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州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

来源:税 屋 作者:税 屋 人气: 时间:2024-08-31
摘要: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落实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

中共贵州省委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意见

(2024年8月31日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结合贵州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

  (1)把学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重大问题,为新征程上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提供了科学指南。《决定》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是党的历史上又一纲领性文献。全省上下要深刻领会和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重大原则、重大举措、根本保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上来,把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体现在推动贵州改革发展的思想行动上、实际成效上。

  (2)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改革开放是贵州各项事业大踏步前进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领域改革,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新征程上,作为全国现代化建设任务最重、挑战最大、困难最多的省份之一,贵州面临着既要赶、又要转、还要改的多重任务、多重压力,要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加要靠改革开放。全省上下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的重大原则,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定不移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为开创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3)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紧紧围绕党中央确定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立足“三者”定位和“五期”方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全国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贵州贡献。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化民主法治领域改革,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贵州;聚焦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聚焦建设美丽贵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走前列作示范;聚焦建设平安贵州,深化安全发展体制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巩固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到二〇二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八十周年时,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具有比较优势的改革为全国探索经验,重点领域的短板弱项改革加快补齐,形成全面落实党中央改革部署、具有贵州特色的实践成果,完成本意见提出的改革任务。

  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推动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4)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更大力度、更大范围推动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服务重大战略,助力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明晰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功能定位,完善主责主业管理制度,明确国有资本重点投资领域和方向,推动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健全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政策制度,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领军企业推进原始创新。规范省属国有企业分级分类管理。健全国资监管体制机制,完善国资监管机构和行业管理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开展国有经济增加值核算,加快“一企一策”考核评价全覆盖。

  (5)加快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依法依规保护民营企业家权益。深入破除市场准入壁垒,推进基础设施竞争性领域向经营主体公平开放,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作用,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支持力度,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探索建立初创阶段企业扶持制度。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健全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建立预防和清理拖欠企业账款长效机制。建立民营企业信用状况综合评价体系,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支持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合规建设和廉洁风险防控。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建议处置机制,建立全链条闭环工作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规范涉民营企业行政检查。建立健全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联席会议制度,优化省市县三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重点民营企业和商会制度。

  (6)构建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体制机制。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持续清理和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促进招商引资高质量发展,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规范招标投标市场,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规则。优化公共资源交易“全省一张网”。健全市场综合监管体系,推进跨部门跨区域协同联动执法,加强基层市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智慧监管。完善地方标准管理制度。推动行政审批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降成本,推进电子证照扩大应用领域和跨地区互通互认,持续优化“五个通办”服务,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领域,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弘扬企业家精神。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防止政府对价格形成的不当干预。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优化居民阶梯水价、电价、气价制度,完善促进物价保持合理水平的价格调控机制。

  完善产权制度,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高效推进知识产权综合管理。完善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继续抓好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对侵犯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的行为实行同责同罪同罚,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产权执法司法保护,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健全依法甄别纠正涉企冤错案件机制。深化知识产权案件审判机制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深化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注重发挥破产审判功能,完善企业退出制度,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

  (7)完善扩大有效需求长效机制。完善政府投资管理配套政策,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大力度支持基础性、公益性、长远性重大项目建设,制定政府投资范围清单和投资项目审批权限清单,严格执行投资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健全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体制机制,发挥政府性基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制定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项目清单,建立社会资本参与资产资源盘活推荐机制。建立贵州省特许经营项目常态化信息披露机制。

  从增加收入、扩大优质供给和改善消费环境等方面综合施策,稳定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挖掘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文旅、康养等改善型消费活力,培育壮大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强化消费品牌培育机制。创新构建夜间经济场景。积极发展首发经济。

  (8)完善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强化规划衔接落实机制,持续完善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导向、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为支撑的统一规划体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健全专家参与公共决策制度。围绕实施国家和省发展规划、重大战略,促进财政、金融、产业、价格、就业等政策协同发力,优化各类增量资源配置和存量结构调整。强化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落实国家统计改革举措,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开展好反映高质量发展的派生产业增加值核算,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

  (9)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管理。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绩效评价制度,强化重大战略任务和基本民生财力保障。加强公共服务绩效管理,强化事前功能评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绩效管理。统一预算分配权,提高预算管理统一性、规范性,完善预算公开和监督制度。落实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推进落实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规范税收优惠政策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机制。稳妥做好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改革,贯彻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和抵扣政策。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建立健全权责配置合理、收入划分规范、财力分布均衡、基层保障有力的省以下财政关系。完善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制度,清理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相匹配程度。建立促进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地方附加税合并,按授权合理确定我省税率。结合税制改革,优化省与市县共享税分享比例。深化省以下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适度强化省级财政事权,省级财政事权原则上通过省本级安排支出,减少委托市县代行的省级财政事权。不得违规要求市县安排配套资金,确需委托市县行使事权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安排资金。落实国家有关政府债务管理各项制度政策。建立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健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压降、转型。

  (10)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征信体系,健全金融机构、市场、产品和服务体系,构建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融资担保、金融租赁等协同推进格局。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提升资本市场利用水平,推动建立健全“股债基期”健康发展工作机制,完善企业上市挂牌梯次培育机制,充分运用多层次债券市场,完善基金生态链,健全期货市场服务体系,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建立健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和激励约束机制。深化农信社改革。积极引进合格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提升跨境贸易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健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支持政策。

  落实属地责任,建立金融工作协调机制,深化央地监管协同,依法依规将所有金融活动纳入监管。完善地方金融管理体制机制。落实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加强国有金融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健全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体系和问责制度,健全防范化解地方中小法人金融机构风险机制。健全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和防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工作机制。

  三、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具有贵州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加快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1)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强化新领域新赛道科技创新引领和制度供给,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锚定数字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主攻方向,推动大数据先发优势、生态比较优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谋划布局。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优化政府引导基金精准投放机制,发展耐心资本。

  完善数字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异构算力协同发展机制,统筹计算力、存储力、运载力建设,强化算电协同、算网协同,创新“东数西算”落地路径,建立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等枢纽节点联动机制,推动落地算力催生优势产业,打造全国领先的国产化智算集群。完善数字产业发展机制,深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健全落实数据产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基础制度。发展壮大云服务首位产业,健全促进技术型、服务型、应用型数据商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数据服务、数据标注、模型训练、电竞动漫等产业支持政策。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机制,创新政府引导、市场投入、行业协同的数字化转型投入模式。强化常态化场景开放,建立健全支持重点企业引领带动全行业深度转型升级机制,推进酱酒、煤矿、化工、新材料、有色金属、电力等重点行业大模型建设,提升城市治理、农业等领域数智化水平。探索打造数联网体系。完善数据安全联动工作机制。

  完善绿色生产力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机制,落实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和资源高效利用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深化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严格执行土地、环境、能效、水效和碳排放等约束性标准,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推广应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

  (12)健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体制机制。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精准选择和优化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深化“一图三清单”滚动推进机制,完善省市县三级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协同共抓机制,推动优质资源向重大产业项目集聚。

  健全强力推进“富矿精开”工作机制,一组矿种一套方案完善精确探矿、精准配矿、精细开矿、精深用矿全产业链体系。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风险勘查机制。完善战略性矿产资源探产供储销统筹和衔接体系,建强矿产资源“集中开采+集中供应”平台,健全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机制,促进煤、磷、铝、锰、氟等精细开采、精深加工,推动耦合发展。建立健全共伴生矿产资源分离提取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激励机制。完善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管理制度。健全依法依规清理矿业权机制。深化地勘单位改革。

  深化能源领域体制改革,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健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机制,建设西南地区煤炭保供中心。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持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完善动态调整煤电容量电价机制,合理规划建设保障电力系统安全所必需的调节性支撑性煤电。健全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机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健全调节性资源和输电通道等衔接协同机制,完善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多能源互补、跨省际互济、全年度调度机制,确保全省电力供应安全。一体推进水火风光储发展,布局清洁电力入黔,优化“黔电送粤”动态调整机制,建设西南区域电力枢纽。加快全省天然气管网建设,完善产供储销体系。

  健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发展体系,完善研发体系、生产体系、回收利用体系,健全龙头企业技术引领、相关产业链配套协同机制,优化“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双赛道布局和全链条循环发展,完善电机、电控等关键配套环节,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健全各地各部门协同推进“电动贵州”建设机制。发挥赤水河流域酱香型白酒原产地和主产区优势,发展壮大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相关企业相互协同的品牌舰队。稳妥推进白酒企业营销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先进装备制造能力提升机制,推进航空航天等整机和零部件协同发展。完善贵州航空产业城建设支持政策,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健全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大中小企业配套参与的产业链韧性提升机制。

  完善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提升研发设计、数智赋能、现代物流、现代金融、节能环保、人力资源等重点领域服务能力,完善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打通多式联运堵点卡点,培育引进优强物流经营主体,提升货物仓储、周转、配载效率,持续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优化生活性服务业产业生态和发展环境,丰富家政、养老、护理等服务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多样化、高品质延伸。

  (13)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开发区管理机构设置和干部选配机制,完善财政体制和薪酬制度。健全开发区低效闲置资源资产认定评估和盘活利用机制,完善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优化以亩均效益为重要考量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开发区内部产业链协同整合,建立健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创新产业链招商、产业项目导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区建设机制。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14)健全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化机制。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建立健全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协同共抓机制,聚焦资源、客源、服务,用好自然珍宝和文化瑰宝,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健全旅游资源区域一体化开发运营体制机制,深化重点景区“三权分置”改革,发挥省属文旅龙头企业作用,培育引进一批文旅领域头部企业,提升精深开发、联动发展水平。完善打造重点旅游景区的激励政策和标准体系,推动重点旅游景区改造提质,推进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建立旅游产品和业态创新发展机制,丰富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旅游业态。创新存量旅游资产盘活机制,优化市场化法治化项目运营管理模式。健全旅游客源精准化营销推介体系,提升贵州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优化拓展境内外市场政策,扩大东南亚、日韩、欧美等境外客源市场,巩固拓展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及周边省份客源市场。建立健全客源互送、景区互推机制。健全旅游服务优化机制,完善游客体验感满意度监测反馈优化机制,提升分众化、精细化服务水平。完善便捷高效、内畅外联的快旅慢游体系,优化“支支串飞”“小车小团”支持政策和配套服务。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就餐、住宿、出行、如厕、翻译、便捷支付等服务。优化提升“一码游贵州”功能。深化文旅市场综合治理体系改革。

  (15)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加强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健全新型基础设施融合利用机制。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基地。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体系。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建立健全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完善“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体系。深化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推进收费公路改革创新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建立重点水源建设同城乡发展和产业需求相适应机制,健全城乡一体、互联互通的山地特色输配水网络体系。全面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原水供水排水一体化改革。推动数字孪生水利建设,健全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体制改革。

  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篇章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6)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立德树人机制,实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试点,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弘扬教育家精神,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和特色发展、科学发展。健全与高水平大学合作交流机制,加强高校理工科建设,聚焦高质量发展需求,超常布局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强化高校应用基础研究。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建立以提高就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实施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试点,统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做优做强职业教育。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优化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运行机制,探索“教育+”合作新模式。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实施县域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优化与质量提升改革试点,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终身教育保障机制。

  (17)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我省重大战略、重要任务、重点产业需求,健全创新资源统筹机制,强化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推进全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重塑和优化,支持国家实验室及分支机构建设,争创全国重点实验室,加强省实验室体系建设,优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研究机构定位和布局,高质量推动“四城”联动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链条推进重点产业技术攻关、成果应用。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健全科技社团管理制度。深入推进“科技入黔”,积极参与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健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体制机制。建立科技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持续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支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鼓励科技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健全科技攻关“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根据企业需求推荐选送“科技副职”“科技专员”到企业服务。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探索建立产业类科技人才及团队评价机制。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改进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管理。健全省级财政科技计划执行和专业机构管理体制。保持基础研究领域稳定投入。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探索“拨投结合”支持模式,扩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范围,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建立专家实名推荐的非共识项目筛选机制。允许科研类事业单位实行比一般事业单位更灵活的管理制度,探索实行企业化管理。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和尽职免责机制,强化科技伦理监督检查和科研失信调查处理,严肃整治学术不端行为。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强化技术转移机构培育引进,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探索建立以政府采购为先导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推广应用机制,加大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力度。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建立技术转移转化人才单列考核和评价机制。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改革,加大对作出突出贡献科研人员及团队的激励,完善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保障机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权。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考评机制。推进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以创新创造为导向,在科研人员中开展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鼓励开展以创新积分为核心的信用贷款,探索设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专注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健全科技贷款担保机制,完善科技保险支持政策。落实提高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便利性政策。

  (18)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强化工作统筹和协调联动,坚持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领域就要抓人才,构建人才工作大格局。完善顶尖人才支持服务机制,遴选培养顶尖人才后备人选,“一人一策”给予支持,“一对一”联系服务。加强人才供需衔接,制定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人才需求清单。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建立领军及以上层次人才领衔、团队核心成员常驻和优厚待遇保障相结合的引才体系,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优化提升百千万人才引进计划,深化拓展教育医疗等人才“组团式”帮扶。用好海外人才。健全人才自主培养机制,优化整合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健全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全力推进青年友好型成长型省份建设,扩大“甲秀之光”省外访问学者规模。健全人才评价激励保障体系,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注重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推进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落实。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鼓励各类人才到企业建功立业。改进省委联系专家制度,创新人才公寓建设和管理机制,精准优质高效做好人才服务保障。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