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厦门 尊敬的纳税人: 为进一步规范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的补缴申报工作,加强我市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现就个人所得税补缴申报提交的资料规范如下: 一、补缴(更正)申报的税款所属期超过六个月的,需到办税服务大厅办理 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客户端仅接受扣缴单位补缴(更正)六个月以内(不含当前属期)税款所属期的申报数据。超过六个月的,需提供以下资料至主管税务机关办税服务大厅办理。 二、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补缴申报应提交的申报资料 1、《扣缴个人所得税报告表》:包括纸质报表或者通过金税三期个人所得税扣缴系统导出的电子数据表格; 以上第1、2、3项为用工单位办理个人所得税工资薪金所得补缴申报须提供的资料;第4项资料须至少提供一项;无法同时提供第2、3、4项材料的,须提供第5项材料。 如果纳税人有特殊情况无法提供上述材料的,请与主管税务机关联系并协助核实具体情况。 厦门市地方税务局 2017年9月7日 第三只眼:有操作,有说明,有谱。 2,青海 为了统一和规范全省税收政策执行标准,本着注重实际、公平税负的原则,经研究决定,在国家税务总局下文明确之前,取暖费、补发工资个人所得税的计算征收口径暂按以下规定执行: 一、企业因资金短缺等原因未能按期支付的职工工资,且在企业会计账簿中按月计提,并事先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书面说明,情况属实的,可将补发工资按照纳税人应取得工资收入的所属期间,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二、纳税人由于职务晋升、工作调动、新进人员定级等原因,按照相关工资政策规定标准调资补发以往月份工资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书面说明,情况属实的,可将补发工资分摊与所属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纳税人取得不符合第一条、第二条规定的补发工资,应将补发工资与当月工资合并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四、对于具有考核性质的工资,如目标责任考核工资、奖励工资、年终加薪、绩效工资等不适用上述政策规定,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个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等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方法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9号)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五、纳税人取得的取暖费可按照取暖期分摊与所属月份工资薪金所得合并计征个人所得税。 六、本公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特此公告。 第三只眼:有理有据,虽没有说操作程序,但也是可以做的,如何还有取暖费的事儿呢,不过分期摊入也合理一下。 3,北京地税 关于补发工资个人所得税问题 首都之窗 2017-03-31 来信内容: 北京地税领导,您好,我们本月补发了一些钱,是从去年九月开始补发的,请问一下扣税是跟本月工资一起扣除个人所得税还是分摊到对应的补发月份? 处理单位:市地税局 回复内容: 尊敬的纳税人您好,您的来信已收到,我们第一时间为您查阅相关政策法规,现答复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八号)第六条第一款规定:“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三千五百元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关于补发工资个人所得税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在这方面没有明确规定,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个人应于取得所得时缴纳个人所得税。 因此,对单位补发工资,应合并补缴当月的工资、薪金所得一并缴纳个人所得税。 如果有其他北京地税相关问题,可拨打纳税服务热线12366或82012366咨询。 感谢您对北京地税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北京市地方税务局 第三只眼:没有依据,并入当月一并计税,这还真得想点招啊。 4,安徽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关于补发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问题的公告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公告2015年第3号 2015.12.31 为规范工资、薪金所得个人所得税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和有关政策规定,现就补发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问题公告如下: 对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因政策性调资、职务晋升、新员工定级、单位筹建期或资金困难等原因补发以前月份工资、薪金,代扣代缴单位应将个人所补发工资、薪金归属到工资、薪金所属月份重新计算应纳个人所得税,减去已缴个人所得税,计算出应补个人所得税,并于补发工资、薪金当月申报缴纳。代扣代缴单位应留存补发工资、薪金相关证明资料备查。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补发工资、薪金个人所得税政策宣传和征收管理。 本公告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此前未处理的事项,按本公告规定执行。 特此公告。 安徽省地方税务局 2015年12月31日 第三只眼:虽然可能有金三上线的影响,但是从当下的安徽下属地方税局的解释看,还是执行此意见的。 之前各地或有一些补发工资计税的普遍认可,随着金三上线之后,操作上带来了一些不明确的影响,为此我们看到,各地的理解确有不同,不过从真实性方面看,一是所得取得时间,确为滞后,二是计税期间,算为当月也有不公允之处的考虑,因此各地也有此考虑延至之前月分计。虽然这里面可能有征管漏洞,但小编也是建议基于税负考虑,尊重事实的前提下,给予明确性的政策支持。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