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收入相应的涉税风险,往往表现在多个方面。以房地产业为例,在业务实践中经常涉及到“买房送XX”诸如此类的促销活动,哪怕是像买房送契税这样的促销形式,税务局会将其视作为一种企业捐赠行为,而捐赠的话,企业要替受赠者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小业主自不必说,开发商也不为这个特意去代缴税款,如此这般,双方都存在着偷税漏税的风险。税务局如果要就事论事的话,一般首先是找开发商,而不会去找小业主。 房地产企业另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就是,售后返租。售后返租有很多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开发商售出一套价值100万的商铺,然后返租3年,每年返8%。其中一种最典型的操作模式是,直接按76万出售商铺[100*(1-3*8%)],而后商铺无偿交由开发商对外出租运营,租金收益无论高低,均与小业主无关。在此模式下,买卖双方所签合同包括发票金额,皆是按实际售价76万。差额24万对应的增值税、土增税和企业所得税,开发商等于是都偷了。 关于售后返租,还有一种较为常规的操作方式是,双方所签合同价是100万,发票也按100万开具,小业主也实际支付了100万的购房款,但是开发商会在未来3年内,每年保证小业主能有8%的租金收益回报。这种操作模式之下,对于小业主而言,既然产生了租金收益,那么对应需缴纳增值税(6%)、房产税(12%)和个人所得税(20%)。小业主是没有意识去主动缴纳这些税的,开发商也未在购房合约中与小业主就税负由谁承担一事达成协议,如此就造成了购买双方的分歧和争议。更为重要的是,售后返租的小业主那可不是一个两个,几百乃至上千的小业主一致联合,就会上访到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出于维稳考虑,自然会出面干涉。这一干涉,作为开发商,你是最大的责任主体,自然是逃不掉的。在此情形之下,自然就牵扯出了我们今天要聊的话题——那些或明或暗的“保护伞”,它们真的可以保护你吗? 我们不排除有很多企业在实践中抱有这样那样的幻想:我们与政府某某官员的关系很铁、很硬,就算天塌下来,也有人罩着,没事、没事。这么多年以来,我们见惯了太多声名显赫的老板曾经叱咤风云、风光无限,却因税务上的问题“东窗事发”,从而锒铛入狱的案例。那么所谓的“红顶商人”们,他们固然独领风骚于一时;但当大浪袭来,政府为了肃正气、树新风,必要的牺牲,说不定就会优先落在他们的头上。 随着金税三期的全面铺开实施,税收稽查的力度越来越高,稽查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企业由此面临的涉税风险也将越来越大。再加上中央政府下大力气、大决心开展的一系列“反腐倡廉”运动,在税收环境日益趋紧的今天,沥呕君友情提醒各位企业家朋友:在税务问题上切不可麻痹大意,否则很大可能会为此“埋单”。在山雨欲来之时,站好自己的身位,远比迷信于所谓的“保护伞”要来得更加靠谱。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