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购买、转让国债,其取得的利息收入填报2014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不仅涉及“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还有可能涉及“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表”。 国债利息收入免税的主要政策规定 2.利息收入的计算:企业到期前转让国债、或者从非发行者投资购买的国债,其持有期间尚未兑付的国债利息收入,按以下公式计算确定: 国债利息收入=国债金额×(适用年利率÷365)×持有天数 上述公式中的“国债金额”,按国债发行面值或发行价格确定:“适用年利率”按国债票面年利率或折合年收益率确定;如企业不同时间多次购买同一品种国债的,“持有天数”可按平均持有天数计算确定。 3.国债利息收入免税:企业从发行者直接投资购买的国债持有至到期,其从发行者取得的国债利息收入,全额免征企业所得税;企业到期前转让国债、或者从非发行者投资购买的国债,其按上述公式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免征企业所得税。 企业转让或到期兑付国债取得的价款,减除其购买国债成本,并扣除其持有期间按照规定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以及交易过程中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企业转让国债收益(损失)。 国债利息收入的计算 解答:企业的会计处理(单位:万元) 1.2014年1月1日购买国债 贷:银行存款 1000 2.2014年2月1日购买国债 贷:银行存款 530 3.2014年3月1日购买国债 贷:银行存款 1100 4.2014年5月1日出售国债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1640 投资收益 278.08 会计核算投资收益=16×120-16×120×0.1%-10×100-5×106-1×110=278.08(万元) 假定企业按先进先出法核算国债利息收入=10×100×(4%÷365)×120+5×100×(4%÷365)×89+1×100×(4%÷365)×61=18.70(万元) 利息收入=2000-1000-300=700(万元) 5.2014年6月1日出售国债: 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990 投资收益 133.88 会计核算投资收益=9×125-9×125×0.1%-9×110=133.88(万元) 假定企业按先进先出法核算国债利息收入=9×100×(4%÷365)×92=9.07(万元) 两次转让,会计计算的利息收入=18.7+9.07=27.77(万元) 税务计算:该企业到期前转让国债,其持有期间尚未兑付的国债利息收入,按以下公式计算确定:国债利息收入=国债金额×(适用年利率÷365)×持有天数。同时,该企业在不同时间多次购买同一品种国债的,“持有天数”可按平均持有天数计算确定。 由于36号公告没有规定平均持有天数的计算方法,在本案例中,平均持有天数选择按照面值的比重计算。 公历天数:元月31天、2月28天、3月31天、4月30天、5月31天。 2014年1月1日购~5月1日卖,计120天; 2014年2月1日购~5月1日卖,计89天; 2014年3月1日购~5月1日卖,计61天; 平均持有天数=(10×100×120天+5×100×89天+10×100×61天)÷(10×100+5×100+10×100)=90.2(天) 国债利息收入=16×100×(4%÷365天)×90.2天=15.82(万元) 国债转让收益=企业转让或到期兑付国债取得的价款-购买国债成本-国债利息收入-相关税费=16×120-10×100-5×106-1×110-15.82-16×120×0.1%=262.26(万元)。 2.2014年6月1日转让剩余面值A国债 2014年1月1日购~6月1日卖,计151天;2014年2月1日购~6月1日卖,计120天;2014年3月1日购~6月1日卖,计92天。 平均持有天数=(10×100×151天+5×100×120天+10×100×92天)÷(10×100+5×100+10×100)=121.2(天) 国债利息收入=9×100×(4%÷365天)×121.2天=11.95(万元) 国债转让收益=9×125-9×110-11.95-9×125×0.1%=121.93(万元) 3.两次转让,按税法规定确认的国债利息收入15.82+11.95=27.77(万元)。 该企业2014年转让国债按税法规定确认的国债转让收益=262.26+121.93=384.19(万元)。 税会比较与填表 因此,上述国债利息收入27.77万元直接填入“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第2行之中予以免税、调减27.77万元;国债转让收益384.19万元作为企业所得额纳税。 2.如果按税法计算的国债利息收入与转让收益之和,与会计计算的投资收益不一致的,需要首先通过“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表”进行调增或调减,再对国债利息收入填报“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予以免税处理。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