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前税收控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税收管理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对企业税源难以有效控制,特别对涉农加工纳税人自收、自开、自抵的农副产品收购发票和废旧经营的废旧收购发票更是管理难点问题。税务机关一直无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以致出现了将收购发票作为调节增值税税负、虚开进项骗取退税等重要工具,将收购发票变成“万能抵扣凭证”,只要没有抵扣发票都以收购以票代替。就目前的税收管理手段来看,在这方面显得力不从心,无能为力。目前,税务机关对企业控管上,从控制的方法上,主要采取控制法,集中在以票控税、以耗控税、以税负控税这三个方面。从控制的类型上,主要采取得是开环控制,税务机关直接对纳税人产、供、销情况实施单向控制,也就是通过事后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税务稽查的方式进行控制。如下图: 税务机关→控制作用→纳税人→输出 由于在开环控制系统中施控者—税务机关不了解受控者—纳税人的输出信息,自然难以了解自己的控制效果。目前对纳税人控制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控制标准制定的不科学。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控制。如以票控税,控制的标准是收购发票发售量,主要根据初加工设备来来确定收购发票的发售量,通过控制发票发售量,来控制总收购量,这种控制对有设备不生产者,难以有效;以税负控税,主要是以实现增值税税负为控制标准,但增值税实现税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受控者纳税人可以以种种理由来解释税负低的原因,说服力不强。 二是信息反馈不畅、不及时。由于目前对企业控制是单向控制,税务机关主要对异常申报的纳税人实施重点管理,并且没有制定后续管理措施,如税务机关对纳税人评估、稽查后是否从制定措施进行纠正,由于没有信息反馈机制,税务机关无从掌握,以致出现有的纳税人一年被评估多少次,年年被检查,而有的企业几年没有被评估过的现象。 三是部门协调不畅、配合不力。专业化管理程度高,在增强相互制约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部门间协调配合的问题。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才能够实现总体控制目标,由于目前我市实行的是征收、管理、评估、稽查相分离的专业化管理机制,部门联动、互动机制尚未形成,控制整体效果不明显。 四控制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对控制缺乏完善的检查考核制度,控制机构和人员无约束,缺乏责任制,纠正措施不能及时落实,无法了解纠偏措施的执行效果,控制只是治标不治本。 二、建立有效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管理控制理论认为,控制系统由施控者、受控者和实施作用过程、反馈作用过程构成。最常见的控制系统可用下图概括: 在一个控制系统中,不仅施控者对受控者具有控制作用,受控者对施控者也有反馈作用。 (一)有效控制的要求 控制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职能,必须是有效的。评估控制的效率,一般来说,应重点考虑以下标准: 1.目标的保障程度。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计划或目标完成。就税收管理而言,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税收管理的目标是执法规范、征收率高、征收成本低、社会满意。如果一个组织未能完成如期的目标,就说明这个组织的控制无效或成效很低,无论是建立控制系统还是实施控制过程,都应以保障组织目标实现为基本准则。 2.解决问题的速度。控制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纠正偏差,俗称解决问题。控制越有效,解决问题的速度越快,如果一个组织中问题成堆管理者却仍然熟视无睹的话,就表明该组织已经失控了。问题久拖不决,则表明组织控制效率低下。 3.促进人们创新的概率。控制应努力促进人们创新,建立控制系统,不能将下属变成棋盘上的棋子,应给予他们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和权力,促进人们创新。 (二)有效控制的基础和前提 1.控制要有目标。一是目标是控制的标准。没有目标,谈不上控制。实现目标是控制的最终目的。目标制定越详细、越明确、越可行,控制也就越容易。所以,要做好控制工作,前提之一就是做好目标制定工作。二是控制本身也要有计划。对施控者来说,不仅要建立控制标准、控制程序,而且必须明确控制工作重点、方法和目标。 2.控制要依据有效有信息。信息是组织活动的要素,也是控制的基础的前提。控制必须依据有效的信息,控制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施控者向受控者传递指挥和决策信息、受控者向施控者反馈信息执行信息过程。没有信息的传递,控制就不能进行;没有正确、全面、及时的信息,就难以达到控制的目的。为保证获得有效信息,在控制系统中必须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传递网络和机制,保证信息畅通,要通过必要的信息处理机构,运用先进的信息传递、处理、分析工具,建立科学的分析报告。报告是管理中最常见的信息载体的信息方式,每一个组织都必须建立合理的报告制度。 3.控制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制。标准的确立仅为控制提供了一个衡量计划执行状况的尺度。这个标准中有得到贯彻落实才会起到作用。通过制定责任制,使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都明白自己了职责和要达到的标准,并在工作中自觉地履行职责,按标准要求完成任务。 4.控制要有组织。一是控制应建立专门的司控机构。二是是控制应注意协调。在一个组织中,控制是多方面的,各方面的内容和目的都不一样,为了保证组织的根本目标得以实现,各部门的步调必须一致,控制中必须充分注意协调。 (三)影响有效控制的因素 1.信息。控制必须以有效的信息为前提。如果信息不能顺畅流动,缺乏信息传递和反馈,控制就无法进行。信息畅通与否直接影响控制效率。 2.分权。分权和控制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分权是控制的原因之一,控制是分权的保障。如果管理者在管理中分权不当,权力失控,就会影响控制效率。 3.标准。标准是控制的依据,但标准必须实事求是,科学可行。标准不能定的过低或过高,要与实际相符。 4.控制制度。控制制度决定控制工作本身效率。控制制度规定着施控者和受控者的职责、权力、工作内容和程序等。 5.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控制的最终目标是要保证计划顺利完成,实现组织目标。部门间应围绕总目标,工作一致,不通自行其事,所行之事与目标相互冲突,这样会降低控制效率。 (四)自律是管理控制的最高境界 自律,也可以称自我控制,它指的是在管理控制中,受控者自觉地遵守计划和标准,主动地完成或达到施控者规定的标准,自觉地遵守施控者规则行为。其优点:一是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受控者主动采取措施去实现施控者制定的标准,不需要控制者采取一系列控制手段进行控制,可以减少控制的费用。二是有助于发挥受控对象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自律是受控者的自觉行动,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不易产生被监督检查管理那种对立情绪,易于缓解管理与被管理者之紧张关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管理关系。三是有利于提高控制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自我控制是无时不在的。如果所有的控制对象都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与要求,自我控制就可以达到很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四是自我控制效果持久。在施加外部力量的控制中,控制对象如果不是自觉地执行标准,一旦外部力量解除,控制对象的行为就会偏离标准。而自我控制是不需要自问强制力量的控制,它存在于控制对象的思想上,能够保持持久的效果。五是自我控制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信任、尊重人的管理思想。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