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已过,意味着“十三五”开局之年各项工作将全面启动。其中财税政策上比较引人关注的改革之举是:今年我国将实现全行业营改增。 “吹风”已经“吹”过。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2016年将全面推开营改增改革,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纳入试点范围。 按照原先计划,全面告别营业税的改革应该在“十二五”末收官前推开。对于市场比较关注的“为何会放缓”的问题?业界专家认为,这和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财政收支压力等因素有关,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稳妥推进营改增非常重要,而且全面营改增“节奏”的适度调整,也更有利于与新一轮财税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大动作”相呼应。 告别营业税为何放缓 我国于201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营改增试点,营改增的目的是从制度上解决服务行业营业税制下“道道征收、全额征税”导致的重复征税问题,实现增值税税制下的“环环征收、层层抵扣”,部分小规模企业,可以因这一改革向税务机关申请代开专用发票,对下游企业也能产生一定的减负效应。 四年时间,试点由点及面,至今已逐步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交通运输业、电信业、邮政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根据“十二五”规划,我国原本应在2015年年底前将营改增改革范围扩展至最后四个行业,全面告别营业税。 2015年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提到,年内力争全面完成营改增。当时,业界的判断是,全面改革方案可能在7月推出。而到了8月,方案迟迟未露面,楼继伟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时表示,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将被适时纳入营改增试点。安永大中华区间接税主管合伙人梁因乐指出,从“力争完成”到“适时纳入”,表述的变化释放了营改增延迟推出的信号,表明国家希望进一步综合考量政策的制定,以期平稳过渡。 上海德勤税务师事务所合伙人高立群分析说,剩下的四个行业,从制度设计的复杂程度上、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上,都超过已经纳入营改增的行业,在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稳妥适时地推进营改增非常重要。“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全面推出,时间跨度上的影响并不会很大,对像金融业这样业务复杂、系统改造等工作非常耗时的行业来说,多一点准备时间更好。” 税收改革要考虑承受力 尽管时间进度有所延缓,但事实上,营改增改革的推进始终没有停步。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表示,已纳入营改增范围的行业只占营业税收入的1/3左右,要在短时间里将占营业税收入2/3的行业全部改征增值税,任务很重,而且余下行业的改革难度与复杂性远大于已纳入部分。梁因乐也认为,最后四个行业有其显著的行业特殊性,具体难点包括房地产行业的土地出让金抵扣问题、过渡期问题、金融行业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开具问题等。 胡怡建推算,最后四个行业涉及800万—1000万户纳税人,这些行业被纳入营改增后整体减税规模将达到约6000亿元。“改革确实要考虑财政的承受能力。”他认为,去年经济增速的放缓使得财政收入的完成情况不及往年,但在经济遭遇下行压力的阶段,通过营改增给企业减轻负担,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扩大供给、促进生产,所以,政策推进要在财政承受能力与企业减负间求得相对更好的平衡。 不过,胡怡建也指出,营改增延伸至最后四个行业,将不再是普遍性减税,而是结构性减税,即行业税负有增有减。在税负增加的行业,营改增可能会遭遇阻力,比如对于建筑业来说,营业税率为3%,而增值税税率的倾向性意见为11%,试点企业税负增加的概率可能会比较大。 总体来看,营改增扩大至全行业后,将实现货物与劳务(服务)在税制上的统一,是税制改革的重大突破和关键一步。正因为其重要性,步伐迈得更加审慎也显得十分必要。“适当微调也是一种决策智慧。”胡怡建表示。 全面营改增会带来什么 专家认为,全面营改增将彻底解决全行业的重复征税问题,使税收更加公平。随着剩余行业纳入试点,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将持续加大,扩围行业和已纳入行业也将深度融合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政策效应更将愈发显现。 对上海这样需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地区来说,全面营改增将从根本上破解影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税制瓶颈,现代服务业试点企业的税收负担整体下降,促进各类投资和生产要素向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国际性跨国公司投资新兴行业的意愿,也将被进一步调动起来。 而对上海当下的科创中心建设重任而言,全面营改增也将为企业减负松绑,放水养鱼,为鼓励社会投资和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营造更宽松环境,推动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在培育发展新动能中涵养宝贵税源,用短期财政收入的“减”,换取持续发展势能的“增”。 目前,市场还比较关注:延缓推出的全面营改增方案,会否较之前业界预计有较大变化?对此,高立群认为,总体方向应该不会有很大不同,不过,具体税务处理还存在不确定性。 梁因乐表示,企业可能在等待政策出台的时候持观望态度,影响其部分经营决策,因此建议“在与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相匹配的情况下,越早实行营改增,重复征税情况将越早被改变”。 |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