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个综合保税区—合肥综合保税区成功申报的消息传出后,合肥晚报第一时间对综合保税区将给企业、市民以及合肥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报道。为什么要建综合保税区?安徽首个综合保税区为什么选择设立在新站区?今后综合保税区还将有哪些新的规划和设想?昨天,记者再次走访了相关部门。 借力保税区周边省份赶超安徽 在外贸部门的一份内部调研报告中,记者注意到,尽管近年来安徽省外贸进出口一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增幅,但与周边省份依然有很大差距。统计显示,2007年前,安徽外贸曾连续5年在中西部省份居首,但自2008年起,相继被四川、河南、重庆超越,安徽外贸退居中西部第4位,中部第2位。 探究安徽外贸变“弱”的现象,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近年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步伐缓慢。这份报告称,在全国加工贸易总体增速放缓、占外贸比重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却呈现异军突起、成效显著的良好态势。其中,尤以四川、重庆、河南表现最为抢眼,逐渐成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三省市“风景这边独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作用功不可没。 以四川省为例,其接力中国IT产业第四极。2012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263.88亿美元,占同期四川省进出口的44.63%。这一成绩主要来自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的贡献,该区全年进出口262.2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2.3%。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引进了苹果、联想、戴尔、富士康、仁宝、纬创等知名企业,打造了从软件开发、芯片封装、关键元器件生产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初步形成了“3(苹果、联想、戴尔)+3(富士康、仁宝、纬创)+N(上千家区外配套企业)”的电子信息产业格局,全球20%的电脑、50%的笔记本电脑芯片、70%的苹果平板电脑都来自这里。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域之后,成都正日益成为中国IT产业的“第四极”。
四大差距反观我省“特区”不足 二是发展速度较慢。芜湖出口加工区自封关运行10年来,实际进出口总值仅为11.66亿美元,年均进出口不到2亿美元,进出口报关单9万余份,年均报关单量不到1万份。2005年,芜湖出口加工区一度面临黄牌警告甚至摘牌的危险。虽然近年发展有所起色,但在整个外贸大盘中占的比例很小,影响甚微。 三是企业量级较轻。近年来,安徽省引进了京东方、联宝等一批大项目,对进出口增长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但仍缺乏分量足够的航母级企业,主要进出口量仍然依靠铜陵有色(000630,股吧)、马钢等传统外贸企业和一些省级外贸公司支撑。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尚无1家大进大出的IT企业,整体规模较小。 四是外贸拉动较弱。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尚未显现。2012年,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仅5.77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1.47%,对我省外贸的拉动率仅为0.3%。而河南新郑综保区2011年11月封关运行后,就带动当年河南外贸总值强力赶超我省,2012年,新郑综保区进出口对河南外贸的拉动率达99%。 报告认为,加快建设安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既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安徽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实际举措,更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奋斗目标的具体体现。 三个原因促使合肥申报保税区 “申报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新站区的企业数量多,既有京东方这样的行业龙头企业,也有其下游配套企业。从进出口数字来看,新站区也是领先全市各开发区。因此,具备申请的强烈需求。其次,综合保税区是仅次于自贸区的特殊监管区域,对于合肥发展外向型经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符合合肥目前的经济发展趋势。”合肥市新站区经贸局副局长柳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 最后,除了已经在新站区和整个合肥市落户的企业之外,合肥市有一批在谈的新项目也对综保区有着需求。 相关话题——合肥综合保税区“三大猜想” <王天昊>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