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辅导指引(纳税人适用)

来源:税屋 作者:税屋 人气: 时间:2018-10-30
摘要: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六、合作研发管理

  (一)合作研发的定义

  合作研发是指立项企业通过契约的形式与其它企业共同对项目的某一个关键领域分别投入资金、技术、人力,共同参与产生智力成果的创作活动,共同完成研发项目。合作研发共同完成的知识产权,其归属由合同约定,如果合同没有约定的,由合作研发人共同所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合作是指直接产生智力成果的创作活动,而不是其他性质的活动,如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活动等。

  涉及到与外省市企业以及境外企业合作开发的情况,合作开发协议或者合同中一定要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和成果归属,作为享受税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依据和无形资产成果管理摊销的重要判断标准。

  (二)合作研发合同

  合作研发合同可参照《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技术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国科发政字[2001]244号)之附件2《技术开发(合作)合同》(样式)编制,但凡企业研发项目合同具备技术合同登记的

  实质性要素,仅在形式上与技术合同示范文本存在差异的,也应予以登记,不得要求企业重新按照技术合同示范文本进行修改报送。

  (三)合作研发的税法规定

  合作研发由合作各方就自身承担费用分别加计扣除。

  七、集中研发管理

  (一)集中研发的定义

  集中研发指集团企业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技术要求高、投资数额大、单个企业难以独立承担,或者研发力量集中在集团公司、由其统筹管理集团研发活动的研发项目进行集中研发。优点是由于可将集团中的资源、技术、人力进行整合、统筹管理,不易受业务工作的限制,开发水平较高,系统整体较为优化。

  (二)集中研发的税法规定

  集中研发在收益成员企业间合理分摊加计扣除。企业集团根据生产经营和科技开发的实际情况,对集中研发项目按照财税[2015]119号文规定归集的可加计扣除的研发费用,按照权利和义务相一致、费用支出和收益分享相配比的原则,合理确定研发费用的分摊方法,在受益成员企业间进行分摊,由相关成员企业分别计算加计扣除。

  企业集团应提供集中研发项目的协议或合同、集中研发项目研发费决算表,集中研发项目费用分摊明细情况表和实际分享收益比例等资料。相关协议或合同应明确规定参与各方在该研发项目中的权利和义务、费用分摊方法等内容。如不能提供集中研究开发项目的决算表及分摊表等关键资料,研究开发费用不得加计扣除。

  八、其他事项的处理

  (一)作为不征税收入处理的财政性资金用于研发活动所形成的费用或无形资产,不得计算加计扣除或摊销。

  (二)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会计处理时采用直接冲减研发费用方法且税务处理时未将其确认为应税收入的,应按冲减后的余额计算加计扣除金额。

  例如,A企业2017年度发生研发支出200万元,取得政府补助50万元,当年会计上的研发费用为150万元,未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则税前加计扣除金额为150×50%=75万元。

  (三)特殊收入的扣减

  企业取得研发过程中形成的下脚料、残次品、中间试制品等特殊收入,在计算确认收入当年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时,应从已归集研发费用中扣减该特殊收入,不足扣减的,加计扣除研发费用按零计算。

  (四)企业开展研发活动中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形成无形资产的,其资本化的时点与会计处理保持一致。

  (五)失败的研发活动所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享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

  九、追溯享受政策相关规定

  追溯享受,是指企业追溯期内的符合条件研发费用由于各种原因作为一般性研发费用处理,应享未享加计扣除优惠,对于此类研发费用可在3年内按其金额的50%进行追溯加计扣除或摊销。

  十、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规定

  (一)享受条件

  科技型中小企业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在中国境内(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注册的居民企业。

  2.职工总数不超过500人、年销售收入不超过2亿元、资产总额不超过2亿元。

  3.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禁止、限制和淘汰类。

  4.企业在填报上一年及当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和严重环境违法、科研严重失信行为,且企业未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

  5.企业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所得分值不低于60分,且科技人员指标得分不得为0分。

  符合上述前4个条件的企业,若同时符合下列条件中的一项,则可直接确认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

  (1)企业拥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证书;

  (2)企业近五年内获得过国家级科技奖励,并在获奖单位中排在前三名;

  (3)企业拥有经认定的省部级以上研发机构;

  (4)企业近五年内主导制定过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二)入库流程

  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工作采取企业自主评价、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科技部服务监督的工作模式。

  1.企业对照《科技部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办法>的通知》(国科发政[2017]115号,以下简称《评价办法》)自主评价是否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认为符合条件的,可自愿在“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以下简称服务平台)上注册登记企业基本信息,在线填报《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见附件1-3)。

  2.各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对企业填报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内容是否完整进行确认。内容不完整的,在服务平台上通知企业补正。信息完整且符合条件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在服务平台公示10个工作日。

  3.公示无异议的企业,纳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并在服务平台公告;有异议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进行核实处理。

  4.省级科技管理部门为入库企业赋予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登记编号(以下简称“登记编号”)。

  5.已入库企业应在每年3月底前通过服务平台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中的信息进行更新,并对本企业是否仍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进行自主评价,仍符合条件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

  6.已入库企业发生更名或与评价指标有关的重大变化的,应在三个月内通过服务平台填报变化情况。

  7.已入库企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省级科技管理部门撤销其行为发生年度登记编号并在服务平台上公告:

  (1)企业发生重大变化,不再符合第二章规定条件的;

  (2)存在严重弄虚作假行为的;

  (3)发生科研严重失信行为的;

  (4)发生重大安全、重大质量事故或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

  (5)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

  (6)未按期更新《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表》信息的。

  (三)管理规定

  1.企业取得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编号的,可按规定享受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以下简称科技型中小企业75%加计扣除政策)。其中,入库年度之前成立且5月31日前提交自评信息的,其登记编号第11位(左数,下同)为0;入库年度之前成立但6月1日(含)以后提交自评信息的,其登记编号第11位为A;入库年度当年成立的,其登记编号第11位为0。入库登记编号第11位为0的企业,可在上年度汇算清缴中享受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75%加计扣除政策)。

  2.企业按规定更新信息后不再符合条件的,其汇算清缴年度不得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75%加计扣除政策。

  3.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75%加计扣除政策时,应将按照评价办法取得的相应年度登记编号填入《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2017年版)》之表A107012《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登记编号”栏次。

  4.因不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条件而被科技部门撤销登记编号的企业,相应年度不得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75%加计扣除政策,已享受的应补缴相应年度的税款。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3-4下一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