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 鲁政字〔2024〕178号 2024-12-06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现将修订后的《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发〔2017〕42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继续执行〈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鲁政字〔2022〕226号)同时废止。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24年12月6日 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 第一条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根据《财政部 税务总局水利部关于印发〈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财税〔2024〕28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全省水资源税征收管理。 第三条 除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情形外,直接取用地表水或者地下水的单位和个人,为水资源税纳税人,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缴纳水资源税。 纳税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山东省水资源条例》等规定申领取水许可证。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缴纳水资源税: (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取用水的; (二)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用水的; (三)水工程管理单位为配置或者调度水资源取水的; (四)为保障矿井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产安全必须进行临时应急取(排)水的; (五)为消除对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临时应急取水的; (六)为农业抗旱和维护生态与环境必须临时应急取水的。 第五条 水资源税的征税对象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不包括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及海水淡化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 地表水是陆地表面上动态水和静态水的总称,包括江、河、湖泊(含水库、引调水工程等水资源配置工程)等水资源。 地下水是赋存于地表以下的水资源。 地热、矿泉水和天然卤水按照矿产品征收资源税,不适用于本办法。 第六条 水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除本办法第七条至第九条规定的情形外,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实际取用水量×适用税额 疏干排水的实际取用水量按照排水量确定。疏干排水是指在采矿和工程建设过程中破坏地下水层、发生地下涌水的活动。 第七条 城镇公共供水企业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实际取用水量×(1-公共供水管网合理漏损率)×适用税额。 全省公共供水管网合理漏损率确定为12%。 第八条 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贯流式(不含循环式)冷却取用水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实际发电量×适用税额 火力发电贯流式冷却取用水,是指火力发电企业从江河、湖泊(含水库)等水源取水,并对机组冷却后将水直接排入水源的取用水方式。 第九条 火力发电循环式冷却取用水等本办法第八条规定情形外的其他冷却取用水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实际取用(耗)水量×适用税额 火力发电循环式冷却取用水,是指火力发电企业从江河、湖泊(含水库)、地下等水源取水并引入自建冷却水塔,对机组冷却后返回冷却水塔循环利用的取用水方式。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适用税额,是指取水口所在地的适用税额。 具体适用税额按照本办法所附《山东省水资源税(试点)税额标准表》执行。 第十一条 特种取用水,是指洗车、洗浴、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等取用水。 第十二条 疏干排水中回收利用的部分是指将疏干排水进行处理、净化后自用以及供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的部分。 第十三条 取用水量超过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取水计划的部分,按以下规定征收水资源税: (一)超过取水计划10%以内(含)部分,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山东省水资源税(试点)税额标准表》所列税额标准的2倍执行; (二)超过取水计划10%—30%(含)部分,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山东省水资源税(试点)税额标准表》所列税额标准的2.5倍执行; (三)超过取水计划30%以上部分,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山东省水资源税(试点)税额标准表》所列税额标准的3倍执行。 对未经批准擅自取用水的,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山东省水资源税(试点)税额标准表》所列税额标准的3倍执行。 第十四条 纳税人取用水资源适用不同税额的,应当分别计量实际取用水量;未分别计量的,从高适用税额。 第十五条 下列情形,免征或者减征水资源税: (一)规定限额内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 (二)除接入城镇公共供水管网以外,军队、武警部队、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通过其他方式取用水的,免征水资源税。 (三)抽水蓄能发电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 (四)采油(气)排水经分离净化后在封闭管道回注的,免征水资源税。 (五)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进行国土绿化、地下水回灌、河湖生态补水等生态取用水,免征水资源税。 (六)工业用水前一年度用水效率达到国家用水定额先进值的纳税人,减征本年度百分之二十水资源税。省水利厅会同省财政厅、省税务局及时公布享受减征政策的纳税人名单。 (七)财政部、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免征或者减征水资源税情形。 第十六条 超过规定限额的农业生产取用水,暂免征收水资源税。 农业生产取用水,是指种植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林业等取用水。 第十七条 主要供农村人口生活用水的集中式饮水工程取用水,减征百分之九十水资源税。 第十八条 纳税人的免税、减税项目,应当单独核算实际取用水量;未单独核算或者不能准确提供实际取用水量的,不予免税和减税。 第十九条 水资源税由税务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征收管理。 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有关规定负责取用水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 水资源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取用水资源的当日。未经批准取用水资源的,水资源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纳税人实际取用水资源的当日。 第二十一条 水资源税按月或者按季申报缴纳,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能按固定期限计算纳税的,可以按次申报缴纳。对超过规定限额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可以按年申报。 纳税人按月或者按季申报缴纳的,应当自月度或者季度终了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按次申报缴纳的,应当自纳税义务发生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并缴纳税款;按年申报的,应当自年度终了之日起五个月内,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 第二十二条 纳税人应当向取水口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水资源税。 纳税人取用水工程管理单位跨省、市及县(市、区)配置、调度的水资源,应当根据调入区域适用税额和实际取用水量,向调入区域所在地的税务机关申报缴纳水资源税。 第二十三条 纳税人应当按规定安装符合国家计量标准的取水计量设施(器具),并做好取水计量设施(器具)的运行维护、检定或校准、计量质量保证与控制,对其取水计量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负责。纳税人应当在申报纳税时,按规定同步将取水计量数据通过取用水管理平台等渠道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取用水计量监管,定期对纳税人取水计量的规范性进行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告知税务机关。检查发现问题或取水计量设施(器具)安装运行不正常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告知纳税人并督促其尽快整改,检查未发现问题且取水计量设施(器具)安装运行正常的,税务机关按照取水计量数据征收水资源税。 第二十四条 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相应工况最大取(排)水能力核定的取水量申报纳税,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纳税申报期结束前向纳税人出具当期取水量核定书;或者按照省级财政、税务、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方法核定的取用水量申报纳税: (一)纳税人未按规定安装取水计量设施(器具)的; (二)纳税人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器具)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检查发现问题的; (三)纳税人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器具)发生故障、损毁,未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期限内更换或修复的; (四)纳税人安装的取水计量设施(器具)不能准确计量全部取(排)水量的; (五)纳税人篡改、伪造取水计量数据的; (六)其他需要核定水量情形的。 第二十五条 建立税务机关与水行政主管部门协作征税机制。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取用水单位和个人的取水许可、取水计量数据或取水量核定书信息、违法取水信息、取水计划信息、取水计量检查结果等水资源管理相关信息,定期送交税务机关。 税务机关定期将纳税人申报信息与水行政主管部门送交的信息进行分析比对。发现纳税人申报取用水量数据异常等问题的,可以提请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复核。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税务机关的数据资料之日起十五日内向税务机关出具复核意见。税务机关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复核意见调整纳税人的应纳税额。 水资源税征收管理过程中发现问题的,由税务机关与水行政主管部门联合进行核查。 第二十六条 纳税人和税务机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二十七条 征收水资源税的,停止征收水资源费。 第二十八条 城镇公共供水企业缴纳的水资源税不计入自来水供水定价成本和自来水价格,在终端综合水价中单列,并可以在增值税计税依据中扣除。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期间,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将终端综合水价结构逐步调整到位,原则上不因改革增加用水负担。水资源税改革试点期间,因征收水资源税引起城镇公共供水企业税费负担变动的,由当地政府统筹解决。 第二十九条 水资源税收入按照20∶80的比例在省与设区的市、省财政直接管理县(市)之间进行分成。其中,省级分成部分,预算执行中作为市县财政收入,属地征管、就地缴库,年终通过体制结算办理。 第三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履行水资源开发、节约、保护、管理职能等相关经费支出由同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原有水资源费征管人员,由同级人民政府统筹做好安排。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税 屋附件:山东省水资源税(试点)税额标准表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部门解读 一、政策修订背景与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政策”“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全面推行水资源费改税”的要求。山东省作为北方水资源匮乏的省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分配与人口、耕地资源之间存在严重失衡,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紧张。根据国家的统一部署,山东省作为10个试点省份之一,自2017年12月起率先启动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税务总局、水利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财税〔2024〕28号,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自12月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已开展试点的10个省份需按国家统一的试点政策执行。总体来看,国家的改革政策与山东省前期的试点框架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征税范围、税额标准分类、计税扣除标准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并新增了地方部分减免税授权,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为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持续推进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工作的深化,省财政厅联合省税务局、省水利厅在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鲁政发〔2017〕42号)进行了全面修订,并起草形成了新的《山东省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充分征求了省发展改革委、省住房城乡建设厅以及各市相关部门、财税专家、企业代表、社会公众的意见建议,经过了专家评审、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以及合法性审查等一系列严谨的程序。最终,《办法》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以省政府文件正式印发实施。 二、政策修订遵循的原则 (一)严格执行国家统一政策。对山东省现行试点政策进行全面修订,确保与《通知》的要求保持一致。具体措施包括将“微咸水”划出征税范围;取消“超采区”“严重超采区”“公共供水管网覆盖区域”等税额标准分类,并引入“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的新分类;同时,将公共供水企业用于计税扣除的“损耗率”调整为“漏损率”。 (二)突出税制激励导向。致力于发挥水资源税在节约用水、支持“三农”发展等方面的政策激励作用。例如,对超过规定限额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和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取用水实施税收减免,以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民生保障;同时,对“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从高确定税额标准,以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等。 (三)确保改革平稳过渡。在本次修订调整中,坚持税负总体平移、强化分类调控、新老办法顺利衔接。在执行国家改革政策的同时,保持山东省现行政策框架和税负水平的总体稳定,确保不会给居民用水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实现改革的平稳过渡。 三、政策修订的主要内容 鉴于山东省在前期改革试点中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本次修订主要是依据《通知》中的政策和授权事项变化,对山东省的相关规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分类确定税额标准。一是保持公共供水企业取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其他行业及特种行业取用地表水(一般地区)的税额标准不变,以维护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统筹调整一般地区地下水税额标准,将特种行业税额标准由15元/立方米和20元/立方米统一调整为18元/立方米,其他行业税额标准由1.5元/立方米和2元/立方米统一调整为1.8元/立方米,旨在保持全省税负水平的总体稳定,并简化税额标准,便于实际操作;三是适当从高确定“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税额标准。目前,山东省省内暂无国家划定的“严重短缺和超载地区”。 (二)确定公共供水管网合理漏损率。《通知》赋予各省自行确定公共供水管网的合理漏损率的权力。山东省现行的“损耗率”为17%,涵盖水厂制水、管网配送等环节的损耗。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评定标准》规定,将“漏损率”(仅指管网配送环节的损耗)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为10%,二级为12%。为减轻供水企业负担,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扣除标准,山东省将公共供水管网的合理漏损率设定为12%。 (三)明确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一是对农村集中式饮水工程取用水实施减征百分之九十水资源税的优惠政策,以减轻农村供水的税收负担。二是对超过规定限额的农业生产取用水实施暂免征收水资源税的措施,与现行政策保持一致。 此外,还根据《通知》的规定,对原办法相关文字表述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以确保政策的清晰性和一致性。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