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财政部决算数据,2014年,社会保险基金规模超4万亿,比上年增长12.4%,约占当年全年税收收入的近一半。如此大的规模,征管部门的责任显得特别重大。据悉,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征收主要分为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征收和地税部门征收两种情况。
根据税务总局早前发布的通知,目前有地税部门征收社保费的省份已经超过17个,其中宁波、厦门等也由地税部门代征。随着“营改增”全面推广,营业税作为地税部门主要的征管工作取消后,地税职能也将迎来新的调整。而关于未来地税能否全面征收社保费的讨论也提上日程。
征收范围扩大
“事实上,根据法规规定,目前社保费征收工作并没有规定必须由社保机构征收还是税务机关代征,主要是有各地政府自行决定,不过随着全国信息联网,地税掌握企业、个人信息也更全面,对一些地方来说,代征社保在程序上就如同个税扣缴一样。”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说。
据了解,目前社会保险基金按照不同险种的统筹范围,分别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各项社会保险基金分别单独核算。
社会保险费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根据《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社会保险费的征收机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可以由税务机关征收,也可以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
对此,一位地方税务系统人士告诉记者,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的省份都已经开始尝试地税机关代征社保费,且从业务规模看,每年代征的社保费金额与所征收的地方税收总额基本相当。“近年来,地税部门在征收面、征缴率和催缴手段等方面表现出税务机关的优势,保障了社保费及时入账。”
早前,在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切实加强税务机关社会保险费征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表示,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尤其要做好以非公经济,自然人为重点的扩面征收工作,逐步消除参保的盲点,增加费源和社保费收入。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广东、海南、重庆、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宁波、厦门市等19个省市实现了税务机关代征社保费。
一位接近税务系统的人士认为,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具有主体地位,未来征收范围会继续扩大,而且有可能实现全责征收,这在此前税务总局的文件中已有痕迹。
在上述税总下发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强化税务机关的社保费征收主体地位,发挥征收力度大、征税网点多、征管信息资源和征管经验丰富的优势,并推动税务机关社保费全责征收工作。
部门共识难达成
一直以来,针对社保费是否应该统一由地税部门来征收的讨论不断,但由于社保征缴涉及到财政部、税务机关和人社部等相关部门,十多年来各方对此并没有达成共识。
税务机关认为,税务机关征收社保费的主体地位,是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赋予和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
不过,这一点并没有得到人社部门的认可。在人社部门看来,征收社保费是其职责一部分。“如果征收工作全部划给地税,从成本节约,流程简化方面来说是好的,但对于人社部门来说,这块业务被划走,其职能也被削弱,当然是不情愿的。目前拉锯战主要是部门利益的博弈。”一位长期研究社保的专家告诉记者。
但在实际征管中,地税部门因为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工资水平等方面的优势,对社保费征收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社保基金的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显示,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40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总支出33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2%;本年收支结余6758亿元,年末滚存结余51635亿元。
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等都是10%以上的增速。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认为,社保费税收征管模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费改税”,只能是费的性质,税的运作。“有税务机关全责征收社保费,可以把社保费当做一个特殊税种,在登记环节把社保费登记和税务登记合并处理,不仅没有过度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量和征收成本,还节约了参保人和参保单位的缴费成本。”
在更多人看来,社保费有地税全责征收,有利于把社会保障部门从繁重的收费事务中解脱出来,着力提高社会保障行政效率。
据悉,从1998年开始,我国社会保险费实行“地税征收,财政监督、社保发放”的模式,基本按照税收征管的模式进行。
目前征收的社会保险费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征缴的社会保险费纳入社会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