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计国际化的概念
国际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其含义为“将(某事物)置于国际共管之下”。也就是说,只要某一事物从范围上突破了国家界限,就可谓之“国际化”了(陈瑜,2005)。“会计国际化”是一个泛意词,它的原意是指:会计实务从一国的范围跨越国界而走向国际。会计是一种国际商业语言,会计无国界,不应保持国家特色,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应该通过多方努力,减少直至消灭差异。 二、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历程 (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初建阶段 1.《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和实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股份制悄然出现。我国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一些企业开始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适应股份制改革,财政部和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在股份制试点企业实行。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的模式,借鉴国际上股份制企业必须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从而开创了我国内资企业实行适合商品经济需要的会计制度的先河。随着证券市场的蓬勃发展,会计实务日趋复杂。先前颁布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已不适应多种形式股份制企业,1998年,财政部进一步发布《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账户和会计报表》,以规范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工作。
2.“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1992年,财政部先后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通则》(简称“两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结束了我国计划经济的会计模式,逐步确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的新的会计模式。“两则”、“两制”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大一步,适应了当时经济形势的需要,这一改革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基本上实现了财务会计主要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的一致,大大推进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实际上,《企业会计准则》就是以当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框架为蓝本起草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提出了原则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广泛协调。 3.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舞弊案,财政部于1997年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至2000年,财政部又陆续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 (二)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阶段 1.《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并自 2.具体会计准则的修订与颁布。 2001年起,财政部又陆续颁布了几项具体会计准则,并对原来颁布的几项具体会计准则进行了修订。至2005年,财政部共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连同《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除了我国特殊会计事项外,我国会计处理方法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基本实现了一致。此外,这段期间,财政部还发布了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做好了准备。 (三)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阶段 从2005年开始,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进入完善阶段。从总体上讲,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方针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现现代产权制度。各地都在成立产权交易所,政府机构改革要为企业市场主体创造一些平台。改革的目标是要逐步实现市场化、国际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会计制度的改革要考虑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加紧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升企业会计准则在实际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了全面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深入的对外开放的需要,在多年研究和准则制定的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全面构建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工作拉开了序幕。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使我国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进程方面又迈出了一大步。一方面,对原有的会计准则进行了进一步修订,这些修订使原有会计准则趋同度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具体准则,这使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内容上得到了完善,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对应起来。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