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江苏省委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实施纲要 苏发[2005]16号 2005-7-27 现代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江苏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难得机遇,又遇到了发展优势弱化的突出挑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生产生活服务领域,为制造业技术升级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江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任务,是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贯彻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方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举措,也是抢抓新机遇、寻求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增创江苏发展新优势的紧迫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江苏服务业有了较大发展,总量居全国第二,增速保持领先地位,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就业富民的重要渠道、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着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尤其是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新兴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已成为制约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瓶颈,影响到江苏经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当前,江苏服务业进入了必须也有条件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城市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科教人才的独特优势,都为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和现实可能。面对国际服务业向我国转移步伐加快的新机遇,面对全国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新趋势,面对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必须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牢抓住不可多得的机遇,充分发挥江苏的比较优势,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速发展江苏现代服务业,尽快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为此,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富民强省、“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通过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互动并进,依靠改革开放、科技进步、政策创新、项目带动,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格局,为江苏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奋斗目标 紧紧抓住我省制造业发展需求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带来的现实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加快构筑高增值、多层次、广就业、强带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是,总量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 (三)推进原则 ——坚持以工业化提供动力。围绕建设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的目标,依托我省雄厚的工业基础,顺应制造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产生的市场需求,以制造业的中间环节分离和两端延伸为突破口,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互动双赢。 ——坚持以城市化拓展空间。加速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充分借助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集聚带来的旺盛消费需求和就业需求,以中心城市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城市功能的基本依托,有效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空间,带动形成城市多元就业空间。 ——坚持以市场化注入活力。按照“市场主导、企业运作、政府推动”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大社会事业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和条块分割,鼓励外资和民资进入服务业领域,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和相互融合。推动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社会分工的细化,提高各种服务的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 ——坚持以国际化提升水平。主动利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过渡期和实施CEPA带来的新契机,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在推进现代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努力使我省成为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广泛开展与国际服务机构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步伐,积极引进国际著名服务企业和服务品牌,引进国外服务业发展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海外服务业领军人物和专业人才。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是承接国际服务外包,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服务业,以国际化带动我省服务业的能级提升。 ——坚持以信息化增强支撑。加快发展和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抓紧构建一批公共信息平台和专业信息平台,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网上交易,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迅速提高全省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 二、发展方向 根据国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走势,把握国家的政策机遇,从江苏科教人才资源丰富、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特点出发,着眼于发挥江苏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坚持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并选择市场需求旺、基础条件好、增长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服务领域重点突破。 (一)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加快立体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配套和功能分工,构建快速便捷、货畅其流的集疏运支撑体系。建立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和物流网络互通互联。推进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着力培育连接城乡、辐射全国、融入国际的大型化、高档次的产品交易市场,促进批发交易与物流配送一体化发展。整合域内物流资源,引进国内外知名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催生一批具有先进物流经营理念、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本土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鼓励采用国际和全国物流标准体系,提高供应链过程管理效率。 ——科技服务业。建立健全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技术开发及转移、科技信息及咨询、知识产权及认证、技术交易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兴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加强区域性和行业性生产力促进机构以及科技创业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农村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增加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支持。建设公共科技平台,提高科技资源社会共享程度。 ——金融业。加快金融开放步伐,积极吸引外资银行来苏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建立中外合资银行、保险、证券和投资性公司。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保险业,积极组建江苏省级地方银行和保险机构,鼓励发展民营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各类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入股地方金融企业。研究完善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和处置的应急协调机制。引导金融业务和产品创新,积极开发金融衍生产品,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规范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相互融合,增强金融服务地方发展的功能。 ——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展业,加强与全国行业协会、国际会展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承办各类国际国内会议,发展国际化、专业化、贸易型为主的会展,培育会展业的知名品牌,举办具有产业和地方特色的常设性会展。有重点地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会展场馆,改造提升会展业设施水平。引导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调查、就业和劳务中介、经纪代理等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产品和方式创新。扩大国际合作,通过引进专家、机构、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育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商务服务机构,打造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事务所或中介法人机构,提高江苏商务服务的整体竞争能力。继续深入推进各类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引导中介机构独立、依法、客观执业,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 (二)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新兴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加大信息资源整合力度,促进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合,推进社会服务信息化。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体系、物流配送体系和服务应用系统,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积极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不断拓展网络增值服务。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名牌软件产品,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 ——大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落实文化产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投资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广播、影视、音像、出版、报业、期刊、书画、演艺、创意、动漫、娱乐、网吧等产业,加快社会事业有关领域产业化步伐。提高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程度,打造强势主流媒体和知名演出团体,增强文化产业集团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配置式开发和内涵式开发,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支持高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兴办各种非学历教育,全面加快教育对外开放,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合作步伐,吸引国际名校品牌入股或来苏合作办学,扩大境外留学生培养规模,建立中外合作、企业联办、民办等多种所有制的办学体制。加强与国际著名品牌医疗机构合资合作,培育国际化医疗机构,发展医疗、康复、保健等多层次医疗服务。积极发展竞赛表演、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体育传媒等体育产业,大胆探索体育设施场馆多元化投入、市场化经营的新路子。 ——旅游业。以建设旅游强省为目标,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拓宽旅游服务领域,把旅游业打造成我省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以“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融合为方向,把景点建设与生态、商贸、会展建设结合起来,把旅游观光与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商务活动结合起来,延伸旅游产业链。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线路设计,培育生态、工业、农业、商务等新型旅游品牌项目,积极发展红色旅游。推动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主动参与沪苏浙大旅游圈建设,开辟跨区域旅游线路,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加大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和推介力度。加强旅行社和旅游饭店建设,促进旅游企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加快旅游业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国际旅游机构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合作,提升我省旅游业经营和服务水平。 ——房地产业。继续积极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规范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扩大房地产有效需求。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把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作为重点,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住宅。提升商务楼宇规划建设档次,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工业标准厂房建设,培育工业房地产市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 (三)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传统服务业 ——现代商贸业。适应社会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式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促进城市商业向农村延伸,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完善网点规划布局,形成以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的销售网络。支持品牌和老字号餐饮业快速扩张,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餐饮龙头企业,提高餐饮业服务和管理水平。 ——居民服务业。建立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现代社区服务发展机制,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创办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家庭医疗、家庭教育、清洁卫生、保养维护等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务,围绕社区卫生保健、公共餐饮、文化教育体育、绿色回收、保洁保安等服务领域,积极推进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培育新的社区服务增长点。强化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的组织服务功能和社会保障服务。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建设中心村,促进农村人口的集中居住,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进城务工的组织和就业培训服务。 三、空间布局 根据全省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四带”、“五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促进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形成集约型产业发展模式,降低交易成本和商务成本,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为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供载体。 (一)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形成生产服务业发展集聚带 ——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规划和发展空港物流,以及研发、设计、创意、金融、会展、专业服务和信息等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人才市场和技术市场,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设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布局和发展港口物流、大件产品的公路物流,发展重化工产品的交易市场和信息服务,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沿江工业降本增效。 ——建设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布局和发展铁路物流、海港物流,发展面向加工制造业的信息、科技、金融服务,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态,壮大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交易市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沿线工业提速增效。 ——建设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带。重点布局和发展为临港工业配套的现代物流,发展海洋产品交易市场,推进海洋资源深度加工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促进海洋产业和临港基础工业的发展。 (二)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形成与生产生活配套的服务业集聚区 ——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具备条件的中心城市,规划建设中央商务区,集中布局金融和商务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服务中心。在城市中心区,集中布局中高档商场,形成中心商贸圈。在城市主要街道,集中发展购物、餐饮、娱乐和旅游服务,形成特色商业街区。 ——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依托区位条件和交通便利,与发展块状经济相结合,规划建设大型产品交易批发市场,依据辐射半径合理布局仓储式超市,形成城市产品主要集散地。 ——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依托开发园区的产业规模和特色,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科技创业等服务,形成技术服务密集区;大力发展专业物流、物资配送和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形成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 ——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依托公路铁路站场、港口、机场等,布局和发展大宗物资的综合物流,形成跨区域物流基地。 ——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重点布局和发展社区购物、养老托幼、医疗门诊和教育培训等居民服务业,发展专卖店、便民店和特色店等商业网点,营造良好的人居服务环境。 四、重点项目 根据总体要求和规划布局,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以此为龙头带动全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一)建设三大国际性产品交易中心 依托苏南及沿江地区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石油化工产业的雄厚基础,配套建设物流、会展、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广泛招引国内外采购、销售、供应商,开展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购销业务,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形成国际性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产品交易中心。 (二)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基地 依托主要港口和交通枢纽城市,重点建设连云港港区、苏州港太仓港区、南京港龙潭港区、南通港区、镇江港大港港区等物流基地和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积极发展保税物流,加快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园区建设,积极筹建申报连云港保税物流园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区港一体。争取国家批准赋予8个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依托大型企业,建设一批专业物流基地。 (三)建设一批新型产品交易市场集群 加快建设中国无锡新世界国际服装城、泰州华东五金城、中国扬州国际珠宝城等一批大型产品交易市场集群,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国际,集产品研发、加工、贸易、博览、旅游、购物、商住为一体,具有物流集散、批发交易、信息发布、产品展示、电子商务等综合功能的新型市场集群。加快改造提升一批交易额已达百亿元的无锡南方不锈钢市场、吴江东方丝绸市场、常熟招商城、南通叠石桥家纺市场、徐州区域性生产资料市场等大型特色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重点提高其专业化、信息化水平,实现规模持续扩张、功能不断完善。 (四)建设一批重点软件基地 按照“一园两区”的发展格局,加快江苏软件园建设。在提升城中园孵化研发功能的同时,近期抓紧开发建设徐庄孵化研发基地,中远期规划建设吉山软件产业化基地,形成江苏沿江软件产业密集带的龙头园区,在入驻企业、在孵企业、从业人员、软件销售和出口规模上位居国家重点软件产业基地前列。依托南京和苏锡常四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校科研院所集中的条件,吸引国内外一流软件企业入驻软件园区,形成一批国内一流并具有国际水准的软件产品开发基地、出口基地和人才培训基地。 (五)建设一批重点研发设计平台 以无锡工业设计园、苏州工业园区国际科技园等为重点,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一批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大力引进和集聚海内外研发机构和工业设计企业,形成国内重要的工业研发设计服务中心。加快建设软件、集成电路、新药创制等国内一流的专业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重点高校科技产业园、留学生创业园建设,使之成为科技企业孵化培育中心、技术交流和成果转化中心。 (六)建设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壮大重点文化产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支持民间资本独资或参与兴办大型文化设施。加快省文化产业集团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发展动漫产业,重点支持苏州、无锡、常州等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动画创意设计、动漫产品生产、专业人才培训中心。在高校集中的城市,进一步建设和整合大学集聚区,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以常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为示范,在制造业密集地区,建设职业技术教育集聚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文化服务的标志性基础工程,为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提供载体。 (七)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地 依托江苏特色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建环太湖、宁镇扬、徐淮连宿三大旅游圈。强化旅游精品建设,在主要景区打造一批“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集聚的旅游、度假、休闲胜地,形成黄金旅游线路。依托江苏独特的生态资源,重点规划建设盐城国家湿地生态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都”旅游品牌。深度挖掘江苏革命史、战争史旅游题材,建设一批红色旅游基地。 (八)建设一批重点国际商务区 重点支持南京河西中央商务区的建设,以国际化、生态型为特色,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商务集聚区。加快推进南京、苏州(昆山花桥)、连云港区域性国际商务中心建设,构建国际商务信息平台,积极举办大型国际会展活动,使之成为区域性的国际商务活动集中地。 (九)组建江苏地方金融机构和引进外资金融机构 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立江苏省级地方银行。在整合城市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吸收境外资本、社会资本尤其是省内大企业参股,抓紧组建股份制的江苏地方银行,并创造条件争取上市。对具备条件的县级市农村信用联社,积极争取国家批准改组为农村合作银行。争取获准筹建江苏地方保险公司。吸引外资银行、保险公司到江苏主要中心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 (十)实施服务业品牌工程 在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领域,加快培育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服务业品牌,扶持发展具有江苏地方特色的传统服务业老字号品牌。支持苏宁电器、五星电器、苏果超市、文峰大世界、金陵饭店集团、江苏农资连锁等一批优势服务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连锁扩张。 五、基础设施 加快实施一批公共基础性、功能性工程,重点建设“三港三路”,为服务业发展提供载体支撑。 (一)航空港建设 加快提升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功能,积极争取增辟国际航线和增开国内外航班,新引进国内外大型航空公司,将禄口国际机场作为其客货运基地机场。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建设苏南国际货运机场,逐步形成规模化的货客运机场。 (二)江海港建设 重点建设连云港港、苏州港太仓港区、南京港和南通港。集中力量把连云港港建成我国沿海地区主枢纽港之一,力争到2008年建成亿吨大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300万标箱。加快苏州港太仓港区建设,力争到2007年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100万标箱,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集装箱干线港。加强南京港建设,提升集装箱运输功能,积极建设专业化码头,成为国际性、多功能、综合性江海转运枢纽港。加快南通港沿江、沿海港区建设,发展江海联运,争取在2007年左右跨入亿吨大港行列。 (三)信息港建设 充分整合社会信息化资源,推进“三网”融合和基础管线共享。每年实施3-4个全局性、基础性信息化工程,强化社会、政府、企业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建设一批政务、商务、特定行业或领域的专业信息平台。高起点、高标准构建江苏省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同步建设江苏省个人联合征信信息系统。加快建设全省基础信息资源平台,逐步建成人口信息、法人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地理信息、宏观经济信息等重要基础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江苏工程的技术标准规范体系。 (四)公路、铁路、光路建设 继续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推进苏通大桥、沪崇苏通道、南京及常泰过江通道等项目。以沪宁城际轨道交通项目为重点,推进苏南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进一步完善苏北铁路网。建设大容量、高密度、广覆盖的光纤网络,确保全省信息高速公路联网畅通。 六、保障措施 发展现代服务业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全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必须大力推进新的思想解放,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在全社会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精神,进一步突破体制、开放和人才瓶颈,优化发展环境,促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一)坚持科学规划,强化分类指导 结合谋划“十一五”发展,高起点编制《江苏省服务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和有关子规划。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人口和制造业的分布,合理确定服务业发展的空间布局形态,切实做好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引导资源有效配置和集约利用,形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 加强长三角区域内服务业的分工与合作,主动接轨上海,依托并参与上海“四大中心”功能建设,立足于我省产业特点,着重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生产服务业,构建区域性服务中心。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以差别化发展形成特色。推动苏南地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以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为主攻方向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研发设计和增值服务提升制造业水平。引导苏中地区坚持发展制造业与发展服务业并重,重点发展为沿江工业开发配套的生产服务业,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互动互融。支持苏北地区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前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和空间,相应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服务业。 (二)加大改革力度,消除体制性障碍 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步伐,推进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进程。打破所有制分割和行业垄断,合理引导民资、外资参与服务业企业的改组改造,通过兼并、联合、上市、重组等形式,发展一批以品牌为龙头、资本为纽带,跨地区、跨行业的现代服务企业集团。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各类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促进主辅分离,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外包,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状况,降低商务成本。加快社会事业领域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领域,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办医、投资兴办文化体育设施,增加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服务的供给总量,提供更多的社会服务优质资源。积极发展非营利性、公益性的公共服务业。继续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增加会议服务、公务管理、物业管理、环卫保洁等方面的服务外包需求,优化配置社会服务资源。 (三)扩大对外开放,提高竞争能力 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加大物流、科技、金融、商务、电信、旅游、文化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服务业招商引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更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促进国际生产服务企业进入,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采购、营销中心等落户江苏。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新型业态,促进服务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提升我省服务业的结构和层次。扩大国际服务贸易份额,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行业扩大出口,推动文化特色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我省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发展空间。 (四)培养引进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服务业人才。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通过有力的措施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努力创造让各类人才充分施展才干的良好环境。 实施服务业人才建设工程,加快形成一批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队伍。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推进人才培训的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境外培训基地,定期选派一批公务员、研究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到香港、新加坡等服务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培训。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增设紧缺专业,培养急需人才。 (五)研究制定政策,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本着凡是兄弟省市能干的我省也能干,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干,凡是过去规定不能干但现在已不合乎实际情况的也应当试着干的原则,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结合江苏实际制定我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政策,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降低进入门槛,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和我省传统服务品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清理有关服务业的现行政策规定,消除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注意研究服务业发展的边界政策,努力形成政策上的洼地效应,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最佳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强化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研究并统筹协调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省发改委作为全省服务业发展的牵头协调部门,具体承担全省发展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负责全省服务业总体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各行业规划与政策衔接平衡工作,搞好政策督查和年度考核,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的落实。省经贸委负责物流、会展、现代商贸业的具体规划及组织实施、协调管理工作。成立省金融工作办公室,加强对江苏地方金融业发展的规划、管理、协调和服务。省各有关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相关行业的规划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各市、县(市、区)建立相应的综合协调体系,形成各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服务业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服务,精简审批事项,简化手续,减少环节,提高服务效率和工作质量。 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将工作目标和重点项目分解落实到地区、部门、单位,确保责任、措施、人员“三到位”。加强和改进服务业统计工作,重点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信息服务、旅游、文化等行业和领域的统计体系。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建立服务业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