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

来源:《中国财政》 作者:《中国财政》 人气: 时间:2023-02-22
摘要:2023年2月22日,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2023年要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增强精准性针对性;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

  (三)进一步深刻感悟道路的力量,健全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财税政策体系

  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用几十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这条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走得稳、走得好。现在,我们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肩负的责任重大、使命重大。要准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使财税政策制定、制度安排设计、管理方式方法等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优化财政资源配置,聚焦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集中财力办大事。要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坚定不移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走下去。

  (四)进一步深刻感悟人民的力量,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都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这是由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决定的。财政部门要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健全民生领域投入保障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要坚持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欠发达地区财力倾斜,推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进一步深刻感悟改革的力量,在更高起点上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深化改革作出新的部署,明确提出要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财政部门要在既有改革成果基础上,加快建立与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财税体制。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深化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好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转移支付设置,厘清边界和功能定位。优化税制结构,健全以所得税和财产税为主体的直接税体系,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强化税制的累进性。全面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更有效履行财会监督主责,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财税改革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支持和促进其他重点领域相关改革,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六)进一步深刻感悟奋斗的力量,始终保持财政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和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

  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我们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十年,党中央带领人民有力应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各方面风险挑战考验,充分证明胜利是斗出来的,成就是干出来的。我国发展已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面对一些躲不开、绕不过的风险挑战、矛盾问题,财政部门必须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要坚持系统观念,高度警惕各类风险的关联性、传染性,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层“三保”、财经纪律等矛盾问题的预研预判,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要坚持底线思维,营造于我发展有利的外部环境。要磨砺斗争品格,主动接受更为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新时代新征程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其艰巨,所以伟大;惟其艰巨,更显荣光。”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决心,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加过硬的能力作风,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付诸行动、见之于成效,在国家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中展现财政担当、作出财政贡献。

  三、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扎实做好2023年财政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财政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对2023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政策取向、重点任务作出部署,特别强调了5个纲举目张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回顾了2022年和近年来经济工作,对做好2023年工作提出了建议。李强同志在总结讲话中进一步布置了2023年经济工作安排。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稳预期、强信心,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23年财政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大力优化支出结构,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基层“三保”底线,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提供有力支持。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更直接更有效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重点要把握5个方面:一是完善税费支持政策,着力纾解企业困难。综合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纾困需要,在落实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减税降费措施,增强精准性针对性。二是加强财政资源统筹,保持必要支出强度。统筹宏观调控需要和防范财政风险,加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财力保障。对标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调整完善财政政策,深入开展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增强财政政策针对性有效性,更加注重可持续。三是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不断提高支出效率。坚持有保有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强“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支持科技攻关、乡村振兴、区域重大战略、教育、基本民生、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使用。四是均衡区域间财力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提高地方财力保障水平。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健全县级财力长效保障机制,推动财力下沉,全力保障基层“三保”。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地区间支出成本差异体系,促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与公共服务成本相衔接,增强资金分配科学性合理性。五是严肃财经纪律,切实防范财政风险。硬化预算约束,严格财政收支规范管理,健全监督监控机制,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巩固拓展财经纪律专项整治成果。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2023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对标对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更好统筹经济政策和其他政策,更好统筹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更好统筹当前和长远,加大财政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第一,增强财政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大力提振市场主体信心。要优化完善助企纾困政策。对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及时解决市场主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持续整治违规涉企收费,防止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作用,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要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支持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结构,支持国有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持力度,在财政补助、税费优惠、政府采购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统筹运用税费减免、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个人创业就业。加强就业公共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农民工、脱贫人口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支持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第二,发挥财政稳投资促消费作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加快实施“十四五”重大工程,加强交通、能源、水利、农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部门协同,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提高项目储备质量,专项债券项目要确保融资和收益平衡。适当提高资金使用集中度,优先支持成熟度高的项目和在建项目,并与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项目做好衔接。政府投资要讲究绩效,向资金使用效益高的地方倾斜,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要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在推动稳定就业、依靠就业创造收入的同时,加大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支持重点城市加强流通保供体系建设,提升重要生活物资流通保供能力和效率。再支持一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畅通物流网络。继续支持各地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同时,要加力稳定外贸外资。完善关税、进口环节税收和出口退税政策,优化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方式,鼓励发展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扩大先进技术、重要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深入开展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促进外贸稳定、产业升级。逐步扩大“零关税”清单,加大压力测试,加快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支持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

  第三,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继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形成国家实验室体系。研究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同时进一步强化监管,保障下放的自主权接得住、管得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落实好税收、政府采购、首台(套)保险补偿等政策,深入实施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提升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保障能力。要支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加大对产粮大县奖励,更好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风险保障作用,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向耕地、种子和科技要产能,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和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先进农机创制应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过程转型。继续增加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规模,重点向乡村振兴底子差的地区倾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农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第四,切实兜牢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要支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央财政增加对地方教育转移支付规模,地方也要加大投入,确保落实“一个一般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要求。研究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支持地方加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落实学生资助政策。要促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支持健全公共卫生体系,保障好疫情防控所需资金。适当提高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推动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合理确定、规范调整医保待遇水平,防止超越基金承受能力。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支持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和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要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积极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做大做强战略储备基金。完善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做好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作,深入实施长江保护修复、黄河生态保护治理、重点海域综合整治攻坚行动,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落实财政支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推动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要坚决兜住基层“三保”底线。中央财政将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省级财政要进一步统筹财力,帮助基层及时解决实际困难和突发问题。基层财政要强化管理,将“三保”支出足额纳入预算安排,在执行中重点保障,确保“三保”不出任何问题。

  第五,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要继续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要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从解决基础性问题入手,对融资平台公司进行有效治理,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逐步剥离政府融资功能,聚焦主业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政府和企业界限清晰、责任明确、风险可控的良性机制。要积极配合防范化解重要领域风险。各级财政部门要有综合视野、全局意识,密切关注本地区相关领域的风险隐患,及时向党委、政府和上级部门报告情况,参与风险处置过程中要守住财政底线。用好政策工具箱,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配合做好保交楼、稳民生工作,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第六,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要优化预算管理制度。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和标准,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提高预算绩效管理各环节质量,抓实抓细重点绩效评价,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形成评价、反馈、整改、提升良性循环。推进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全面应用,将政府债务、资产、绩效等业务逐步纳入,提高数据质量,依托一体化系统加强财政运行监测预警。推进“数字财政”工程建设。统筹协调财政库款管理、政府债券发行与国库现金运作,进一步盘活财政间歇性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效益、控制财政筹资成本。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省以下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健全权责配置更为合理、收入划分更加规范、财力分布相对均衡、基层保障更加有力的省以下财政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健全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全面提升管理科学性。要完善税收制度。推进增值税制度改革,畅通抵扣链条,优化留抵退税制度设计。要强化国有资产和资本管理。加强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全生命周期管理,下大力气推进资产盘活,建立全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月报制度。提升国有资产报告编报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加强数据共享和成果运用。履行好国有金融资本出资人职责和财务监管职能,不断健全完善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地方国有金融资本管理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动国有金融资本集中统一管理各项要求落实到位。要加强会计管理工作。推进现代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推动会计管理高质量发展。健全企业会计准则闭环工作机制,完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加快会计凭证数字化管理。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一体化管理,强化会计审计信息安全。建设全国统一会计人员管理服务平台,实现会计人员管理各项工作“一网统管”。

  第七,大力加强财会监督,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近期中办、国办将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各级财政部门要在当地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按照意见要求制定本地区具体实施方案,确保工作落实落细。要健全财会监督体系和工作机制。发挥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形成财政部门主责监督、有关部门依责监督、各单位内部监督、相关中介机构执业监督、行业协会自律监督的财会监督体系,完善各监督主体横向协同、中央与地方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要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坚持把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首要任务,聚焦减税降费、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加强基层“三保”、规范国库管理、加强资产管理、防范金融债务风险等重点开展监督。加强会计信息质量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监督,严肃查处财务舞弊、会计造假等违法违规问题。要加强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坚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实现信息沟通、线索移送、协同监督、成果共享,形成监督合力。要不断提升监督效能。加强财会监督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培训教育,探索运用“互联网+监管”、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成效。各地监管局要在联席会议机制领导下,充分发挥派出机构就地就近监管优势,在财会监督方面多实践、多探索,更好发挥作用。

  第八,深化对外财经交流合作,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以多双边财经对话机制为抓手,统筹运用G20、金砖国家、10+3、APEC等合作交流平台,务实开展对美、对欧等双边财金对话,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加大对全球发展倡议资源投入,提升对全球重大议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亚投行高标准运营、保持稳健发展势头,支持新开发银行做大做强、稳步吸收新成员,积极参与世行、亚行、国际农发基金等传统机构政策和治理改革。要加强多双边经贸合作。深入开展关税减让、数字经济、贸易与环境等领域研究,积极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灵活务实推动中国与厄瓜多尔、尼加拉瓜、以色列、塞尔维亚等自贸谈判取得积极进展,扩大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要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扎实做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工作,精心筹办资金融通分论坛。推动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提高运营效能,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健全多元投融资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财政部门管理国家“钱袋子”、“账本子”,必须深刻领会党的二十大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推动财政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过硬。要深化党的政治建设。始终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围绕贯彻落实情况强化督查巡视,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学习和专题研讨、个人自学和组织培训、线下学习和线上教育相结合,多形式分层次抓好教育培训全覆盖。按中央部署扎实开展主题教育。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结合财政职能,扎密扎牢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制度笼子。修订部党组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施办法,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坚持严的基调,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支持驻部纪检监察组履职尽责,聚焦政策制定、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关键领域和环节,加大财政公权力监督力度。深化运用“四种形态”,深入推进财政内控建设,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完善从严管理监督干部制度体系,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精准化常态化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始终警钟长鸣。要坚定不移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大抓基层鲜明导向,突出政治功能、强化组织功能,继续聚焦“四强”党支部创建,全面提高机关党建质量。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加强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扎实做好新时代财政人才工作,努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财政干部队伍。

  同志们,做好2023年财政工作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财政部门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敢于担当、善于作为,勠力同心、勇毅前行,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来源:《中国财政》2023年第1期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