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外部监督重塑上市公司会计诚信

来源:安徽税务筹划网 作者:安徽税务筹划网 人气: 时间:2008-11-29
摘要:截至2002年,国内(外)上市公司的会计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而财政部曾于2003年则专门发起重塑中国会计公信力活动。导致会计诚信执行者(整体而言是会计主体,具体而言则是其管理层及其控制下的会计人)出现会计诚信失范的症结,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截至2002年,国内(外)上市公司的会计公信力受到严重挑战,而财政部曾于2003年则专门发起重塑中国会计公信力活动。导致会计诚信执行者(整体而言是会计主体,具体而言则是其管理层及其控制下的会计人)出现会计诚信失范的症结,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不过多涉及会计诚信执行者的职业道德修养或者企业产权问题等导致会计诚信失范的内部症结,而是更多地从外部监督角度探讨上市公司会计诚信的重塑,通过一个简化的成本效益函数模型来揭示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症结所在及其治理的政策取向,企图通过外部监督的完善来增加会计诚信执行者的预期诚信失范成本和降低预期诚信失范收益,赋予会计诚信一种“强制性信任”。
    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外部监督
我国资本市场发生过诸起“XX事件”,如“琼民源事件”、“红光事件”、“银广夏事件”、“郑百文事件”、“蓝田事件”、“猴王事件”……等等,让人们对中国上市公司会计公信力产生巨大的怀疑。鉴于最迫切需要会计诚信的领域是资本市场,是上市公司,同时由于会计信息是有信息内涵的,会计诚信失范企业传达给市场主体的会计信息是经过人为造假或操纵的,那么市场主体以这种会计信息作为决策依据,显然会误导投资者、债权人,也会误导国家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和宏观调控,显然会产生严重的不经济后果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因此上市公司塑立会计诚信显得是多么重要,本文的讨论对象主要针对上市公司。
 
    1、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失范行为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我国证券资本市场建立以来,很多企业围绕着“上市”及其后续的一系列企业自利性经济活动中,为满足自身的利益,出现了很多的企业会计诚信失范行为,频繁地进行会计造假或会计操纵。概括地分析,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诚信失范行为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1)为获取上市资格、扩大募股资金的造假或操纵行为;(2)上市后为继续融资的会计造假或操纵行为,(3)为维持上市资格、避免停牌、摘牌的会计造假或操纵行为;(4)炒作股票、谋取暴利的有关会计造假或操纵行为。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性和国情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在企业会计诚信失范行为中卷入了地方政府因素,鉴于引发此类会计诚信失范行为的特殊性,本文讨论的对象不涉及因行政因素介入的会计诚信失范行为,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独立的自利性的自主控制的会计诚信失范行为,因为只有这类行为才是市场经济中本应司能存在的市场经济行为,也只有此类行为才能为本文所倡导的外部监督机制所约束。
 
    2、诚信略论
    诚信,即诚实守信,在我国五千年前的民族文化孕育过程中,其相应内涵其实就已经产生。“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言必行,行必果”、“行非信,无以立”,这些家喻户晓的古典信条都闪烁着诚信为本的思想光芒。儒家先圣孔子说过“民无信不立”,并把“信”与“仁、义、礼、智”一样作为极为推崇的人身美德,并视“与朋友交而无信”为不耻。
    在当代,我国已经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而市场经济首先是信用经济,这也是西方社会市场经济多少年来发展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基本市场行为准则。信誉与诚信是捆绑在一起的“孪生兄弟”,诚信无疑是构筑良好信誉的基石。在市场经济社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背弃了诚信去谋取一已私利无疑都是“竭泽而渔”。
    在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的这几年,国内上市公司会计公信力备受质疑,主要是受会计造假和会计操纵等行为的影响,也就是说会计主体,具体而言是企业管理层及其控制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会计诚信已经出现失范。国内上市公司会计诚信出现失范问题并非一日之寒,会计监督主管部门乃至国家领导人深刻认识到加强会计诚信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为如此,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2001年4月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题写了“不做假帐”四字校训,同年10月在视察北京国家会计学院时又做了“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帐”的16字指示,赋予会计诚信回归殷殷期望。
    国内会计界不平静,国外更是不平静,2001年底,作为具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美国,出现了能源巨头安然公司会计造假案东窗事发,并导致破产,而且还伴有昂贵的“殉葬品”——引致审计该公司的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倒闭。随后,世界通信公司、施乐公司、默克公司等诸多世界商业巨头涉及会计造假丑闻,会计诚信顿成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国内外上市公司的会计公信力在近几十年来受到了最严重的挑战。
    在上述国内、国际的大背景下,我国会计主管部门财政部因势利导,则于2003年3月专门发文《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发起重塑中国会计公信力活动,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希望重塑中国会计公信力。
 
 
     3、本文讨论的出发点:完善制约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监督环境
    《财政部关于开展会计职业道德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主要是从会计诚信的主要执行者——会计从业人员着手,期望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会计诚信教育,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造就会计人的“金刚不坏之身”,堵住会计诚信失范的“黑洞”。根据矛盾论,外因皆因内因而发生作用,因此即使“威逼利诱”(外因),只要会计人仍然坚守了会计诚信的最后一方净土(内因),会计诚信“大厦”就不会最终坍塌,这算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最理想结果,也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原始出发点。
     我们并不否认加强对会计诚信的主要执行者——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起到一定抑制会计造假、促进会计诚信回归的作用,而且应该说还是促使会计诚信回归的重要依赖举措。结合中国实际,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加强企业管理者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会计诚信教育其实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我国会计诚信失范的内在原因方面,有会计学者认为并不能简单地论定为会计工作者道德沦丧,根本的原因是企业缺少真正的委托人(也即所有者缺位或者产权不明晰问题),我们亦对此表示认同。来自于经济学家的观点是:产权是“诚信”的基础,明晰的产权是人们追求长远利益的动力,只有追求长远利益的人才会讲“诚信”。而现实是国有企业产权不够明晰,说的也是同样一个道理。国内上市公司多是国有企业,存在所谓的“所有者缺位”或者产权不明晰问题。而美国很多上市公司则由于股权过于分散化(产权倒是明晰的),公司控制权落入经理人之手,缺乏真正关心企业长远利益的所有者。结果便导致“(会计诚信原则产生于委托代理关系较为确定的时代。)人类一旦进入只有代理人而没有委托人的契约关系时代,原有的会计诚信实现机制就遇到了挑战(杨雄胜,2001)”。因此,只有造就更多的与企业长期利益“捆绑”在一起的产权明晰的企业所有者,以此为基础完善公司治理,会计诚信失范的内在症结治理才会有所改观。
     会计职业道德因素和企业所有者问题(产权问题)对会计诚信建设的内在影响(会计诚信失范的内部症结所在),本文不多做讨论,因为目前对于中国而言都还是大难题。本文更多地从务实角度出发,从会计诚信建设的外部监督制约方面多下功夫,期望从外部生成一个让会计诚信执行者(整体而言是会计主体,具体而言则是其管理层及其控制下的会计人)想造假、想违背诚信原则都十分困难的外部监督约束环境,借助于外力来制约会计诚信失范行为。而制约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监督环境的形成,则主要取决于对会计诚信执行者进行监督的外部监督力量: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简称CPA)、政府监管部门(如证监委、政府审计部门等),以及社会舆论与良知。
     我们将通过一个简化模型来揭示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症结所在,进而导出完善制约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监督环境的政策取向。
 
    4、会计诚信失范的外部症结及其治理:一个简单模型的解释
    假定会计诚信执行者的行为符合经济理性人假设,则我们可以认为他们在违背会计诚信原则进行会计造假时,必然会对会计造假行为的预期效用进行衡量,诚信失范一般只有在
该行为预期效用严格为正的情况下才会出现,即符合他们自身的“成本效益原则”。
    我们采用一个简化的模型来表示会计诚信执行者采取诚信失范策略的预期效用U=(1-P)*E[u(i)]-P*E[u(c)],从理论严格上讲,要假定会计诚信执行者具有单调增加的拟线性效用函数,其它财富所带来的效用标准化为零。我们通过该模型揭示会计诚信失范的症结所在及其治理对策,我们认为这个简单模型能够恰当地揭示问题的实质。
    函数变量及表达式说明:
    u:会计诚信执行者的效用函数。
    i:诚信失范收益,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如果没有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所获得的收益。
    P: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受到惩罚的概率(为讨论方便本文假定失范行为被发现就会受到惩罚,放松假定并不影响讨论结果)。
    本文所指惩罚为广义,行政、法律、竞争的市场、社会等都会施加各式各样的惩罚,如罚款、刑事处罚、市场份额丧失、名誉损失、丧失市场竞争力、舆论征讨等等。
    C:诚信失范成本,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会计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如果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而受到惩罚所付出的代价或受到的损失。
    表达式(1-P)*E[u(i)]:预期诚信失范收益,会计诚信执行者违背会计诚信原则的失范行为没有被外部监督力量发现而获得的期望效用。
本文章更多内容:1-2-下一页>>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