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2015]78号:退税政策尘埃落定 废钢行业迎生机?

来源:产经新闻 作者:郭航 人气: 时间:2015-07-01
摘要:  面对废旧金属市场的低迷,最近颁布的废钢铁退税政策让废旧金属回收市场又迎来了生机。   近日,国家财税发布78号通知,指出将对于报废汽车、报废摩托车、报废船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农机具、报废机器设备、废旧生活用品、工业边角余料...

  面对废旧金属市场的低迷,最近颁布的废钢铁退税政策让废旧金属回收市场又迎来了生机。

  近日,国家财税发布78号通知,指出将对于报废汽车、报废摩托车、报废船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农机具、报废机器设备、废旧生活用品、工业边角余料、建筑拆解物等产生或拆解出来的废钢铁作为炼钢炉料,自7月1日起可以享受30%的退税比例

    相关政策——财税[2015]78号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

  自2011年取消废钢铁行业税收优惠政策后,新的优惠政策何时出台一直是废钢铁从业者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今年废钢铁价格一路下行,炼钢炉料用废钢贸易商毛利始终在50元/吨以下的情况下,贸易商更是期盼退税的扶持。在行业整体经营困难的情况下出台退税政策,无疑给市场带来一丝暖意。

  目前我国的废钢铁回收利用尚未形成完善的体系,利用率相对来说也不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废钢利用率仅为19.9%,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8.3%。而伴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到2014年底国内钢铁积蓄量已经突破60亿吨,预测2020年可以回收废钢积蓄量将达到110亿吨。废钢作为一种载能节能资源,用废钢炼钢可以节约大量的能耗。因而政策补助废钢企业也是迫在眉睫。

  “日前再生资源行业期盼多年的退税政策终于尘埃落定,文件自2015年7月1日起正式执行。虽然在所有再生资源中废钢仅退税30%,属于退税额度最少的产品,与前几年废钢行业期待的50%退税政策仍有差距,但至少给目前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废钢贸易商以及废钢加工企业带来一丝丝希望”。卓创资讯钢铁行业分析师刘春红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此次发布中,有两条值得注意,一是纳税人需符合工信部的《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规定;二是炼钢炉料的销售对象应为符合工信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和《铸造行业准入条件》并公告的钢铁企业或铸造企业。也就是说,财税扶持从以往的全行业补贴,改为针对大中型合规的废钢加工企业补贴。目前,符合要求的只有准入条例规定的160多家加工企业,它们是最大受益主体。

  虽然目前30%的退税补贴尚不足以让大中型废钢加工企业扭转目前散户为王的行业局面,但各地后期各项优惠政策也将同样向这些企业倾斜。目前散户尚能依靠两头不开票的价格优势与大中型企业抗衡,但一旦废钢行业税票检查加严,散户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另据消息称,《钢铁工业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7)》即将出台,该计划的目标为:压缩我国8000万吨钢铁产能;建立2-3家智能示范工厂;将钢铁企业数量控制在300家左右。目前,我国现有2460多家钢企,要在3年内通过兼并重组,最终将会剩下300家左右。这是个巨大的工程,但也是我国钢企实现做大做强的最佳途径。钢企兼并重组后,废钢铁从业者如果单打独斗,将会在价格和供给量上面临被动局面,所以个体户和收购站在数量上或会减少,进而专业化收购中心会批量递增,形成规模化。

  业内分析认为,短时间内废钢铁市场格局尚不会因为退税政策的公布而有明显变化,但后期市场资源和竞争力向大中型废钢加工企业集中的趋势是必然的,散户的苦日子可能就要开始了。

  再生资源回收以物资不断循环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正在成为全球潮流,废钢铁回收利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钢铁工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无论是对于散户的大中型企业而言,废钢铁的出路一定是产业化。

  废钢铁产业化将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国钢企重组潮已经开始,各地区建立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钢企发展。钢企重组的过程,其实就是废钢铁提醒不断完善的过程。钢企重组完成,废钢铁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云服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