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谈建康

来源:解放军306医院 作者:顾建文 人气: 时间:2016-02-06
摘要:《道德经》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老子的代表作。它虽言简意赅,却博大精深,堪称古典东方智慧的结晶,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 一、怎样保持心态平衡 心态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辩证的思维是心理健康的前提,考虑问题要做到


二、做好人之间的交往和谐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往的贫乏,必将导致精神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因此,一个人会不会正常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低。《道德经》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宝——“慈”的主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老子所说的“慈”在人际关系上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慈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这具体表现为“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一般说有为必有争,因为要触犯他人的利益。而老子主张“不争”即反对“自我主体诊”。为人处事下,人们总倾向于致自我为中心,而淡化别人的存在,这种人又怎能获得同事的信任,换得朋友的和睦相处?心理学家提醒大家,不要处处与人竞争,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太爱竞争,使自己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二是天道之慈。老子先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继而指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并总结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见这种“慈”,是惠及天下、广施众人的。于是便有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德善是一种宽容,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要遵循宽容的原则,待人大方,不要斤斤计较。宽容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扩宽容能扩大交往的空间,有助于消除人际关系的紧张。宽容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不苛求对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于是又有了“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信誉失重的现象,如领导轻言承诺,朋友随意失信,从而导致交往的失败。老子“值得信任的人我相信他,不值得信任的人我仍以诚相待”,这样的品格,这样的胸襟何愁不博得众人的信任。心理研究表明。我们经常被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少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平静。

道法自然谈建康 

三、淡看待名利得失

《道德经》在44章写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表达了老子对名利得失态度的思考:过分追求必劳力劳心,失去更多;超然知足方可长生久安。的确,名利得失是人生必将面对的选择,马斯洛提出:“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需要。”然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过分的物质需要,纵情声色、腐朽虚华的生活对人体伤害极大:“五色令人旦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冰口爽:驰聘政猎,令人心发狂“。故老子在19章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

道法自然谈建康

名利又该怎样对待呢?《道德经》指出“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木”。保持“少思寡欲”是微小的,而当名誉真正归肉于他时不以主宰自居,那才是真正的大。正因为他无私无欲,总不自以为大,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呀。“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写到,对待名利“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因为“功遂身退,天之道”。“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可见“适可而止”是“少思寡欲”的更高境界。

道法自然谈建康

总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乏足,常足矣”。老子将过分的名利得失追求归罪于把自身看得太重的缘故,“宠辱若惊,贵大息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不切实际的欲望作祟时要保持恬淡清静的心态。“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于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因此“静”应该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追求。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3-4下一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