的差距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

便利性差产品单一,服务生态待完善

      “当前整个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服务生态亟待进一步健全。”长江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海峰表示,随着预期寿命延长、“少子化”现象加剧,单靠子女赡养的养老观念已经逐渐转变,且逐步呈现养老规划“年轻化”的趋势。养老不再只是“退休后怎么过”的问题,而是覆盖从参加工作开始到退休后整整50年到60年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大课题。

       养老观念转变对一站式综合服务产生更多需求,既包括积累期的养老测算、税收筹划、资产配置、风险保障,也包括领取期的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等内容。只有构建更加系统周密的服务生态,并与个人养老金相衔接,才能不断增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吸引力。

       对此,梁涛建议,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发挥金融科技的优势,探索建立统一的个人养老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一站式地解决账户信息查询、养老金产品查询、产品购买、扣费退费查询、税收优惠测算、投资咨询等需求,方便参保人便捷地缴费和选择丰富多样的产品,提高市场化投资的参与率。

       从投资产品端看,则需要进一步加强产品创新,丰富养老理财产品种类,提升产品的养老属性和特色性。王海峰表示,虽然受长期以来较为强烈的储蓄习惯影响,居民更偏好购买银行储蓄和理财两类产品,但在市场利率长期下行、优质资产供给不足的背景下,储蓄类投资选择会一定程度影响投资收益水平,亟需具有养老金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创新开发更多提供中长期稳健收益的养老金融产品,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个人养老金投资管理具有与其他资金管理不同的属性和个性化要求,特别是与其他资金相比,对养老金投资运作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等方面有更高、更严格的要求。

       对此,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个人养老金投资必须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目前中国养老金投资管理的标准还处于政出多门、分散运行、各自为政的状态,涉及投资管理的规则分散在多部门、多行业、多主体的制度当中,缺乏更高法规层级的一致性指向的规则要求。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可考虑就各类养老金的共性问题,在不影响各支柱、各产品、各主体的差异性和特色化的前提下,能够制定统一性或者一致性指向的养老金投资管理基本原则和基础标准。在投资理念、投资原则、投资策略、投资目标、风险控制等方面建立一些特殊性的制度安排。

       梁涛则建议,金融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金融机构和关键人员投资行为的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及时预判风险,加强引导和提前干预,确保个人养老金产品的安全稳健,提升市场信心。此外,还要加强调研,广泛听取群众的呼声,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降门槛放宽开户限制,扩大面向人群

       在多位专家看来,个人养老金制度完善首先要着眼于扩大政策惠及面,扩大面向人群,包括低收入人群,非应税人群。

       梁涛建议,要降低个人养老金的准入门槛,适当放宽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开户限制,不再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作为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前置条件,尽可能将各类收入群体、就业群体,特别是需要保障的灵活就业群体纳入个人养老金制度,不断扩大目标受众。

       唐霁松表示,要有效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参加率,实现个人养老金的普惠性。比如通过财政直接补贴的方式,鼓励中低收入人群参加个人养老金,领取时的税率也可以考虑相应的减免。此外,还可以放开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已退休人员这一庞大群体不能加入政策的限制。

      “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应该更大胆一点”。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表示,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在试点推进过程中确实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各方协调难度很大,需要上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统筹推进,尽快扩大到全国。

       此外,多位专家还认为,个人养老金制度中的税收制度安排需要优化。梁涛表示,现行个人养老金实行EET模式(即在补充养老保险业务购买阶段、资金运用阶段免税,在养老金领取阶段征税的一种企业年金税收模式),在缴费、资金运用环节免税,在领取时按3%的税率缴纳个税,这导致直接激励不足。

       高收入人群会感到1.2万元限额过低,而对于大多数纳税起征点以下的低收入人群而言,没有享受到当下的税收优惠却要承担未来纳税的义务。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国企员工和收入较高的民企职工参与积极性较高,但是每年1.2万元的缴存额度相对偏低,节税效果有限。大多数收入较低、未来养老压力比较大的人群则难以享受到税收政策的红利,免税群体在参加个人养老金后,因需要在领取时纳税,税负压力反而加大。

       对此,梁涛建议,在当前的EET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税收的优惠选择,鼓励不同税基群体积极参加个人养老金,凸显制度的普惠性。

      “社会保障制度要使居民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做出计划和预期,不要很多东西都是模模糊糊、说不清楚的。”在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看来,如果居民觉得不能对个人养老金制度做出计算和合理预期,就无法做出合理决策。因此个人养老金制度要使得参加的各种人,从年轻人到中年人到偏老一点的人,都能够做出合理的预期和大致的计算,最后决策出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下愿意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计划。

       王海峰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起步仅一年多,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面对紧迫的老龄化形势和与预期目标的较大差距,亟需抓住时间窗口,从政策支持和市场供给层面,调动参与积极性,形成持续缴存、持续投资、规模逐年扩大的趋势。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