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个人境外间接股权转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践与启示

来源:南京市税务学会 作者:郭智华 林大蓼 人气: 时间:2015-03-06
摘要:居民个人境外间接股权转让征收个人所得税的实践与启示 个人所得税领域的反避税相关问题研究 南京市税务学会 郭智华 林大蓼 【摘要】2013...

(三)详细约谈方案与实地核查
    通过对公告的全景式梳理,我们针对不同企业存在的不同风险分别拟定了针对性的约谈方案,一是事先了解被约谈人员的基本信息与角色地位,二是设计谈话主题与具体谈话方式,对层级高影响大的高管由市局处长带队约谈,以示对被约谈人的尊重,三是谈话分工上设置主谈和辅谈,四是设计被谈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方案。

如在本案中,我们围绕“FA公司减持的钱去哪里了”这一关键疑点信息,同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约谈,企业相关人员承认有通过境外FA公司减持的事实,但首先辩称:FA公司为管理层私人公司,不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范围之列,上述披露是财务人员误填所致,并要求提供数份FA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我方认为企业陈述可能并不真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需经企业内部层层审核,以上市公司严格的内控体系发生错误概率不高。但我局也没有断然否认,提出只要企业经过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在公开网站上对上述公开信息进行更正,我们将采信公司说法。

在对另一个企业主管人员约谈时声称:这部分减持款皆留存在FA公司账上,未对股东做分配。其2012年增持,即用公司账上减持获得资金直接增持。未分配给股东个人。我们提出能否提供FA公司资金流以证明高管的说法时,企业表示无法提供,案情一度陷入困境。

根据调研计划,围绕境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与变化,我们对企业相关财务资料进行实地调查,在调查中我们要求凡是与股权及其分配有关的信息都不放过,进行记录与分析,并与我们前期梳理绘制的股权结构相印证。

此案中,我们在众多的财务资料与内部报表的实地核查中,发现了20092010年两年FA公司减持收益分回的内部报表,表中显示:2009年有7人,201010人,减持收益部分已汇回国内,并且根据外管局的要求,必须提供完税凭证方能取得这部分境外汇入款项,这部分收益已经按规定缴纳了个人所得税。这一证据表明,FA公司已经对股东做了分配,有部分减持并未汇回国内而留在了股东境外的帐户上了。调查有了突破性进展。

三、案件处理与结案
    本案中在与纳税人进行了多轮的交涉后,在证据与事实面前纳税人承认了FA公司减持收益分配的事实,纳税人以为只要钱不回来就不用申报缴纳税款,所以造成没有申报,在与我们多次交谈中对税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表示配合税务机关处理。对股东境外减持应纳税款进行申报入库。经计算,应税金额为32110万元,扣除汇回境内部分已交款7350万元,应补缴税款为24760万元。

四、启示与建议
    (一)跨境税收的管理依赖于事项的风险点梳理及涉税信息收集
    我局在对境外上市涉税风险进行梳理,拟定了9大类29个风险点,主要包括:支付佣金服务费营业税扣缴、股权转让、股息、股权激励和认股权证、董事高管薪酬、境外上市企业与境内关联方之间关联交易等。

我局要求加强对企业公开信息的收集,具体步骤包括:首先,通过阅读上市公司相关新闻(新浪财经、网易财经等)了解公司重大事件;其次,筛选重大事件中可能存在的涉税疑点信息,建立关键字搜索(如大股东姓名、减持)模糊搜索进一步进行定位;再次,在联交所、SEC网站等查询相关公告中再次精确定位确认,在此基础上对公告原文进行转化,成为涉税核查要点。

(二)进一步明确境外注册居民企业管理规则
    1、修改和完善实际管理机构标准
    首先,总局通过《国税函(200982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45号》、《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9号》对境外注册中资控股企业依据实际管理机构原则认定及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但是,对境外注册非中资控股企业,除了《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原则性规定,目前并无细化规定指引,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执行。

其次,目前《国税函(200982号》对境外注册中资控股给出的认定标准是同时满足“履职场所、决策发生地、重要档案存放地、大部分董事高管经常居住地”四个标准,才能认定为居民企业,这个标准相较于OECDUN的标准是严苛的。且,企业很容易通过回避其中一个或几个条件达到避税的目的。建议参考国际惯例采取一系列标准综合判断。除此之外,一些国家的其他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意大利法律规定:判定居民企业,如果这个企业的实际经营在意大利,即使注册地和实际管理机构都不在意大利,也被判定为意大利的居民企业。

2、境外注册企业被认定为居民企业后的国际税收协调
    我国所得税法中的实际管理机构规则脱胎自税收协定,根据协定的阐释,设立目的主要包括两个:一是反避税,二是避免重复征税。从中国的实践看,通过税务机关主动认定的案例,如佳木斯、常州,主要是基于反避税的考虑。但是,这个基于反避税的认定是否能作为日常征管的依据,目前尚无具体规定。具体说来,被认定的境外注册居民企业是否应在以后期间负有全面纳税义务和作为代扣代缴义务人履行扣缴职能?是否有能力履行?以红筹上市企业为例,如果上市主体被认定为居民企业,其是否有能力扣缴所有股东的预提所得税?上市地区监管机构是否能配合其完成扣缴?事实上,红筹上市企业的招股说明书的风险提示段也多对此风险进行披露。

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认定后的居民企业属于中国税收居民,相关所得适用中国和缔约国之间的协定或安排时可能会产生争议:1、如果认定居民企业注册所在国家亦把其视为本国税收居民企业,要求其全球所得在该国履行所得税纳税义务;2、虽然认定后居民企业的注册所在国家同意其中国税收居民身份,但如果该企业的境外股东所在国家不认同。这两种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税收争端,导致重复征税,而通过协定相关条款进行协调并不都能很顺利的解决。

常州、佳木斯案例是否要求对基于反避税认定的居民企业进行日常管理不得而知,本案则是没有认定回避了争议。

(三)加强境外自然人投资者征管刻不容缓
    自然人有着“面广、量大、流动性强、法律支撑不够、纳税意识薄弱、维权意识强”的特征,相较企业征管难度更大。而境外投资者又是自然人当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属于高收入人群,而这部分人收入目前几乎游离于现有征管之外。

现行对境外所得的管理文件主要是《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境外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4]44号)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境外所得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1998]126号)。文件确立了对境外收入采取自行申报制度,并对所得归属年度、汇率等问题作出规定。但是,个税相关文件缺少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和所得的信息报告制度,缺少反避税规则,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现阶段境外收入的征管要求。建议:
    1、参照企业所得税文件,制定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和所得的信息报告制度。

2、加强同外部门信息交换。特别是外管部门,以国务院修订《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为契机,将居民个人境外投资和所得信息纳入监控范围。

3、加快个人所得税反避税规则的制定,以便基层征管操作。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