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有时会采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即商品已经交付,货款分期收回。通常认为,这种结算方式是销售方向购货方提供免息信贷,具有融资性质。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收对分期收款结算方式政策与处理规定的不同,造成许多企业在处理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业务时感到十分棘手,对如何协调财税二者之间的关系感觉茫然。本文在剖析分期收款销售商品会计和税收处理差异基础上,试图为合理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一、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财税处理差异 (二)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税收处理 从税法角度来看,在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的情况下,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分期收回货款,只是强调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无论是增值税处理还是所得税处理,确认营业收入的时间通常是一致的。即在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企业应当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确认营业收入,并以不含税的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确认为营业收入。 (三)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财税处理差异 二、分期收款销售商品财税差异协调 例:2011年1月1日,甲公司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向乙公司销售一台大型现代化机械制造设备,合同约定的销售价为10000万元,分5次于每年12月31日等额收取设备价款。该批大型设备成本为7500万元。在现销方式下,该大型设备的销售价格为8000万元。假定甲公司销售商品时,其有关的增值税纳税义务尚未发生,在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发生有关的增值税纳税义务。 按照问题提供资料,甲公司应当确认的销售商品收入金额应为8000万元。 根据下列公式: 可以得出: 可在多次测试的基础上,用插值法计算折现率。 当r=7%时,(P/A,r,5)为4.1002,此时2000×4.1002=8200.4>8000 因此,7%<r<8%.用内插法计算如下: 现值 利率 通过计算,可以求得:r≈7.93% 每期计算的财务费用金额如下表所示:
(一)甲公司各期的会计处理 1.2011年1月1日销售实现时: 未实现融资收益 2000 2.2011年12月31日收取货款和增值税时: 借:未实现融资收益 634.4 2012~2015年每年末,会计处理相同,未实现融资收益与财务费用科目分录数据依次为:526.1、409.2、283.1与147.2万元。 (二)甲公司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处理 相对而言,企业所得税计算就没有这么简单。问题的复杂之处在于,企业所得税的纳税申报处理不仅涉及到纳税申报年度之间汇算清缴数据的调整,还涉及到涉税当年纳税差异的调整,以及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税前确认问题等。 1.2011年度汇算清缴申报 合同约定2011年~2015年,每年12月31日收取2000万元(10000万元的1/5)款项。按照税法规定,在企业的汇算清缴申报中,每年应确认收入2000万元。因此,2011年度申报企业所得税时,需要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已在财务上确认的8000万元收入,在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中进行纳税调整。 此项收入调整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5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第1列“账载金额”8000万元、第2列“税收金额”2000万元、第3列“调增金额”0万元、第4列“调减金额”6000万元。该数据自动带入主表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 (2)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纳税申报处理。在“未实现融资收益”中冲减的当期“财务费用”应填报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第32行“财务费用”-634.4万元,该数据自动带入主表第6行“财务费用”并用负数调增了利润。由于此项费用不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同时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36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的第4列“调减金额”634.4万元,该数据自动带入主表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 2.2012年~2015年汇算清缴申报 2012年度申报时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5行“未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的收入”:第1列“账载金额”0、第2列“税收金额”2000万元、第3列“调增金额”2000万元、第4列“调减金额”0.该数据自动带入主表第14行“纳税调整增加额”中。2013年~2015年纳税申报中同类事项作相同处理。 (2)未实现融资收益的纳税申报处理。2012年度申报纳税时,在“未实现融资收益”中冲减的当期“财务费用”应填报附表二《成本费用明细表》第32行“财务费用”-526.1万元,该数据自动带入主表第6行“财务费用”并用负数调增了利润。由于此项费用不并入应纳税所得额,因此,同时填报附表三《纳税调整明细表》第36行“与未实现融资收益相关在当期确认的财务费用”的第4列“调减金额”526.1万元,该数据自动带入主表第15行“纳税调整减少额”。2013年~2015年纳税申报中同类事项作相同处理,数据依次为:409.2、283.1与147.2万元。 经过上述协调处理后,从会计角度看,甲公司2011~2015年会计应确认的利润总额为:8000-7500+634.4+526.1+409.2+283.1+147.2=2500(万元);从税务角度看,甲公司2011~2015年应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为:10000-7500-634.4-526.1-409.2-283.1-147.2+634.4+526.1+409.2+283.1+147.2=10000-7500-2000+2000=2500(万元)。 由此可见,在不考虑其他纳税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经过上述调整,甲公司2011~2015年度应确认的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均为2500万元,二者取得一致,说明进行这样的会计处理与纳税调整是符合规定的。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