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基础,而计量属性的选择又是会计计量的核心。所以,为了能够对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计量中选择的计量属性是否公允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在我国2006年2月15日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进行重新定位,但是,通过对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运用的分析,发现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图在对会计计量、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三者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剖析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再次修订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一、会计计量与计量属性 1.会计计量:会计工作的核心 会计计量是会计工作的核心,是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货币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会计计量处于会计确认与会计记录和报告的中心,是整个会计运行系统中的核心环节。会计计量本身包含着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目前会计界对会计计量所包含内容的认识存在分歧,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是决定计量模式的两个关键因素。会计计量模式(AccountingMeasurementModel)是对会计计量的对象按照一定的计量属性和计量单位进行计量所采用的组合形式,是将会计计量的各种要素进行组合形成的计量整体。不同的计量单位和不同的计量属性的组合形成了不同的会计计量模式。计量单位(MeasurementUnit)是指计量尺度的度量单位,它回答的问题是:名义货币单位还是一般购买力货币单位。计量属性(MeasurementAttributes)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会使相同的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是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核心环节。 2.计量属性:会计计量模式的核心 计量属性也称计量基础,是指被计量客体的可计量的某一方面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或者是必须定量或计量的某一经济交易或会计要素的特性或外在的表现形式。计量客体往往有多种特性,因而可以从多方面按不同单位加以计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对客观存在的会计要素数量及其关系变动,可以从不同角度或方面进行货币计量。比如从初始确认时计量(即过去购买的价格)、再次确认时计量(即现时购买或出售的价格)以及未来可能发生时计量(即未来交易的价格)等,因此,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会使相同的被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所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84年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企业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中提出了5种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即:(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2)现行成本,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3)现行市价,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也称脱手价格;(4)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并且认为这几种计量属性将并存,并在实务中对于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根据不同情况下选择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因为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的计量结果的公允不同。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计量属性是对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2)计量属性是对被计量对象从不同角度予以数量化,即从不同时间和空间,也就是从不同经济环境予以相对公允地数量化;(3)计量属性的不同选择会使相同的被计量对象表现为不同的货币数额。 二、公允价值与计量属性的关系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从字面上理解可以说是指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的、非个别和特殊的价值。IASC和FASB以及我国都对其下过定义: 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IASC39,金融工具:确定和计量).FASB1998年6月在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FASB133)“衍生工具和套期保值会计”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购买或出售一项资产的金额。”FASB2000年2月在第7号财务会计公告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或销售)中,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公允价值确认的前提条件是交易双方在公平交易中、信息是对称的、双方是自愿的;(2)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的选择顺序是:该资产的现实交易价—同类资产的市价—类似资产的市价—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3)从启示(1)、(2)可知,公允价值的确认一定要满足公平、公正、普遍认同的原则,尽量兼顾真实性和相关性原则。 (二)公允价值:各种计量属性追求的目标 会计的目标———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决定了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必须要能够保证其计量结果的公允性,而不同的计量属性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改变,其公允性也在不断改变。所以,各种计量属性的公允性与经济事项发生的时间和空间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每一种计量属性都有其公允的一面,也有其不公允的一面。 1.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 历史成本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讲,是指取得资源时的原始交易价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所以,在初始确认时,实际上是公平交易,如果缺乏相反证据的话,已收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历史收入/成本)通常被普遍认为是公允价值。但在新起点确认时,相反证据就很容易找到了,故历史成本就不能认为是公允价值。 2.现行成本与公允价值 现行成本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又称重置成本或现时投入成本;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有时为了重新确定一项资产的价值,即新起点确认时,不可能进行现实的市场交易,只有参照同类或类似的市场交易价格来确认,假设是从市场上购买的,这样才能表现其客观公允性,故在这种情况下的现行成本就被看作是公允价值。除此之外就行不通了。 3.现行市价与公允价值 现行市价是指资产在正常清算条件下的变现价值或现金等值,也称脱手价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当企业在非破产清算、剥离资产以及在企业购买法下编制合并报表等情况下,采用现行市价(即市场价格扣除销售费用)比较公允。因为在这些情况下,既要反映市场价格,又要反映没有进行市场交易的事实。 4.可变现净值和公允价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现金流入或将要支出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可变现净值与现行市价有相同之处,反映的都是资产的未贴现的价值。但是现行市价是假定现在脱手而实际未发生销售费用;可变现净值着眼于未来。所以说,如果期限比较长的话,它是不能反映某项资产的公允价值的;但是如果期限比较短的话,比如一个营业周期之内或资金时间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也可以认为是近似公允的。这样也符合计量时的成本效益性原则。 5.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和公允价值 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望实现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自愿双方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公允与否取决于预期的现金流量、时期和贴现率3个因素,所以当这3个因素被普遍认同而非个别或特殊个体认同时也就公允了。因而,特定个体计量时未来现金流量现值就不能认为是公允价值,只有在非特定个体计量时才能被认为是公允价值,这也是FASB7号公告中去掉特定个体计量和不用传统法而采用期望现金流量法的原因所在。 总而言之,公允价值并非特指一种计量属性,它可以表现为多种计量属性,是多种计量属性的特殊形式,也是多种计量属性计量时应该追求的目标。所以公允价值也不是什么新的计量属性,自从有了计量,人们一直在追求一种普遍认同(即公允),只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迁等,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对计量的公允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计量属性难以表现每一种资产或同一资产不同情况下的公允价值。这就要求在会计计量的过程中,对于不同情况下的会计计量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简言之,为了计量的公允,必须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择优的原则。 三、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 1.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位 目前对公允价值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定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计量标志着对会计相关性质量的重视;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标志着会计计量重点从重视初始计量转移到重视后续计量。 在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上,最主要的是客观性和相关性。这两大质量要求具有两种情况。一是两者的要求一致。因为客观性是相关性的基础,只有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对决策才是有用的,虚假的会计信息只能导致决策的失误。但两者有时也是相悖的,如在计量属性上,历史成本侧重于客观性,而公允价值侧重于相关性。这一点已是大家的共识。公允价值使用于后续计量的主要作用还是一种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因为成本高于公允价值时,期末的计价仍然还是历史成本。对于在取得资产时使用公允价值,主要是对无法取得实际成本,或采用实际成本对计价不公平时的一种补充而已。会计的后续计量采用了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低的原则,相比以前只允许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来说,的确是对后续计量的重视。因此,在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专门设第九章来规范会计计量属性选择范围和每种计量属性的定义,首次在基本准则中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可供选择的计量属性。 2.公允价值在会计确认、计量中的运用 (1)解决初始计量中入账时点价值的问题 资产的初始计量大多是按实际成本进行计量的,但如下问题例外: 一是资产的取得并非购置时。如果资产的取得是通过购置获得的,购置时发生的实际成本便可作为资产的初始入账成本;而非购置取得时,如何入账便需要一个规定,公允价值这时便成为可能要选择的计量基础。 二是资产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期货等金融资产,影响其资产价值的因素不在于签署合约时要求的初始投资净资产,而在于以后的现金流量,此时,只考虑取得时的付出则不足以说明该资产的价值。 (2)解决后续计量中的再确认问题 按资产和负债的经济利益流入/经济利益流出的定义,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再确认是符合这种定义的,同时也是会计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此外目前还被认为这是会计计量重心从重视初始计量转移到了重视后续计量,是由“收入/费用观”回归到了“资产/负债观”,更重视会计相关性的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直接的方面看,公允价值解决了后续计量的问题。后续计量的目的是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价值,使企业的资产负债更接近于公允价值。 3.对公允价值在具体准则中运用的分析 (1)公允价值在非货币资产交换中本质上是一种现行市价的运用 在《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资产交换》具体准则中,当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时,对换入的非货币性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从本质上看,这是一种现行市价的运用。它主要是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换入的资产按换出资产的现行市价(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其入账价值;二是要反映换出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易的损益(即该现行市价与其账面成本的差异). (2)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本质上是一种现行成本的运用 《债务重组》准则中,以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时,对于抵偿债权所换入的非现金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从本质上看,它属于重新认定的一种现行成本。它同样是为了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受让的资产按债权债务双方重新认定的现行成本(公允价值)为基础计量其入账价值; 二是可分别反映出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之差,构成债务重组损益及其债务方受让资产中的转让损益。如图2所示:图2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的运用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