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税收洼地” 招商靠“服务高地” <广州日报> 清理各项优惠政策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型。 放下优惠政策的地方政府要继续进行招商引资,必然要从对“税收洼地”的追逐,转到建设“服务高地”上来。 近日,国务院发布通知,将全面清理已有的各类税收等优惠政策,并明确坚持税收法定原则,各地区严禁自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新华网12月10日) 地方出台各类税收优惠政策,其实已见怪不怪。税收能减免多少?土地能不能免费使用?政府有没有财政补贴?在招商引资的谈判桌上,这些“土政策”恐怕是不少地方最重要的筹码。资本和企业是逐利的,他们选择优惠力度最大的地方落户,实在无可厚非。但对地方政府来说,这种你搞“大放血”、我来“跳楼价”式的优惠政策攀比,无疑弊大于利。 客观来看,我们不能否认优惠政策曾在某些时段助推了经济发展,也对一些地方的产业集聚形成颇有帮助。但从全局范围来看,过多过滥的优惠政策,导致“税收洼地”遍地都是,已有失控风险。首先,这既有损实体上的税收收入,也有损法理上的税收法定原则。据统计,2010年和2011年全国因减免税减少财政收入1.63万亿元和1.51万亿元,两年间财政收入减少超3万亿,区域性税收优惠是重要原因。地方形形色色的优惠“土政策”,与税收法定原则南辕北辙。其次,各项优惠政策含金量不低,政策制定过程却缺乏透明度,甚至还存在地方主官“拍脑袋”的情况,这也给弄虚作假乃至利益输送制造了空间。比如2009年国家审计署就曾披露,在全国抽查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的116户企业中,竟有85户不符合条件,造假之风盛行。再次,各种优惠看似推动了经济发展,实则是对市场公平的损害。某些优惠政策一出台,“吃肉”的往往是地位强势的大企业,真正需要扶持的小微企业却只能“喝汤”,甚至连汤也没得喝。而一些早就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靠着政府补贴却还活得挺滋润,政府“输血”得来太容易,也就无需在科技创新方面提升“造血”能力,这无疑干扰了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鉴于种种问题,国家出手清理各项优惠政策,正当其时。 但另一方面,矫枉过正地进行政策解读也不可取。今后是不是所有税收都不能减免,所有政策优惠都不能使用了?显然不是,而是有收有放,纳入规范管理。国务院下发的通知中就明确提到,在培育新兴产业、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国家统一制定的税收等优惠政策,还要各地不打折扣地予以执行。 值得一提的是,清理各项优惠政策还有更为深远的意义,那就是倒逼政府职能的转型。放下优惠政策的地方政府要继续进行招商引资,必然要从对“税收洼地”的追逐,转到建设“服务高地”上来。再看远一点,将清理税收优惠纳入简政放权、行政审批改革、负面清单、权力清单等“改革热词”中进行系统性思考,不难发现一以贯之、反复强调的改革逻辑:让市场之手和政府之手各司其职,互相补位。 一些优惠政策曾起到积极作用,但世易时移,它们也到了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刻。对此企业家不必感到悲观,反而应当对更完善的营商环境、更高效的政府服务满怀期待才是。今后的招商引资,不希望再看到“大放血”“跳楼价”式的恶性竞争,而是转入比拼谁更尊重市场、谁效率更高的良性竞争中来,这才是发挥市场作用、政府职能转型的应有之义。 “税收洼地”如何变身“环境高地”? <重庆商报> 国务院近日发布通知,全面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凡违法违规或影响公平竞争的政策,都要纳入清理规范的范围。既要规范税收、非税等收入优惠政策,又要规范与企业缴纳税收或非税收入挂钩的财政支出优惠政策。各地专项清理情况应于2015年3月底前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汇总报国务院。(12月10日《人民日报》)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过多,已出台实施的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约50项,几乎囊括了全国所有省份,很多是地方政府为抢税源而导致的恶性竞争。而另有数据显示,2010年和2011年全国因减免税减少财政收入1.63万亿元和1.51万亿元,两年间财政收入减少超3万亿,区域性税收优惠是重要原因。 应该说,税收优惠作为一种市场调节方式,确实创造过地方经济发展奇迹。但随着市场机制越发成熟,加之招商竞争越发激烈,一些地方无节制、无底线的税收“土政策”,则不仅损害了个税公平,破坏了税制,造成税收收入流失,还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统一市场。一些优惠政策只是行政机构或少数几个行政官员说了算,也容易滋生腐败。 正如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此前表示,一些地区制造“税收洼地”,严重影响了国家税制规范和市场公平竞争,必须下大力气清理整顿。而与此同时,税收优惠清理规范之后,地方政府则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实现由“政策洼地”向“环境高地”转变-政策与制度均可影响投资者,但在新时期,优良的投资选择本质上是一种环境优势。 实际上,“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往往被忽视的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具体细节。”正成为一种投资发展的国际共识。因为,从长远来看,对于落户企业而言,基础设施的改善、交易成本的降低、法制建设的健全、合同执行的高效、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等等环境建设,比简单粗暴的税收优惠要更有利,更可持续。 不同于地方区位、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差异所奠定的客观优势,环境优势是人为努力的结果。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只有从短期的政策优惠许诺转变为为企业长期发展的保驾护航,不断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法治建设水平,完善地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而吸引投资者,让他们愿意来,留得住,做得走,才能实现地区与企业发展双赢。 税收洼地的核定征收,税收返还,注册的企业,要满足实质经营,但基本上90%税收洼地的企业,无法满足实质经营,本质上就是一个开票的,有外地真实业务到洼地开票,也有虚假业务到洼地开票,风险非常大,要满足实质经营,成本就会很高,很多老板不愿意,野生中介也不想给自己添麻烦,直接不管,就放任风险一天一天的积累,80%没查到,就过去了,老板节省了税收,野生中介拿了提成,地方政府税收任务得到了满足,三方皆大欢喜。 但一旦出了问题,不管是老板涉嫌虚开,连累了野生中介,还是野生中介涉嫌虚开,连累了无辜的老板,还是其中一部分老板虚开连累了有真实业务的老板,都是非常惨重的损失。想让税收洼地的地方政府救你,想都不要想,出了事情,第一时间把自己撇清,况且地方政府也没有时间与能力监督你是否业务真实。 税收洼地的企业要满足实质经营,其实很难,成本很高,比如,要有生产经营活动,比如要有人员,有社保,比如要有财务管理,比如要有资产,如果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大空壳,大部分情况是经不起税务稽查的,没有实质经营的税收洼地企业,就算有真实业务,但是也很难做到四流合一,合规纳税,律师发现,自证清白,也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平时不注重业务资料的留存备查,税务局找上门了,就手忙脚乱的,不断喊着冤枉,通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发现,完全虚开的并不多,很多业务都是真实的,但是税务上做的不规范,导致各种问题,即使没有坐牢的刑事责任,金钱上面也是要损失一大笔钱的。 ——吕飞法税律师 2022-07-26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