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改增’之后就不能再给政府部门客户多开发票了。”提及通信行业即将被纳入“营改增”范畴,某省移动公司部门经理对《南风窗》记者略带调侃地说。以前,关系比较好的政府部门想要多少就能开多少发票,对方则帮他们拓展业务。至于实际能否达到减税的效果,他并不是那么关心。 而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显然无法做到漠视。有消息称,财政部的方案拟将通信行业的增值税税率定为11%,三大电信运营商对此进行过测算,认为税率从高将带来较大冲击。 自2012年1月1日“营改增”在上海率先试点以来。新税制就对部分行业产生了震荡,随着试点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宁波、安徽、福建、厦门、湖北、广东、深圳等12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影响波及更广的范围。今年8月1日,全国扩围后,新增了广播影视作品的制作、播映、发行等行业,铁路运输和邮电通信等也将被择机纳入。 据官方测算,全部试点地区2013年企业将减轻负担约1200亿元;从上海试点算起,到2015年完成全部改革任务,预计减税规模将达到9000亿元。总体减负固然是利好消息,但是具体到不同行业,如何消化不减反增的税负成本,是更为现实的问题。 产业链减税 “税务局给的发票经常是不够用的,虽然运输量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是结账的速度减慢了,如果我们开不出发票的话,客户就不会及时结账。”武卫东说,现在每个月至少要跑两趟税务局,去了也不一定能申请到发票。如果申请不到的话,就只能两个月的攒到一起开。武卫东感到,“营改增”之后,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另一家物流公司的总经理吴棵则觉得并没有受太大影响,虽然税负增加,但是可以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给客户。“厂家如果要发票的话,就把税算在运费里面,如果不要发票的话,运费就低一点。”他说,提价幅度在20%左右。 “营改增”全国推行之前,几个试点都出现了部分行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其中,交通运输业、物流业、咨询业、会展业反应最为强烈。如果纳税人购置设备、机械等不动产较少,没有足够多的进项税额抵扣,就存在加重税收负担的可能。根据公开数字,安德物流税负比上一年增加了7000万元,中储运增加了2000万元。 “我们不能光盯住试点企业,我认为试点企业的减税是相当有限的,主要是减在下游企业,整个产业链减税。‘营改增’并不是让每个企业都不吃亏,而是要看整个产业链是否受益。”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胡怡建说,“营改增”是改在服务业,得益在工商业。 上海试点期间,胡怡建曾经做过相关调研。以百度上海公司和同济设计为例,2012年1~7月,百度上海分公司共实现销售收入113776万元,按照原来5%的营业税税率计算,应缴纳5689万元,营改增之后,只需要缴纳4910万元,减税13.56%,而且不止本身达到了减税的效果,由于下游企业可以拿到增值税发票,抵扣之后,实际减税1932万。也就是说,整个产业合计减税2702万元。而同济设计公司,由于其进项主要是纸张和电脑更新,不像百度有较多的设备抵扣,所以企业本身税负不减反增。与营改增之前相比,税负增加了近200万。 据胡怡建介绍,上海去年一年“营改增”企业缴税240亿, 其中一般纳税人占90%,交了217亿,小微企业占了不到10%,交了22亿。试点企业一共减税45亿,其中一般纳税人减税30亿,减税额度为12%,小微减税15亿,减税40%。看起来一般纳税人减税幅度比较小,但它的下游企业减税是165亿,算上这个数字,减税效果就很大了。 营改增的制度设计初衷 增值税是差额计税,企业购进的材料、设备、服务都可以抵扣,上一环节征多少税,下一环节就相应抵扣多少税。营业税是对营业收入全额征税,商品或是劳务服务每经过一道环节就要纳一次税,其流转环节越多,重复征税现象越严重。 “营改增”的制度设计初衷就是利用增值税抵扣机制实现减税的效果,让纳税人只为产品和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克服营业税“全额征收、重复征税” 的不足,避免产业链重复征税。 改革之后,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适用6%税率,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适用17%税率。 “试点服务企业开具增值税发票给下游企业,下游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时可作进项税抵扣。对于增值税发票抵扣所带来的减税利益,自然会在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定价博弈来消化,双方共担增税损失、分享减税利益。”胡怡建说。“营改增”主要是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严格说来,并不是减税,而是政府把本来不应该征收的税返还给企业。 “逃过一劫”的建筑业 按照“营改增”的进程表,“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完成改革,最终取消营业税。邮电通信和铁路运输行业年内即将纳入。而建筑业仍然是一个例外,没有明确的加入时间表。 曾有消息称,建筑业原本要在2013年年中加入试点行业,初定税率为11%,其中的机械管理与租赁更是会按照17%的高税率征收。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涉及的上游企业大多是小规模纳税人,他们不能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所以下游公司无法抵扣。加上建筑业属微利行业,11%~17%的增值税税率对企业可能是重大打击。 “早在2011年底,营改增试点方案尚未出台时,我们就已经开始跟住建部沟通了。”中国建筑(601668,股吧)业协会机械管理与租赁分会会长贾立才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说,在整个建筑业协会里,分会算是比较早着手的,但是初期的沟通并不是那么顺利。“我们先给建筑业协会打的报告,没有什么回音,就直接向住建部反映了。而且企业方面没有形成共识,有的企业不是太懂,他们觉得化整为零、拆分成几个小企业就足以应对了,反而是分会比较着急。” 不过,建筑业协会很快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峻,部分企业获悉消息后,反应非常强烈,协会才开始重视。与此同时,住建部也开始有所动作,委托其下属的中国建设会计学会进行“营改增”调研测算工作,最终形成的报告称,如果按照建筑业11%的税率,所谓税负不变或者略有减轻只是理论测算。按照实际测算,税负增加的企业达到85%以上,而且绝大多数企业税负增加幅度超过90%。 博弈是一个“杀价”的过程。据贾立才透露,住建部当时提出按6%的税率征收,但是财政部有异议,与初定的11%有太大差距。“我估计最后可能会是折中的8%。”贾立才说。 定局后的游说 中国船代及无船承运人协会副会长邢德彰对《南风窗》记者说,按照新的税制,国际海运船公司如果直接跟货主收取运费,享受免税或者零税率,但是国际海运船公司通常不会直接去找货主,很多业务都是委托船舶代理,由它们代收代缴海运费等,而他们拿不到什么进项抵扣,整个船舶代理行业的毛利润只有5%,物流辅助业征收6%的增值税后,对于船舶代理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以山东省某船舶代理公司为例,2012年支付给境外的运费是1.9亿,支付给海监海关的费用是1.3亿,这部分是不能取得增值税发票的,所以“营改增”之后,整个税负要增加2000多万。与此同时,“营改增”也引起了国际海运船公司的关注,尤其是跟中国没有海运互免税收协定的以色列、瑞士等国家,他们的海运公司就要承担这个税收增加的成本。 “船舶代理公司只能靠提价,把这部分转嫁给船公司或者货主。海洋运输中介人的税收压力太大了,造成的后果一个是转嫁,一个是企业没法生存。”邢德彰说,特别是无船承运人这一块,因为他们是自己出提单,从货主那里拿到货,联系船公司运输,但是船公司和货主都拒付增值税的成本,只能无船承运人自己承担。 实际上,早在全国推行之前,协会的几个主要会员企业中远物流、中国外运长航集团等公司,就已经分别向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反映过问题。“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部门,财政部认为企业的困难可以理解,也提出了采取一个补漏措施的可能,但是具体执行的国税总局不太同意,觉得新政策马上就要执行了,不可能开一个口子。”邢德彰说,国税总局的意见是先试行一段时间之后再看具体的情况,根据税负增加的情况再制定补漏措施,用事实说话。 虽然现在已成定局,但是协会仍然希望通过游说有所转圜。据邢德彰介绍,一些企业正在积极联络政协委员,希望能在全国“两会”上形成议案。最近,协会也正在跟交通运输部沟通。“部里很重视,希望我们协会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找几个典型,原来的税负是多少,增加了多少,原因是什么,做到有理有据。再由交通部门向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反映。”行业目前的期望是,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给一个特殊的政策,比如能不能考虑像上海的洋山保税区那样实行即收即退,或者原本不能抵扣的通过灵活措施可以进行变相抵扣。 上海试点之初,几个行业受到的影响就已经显露出来。“营改增”几个月后,曾经对5547家交通运输一般纳税人做过调研,发现税负比原来增加了1.2亿,因此,上海出台了过渡性的财政扶持政策,作为配套措施。后来加入试点的12个省市也都无一例外出台了相应的过渡性办法,对于税负实际增加的企业进行补贴,可以说几乎都是参照上海模式。根据财力不同,各地的门槛在月均1万~3万元不等。 但是8月1日之后,补贴政策是否延续,是一个新的问题。“营改增”全国扩围后是否还要继续过渡期的补贴政策、新覆盖的省份是不是参照试点办法进行补贴,确实令各地政府颇为纠结。对于地方来说,减税的同时又要增加开支,压力骤增。 地方政府受到的冲击 据他介绍,由于在12个前期试点的省市里面,福建省涉及的减税规模和总量比较小,从1月1日到6月30日,不包括厦门在内,减税规模是11.4亿,这里面试点纳税人减税规模5.4亿,其中小规模纳税人减了1.4亿,一般纳税人减了4亿,非试点也即对下游企业的减税规模是6亿。由于涉及的减税规模较小,因此,在几个试点的省市中,福建的补贴政策没有设门槛,按照官方的说法,即使亏一分钱,也会补给企业,累积到3万之后,企业就可以去申请了。 “从今年1月到6月底,应补贴1.1亿左右,但是实际拨补的进度可能还不够,企业出于各种考虑,更愿意集中申请,由于补贴是各地财政支付,财力不同,集中申请的话会影响财政平衡,而且财政资金也不可能一直沉淀在那里。”该人士表示,与其他省份相比,政府收入减少的部分不算大,但以后肯定要过紧日子。 对于地方财政来说,大幅度税收减少,如果财政支出不减,势必带来改革的压力,尤其是那些地方税源相对单一的中西部省区。如何解决营改增后地方财政萎缩问题,将直接决定税制改革的成败。地方政府一直希望中央能将更多财力或者财权下沉,但今年以来的现实是,地方财力有比较高的增速,但中央财力则为负增长。因此,也有专家认为,“营改增”实则是中央对地方财力的回收。 目前,原归属试点地区的营业税收入,改征增值税后仍归属试点地区,暂时保证了地方政府的财力。对此,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认为,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将原营业税纳税行业的增值税还归地方,这事实上就是将地方财政当作“打酱油财政”来构建。一旦两税合并完成,地方财政很大一部分就归为中央政府支配,其收入必定大大减少。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