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 甘政办发〔2023〕34号 2023-04-20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甘肃矿区办事处,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关于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4月20日 关于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立足全面促进消费,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力度和提档升级,提振信心,释放潜力,全方位多方面合力扩大消费,夯实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政策措施。 一、创优品牌,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 着力构建甘肃旅游省域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景区品牌、精品线路、乡村旅游、星级服务等品牌体系。充分满足和挖掘游客消费需求,深入开展各类旅游主题推广活动,支持市州发行各类文化和旅游年卡等。加大旅游宣传片、景点推荐短视频、旅游攻略、达人分享、美食推介等投放宣传力度,进一步提升甘肃文旅传播声量,努力将甘肃打造为国内外热门旅游目的地。创新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海内外华夏(炎黄)子孙寻根问祖圣地,将文化元素融入山水田园及景区景点,拓展开发农事体验、历史研学、诗词游戏、文艺展演等旅游产品。大力推广核心IP文创产品开发,创造更多文旅卖点。发挥甘肃纯净绿色、凉爽宜人的气候特点和景观独特、景区众多、地域广阔的优势,开发“休闲避暑游”“特产品鉴游”“民族风情游”等产品,放大“慢游”形式,打造全国知名的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消费,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支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康养旅游等文旅业态,推动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培育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60个。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启动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管理、景区管理、餐饮服务等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专业化、标准化水平。(省文旅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和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以下各项工作任务均需各市州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负责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减费降税,推动汽车销售回补升温 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购置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购置挂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加大二手车交易改革措施落实力度,实现交易全流程快捷化、便利化。鼓励汽车销售企业对消费者让利,推动金融机构通过下调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汽车消费。鼓励发展专业化、规模化汽车改装店和改装产业园区,推动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省税务局、省财政厅、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省金融监管局、省商务厅、省公安厅、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信厅负责) 三、信贷加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因城施策,合理确定本地个人住房贷款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政策下限,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依法合规用好“保交楼”专项借款,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配套融资,支持已售逾期难交付住宅项目加快建设交付。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筹措力度,着力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严格落实国家关于支持居民换购住房有关个人所得税政策。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房地产项目合理融资需求,稳定建筑企业信贷投放,支持开发贷款、信托贷款等存量融资合理展期。在保障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使用安全和项目正常交付的前提下,合理合规释放监管额度内的资金,促进房地产市场资金流动。(省住建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负责) 四、增进福祉,加快养老托育服务提质升级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举办老年产业展会节会,推介智能养老设备、老年用品、适老性金融产品、养老健康保险产品、养老旅居产品,提升养老服务消费水平。2023年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万户,提升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安全性、便利性。打造一批地域特色鲜明的中医药康养、避暑旅居示范基地、特色小镇。积极开展旅居养老合作,推动兰西城市群和兰白、兰定一小时生活圈养老服务共建共享。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支持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和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元化、规范化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社区、幼儿园等积极参与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争创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示范城市,打造一批省级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机构。积极探索建立托育机构运营补贴、建设补贴和托位补助等制度。推动家政服务业发展模式创新,鼓励家政企业开展“互联网+社区”智慧生活家政服务。(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教育厅负责) 五、文体融合,提升体育健康消费供给水平 高水平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陇越骑联”自行车赛、嘉峪关“一带一路”国际铁人三项赛、玛曲格萨尔赛马节、“丝绸之路”青少年体育成长研学夏令营、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等体育赛事活动,提升体育赛事活动的显示度和引领度,加速赛事流量向消费增量转化。强化体育赛事风险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建立“熔断机制”,确保赛事安全。建设一批布局科学、功能丰富、特色鲜明的嵌入式社区健身场地,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智能健身路径、笼式球场、乡镇街道补短板多功能运动场建设。在场地可用、主题契合的旅游目的地融入更多体育内容、运动元素和消费业态,打造文旅体融合消费新场景。充分挖掘我省特色民族体育,提升阿克塞哈萨克式摔跤、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水平和影响力。引导运动健康消费新风尚,支持运动处方、运动康复诊疗、体质检测评估等体育新型消费。利用甘肃亚高原地域优势,建设甘肃田径项目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推动甘肃省“体教融合”试点县建设工作。(省体育局、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商务厅负责) 六、提质升档,促进餐饮消费品质化大众化发展 持续举办“陇上美食博览会”“甘肃好味道”等餐饮促消费活动,鼓励发放电子餐饮优惠券。探索实施“陇菜品牌创新工程”,挖掘陇菜文化渊源、烹饪工艺、名家精品,整合陇菜菜谱,促进陇菜体系持续健康发展。发展传统特色小吃,传承弘扬地方菜、民族菜,推动定西宽粉、金城酿皮、鸡蛋牛奶醪糟、嘉峪关烤肉、甘南牦牛肉干等地方名小吃预包装化,通过集体商标注册、链式发展、流量营销,打造预包装特色网红名小吃。注重培育多元化、大众化餐饮体系,平衡地区饮食差异,既能满足旅客地方美食尝鲜需求,又能照顾旅客自身饮食习惯。支持餐饮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全国性、国际性餐饮集团。推动餐饮与文化、旅游、商业等业态融合,打造美食集聚区和地标街区,加大地方美食推介。支持在省外大中型城市、东西部协作城市和境外城市开设兰州牛肉面店,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七、丰富体验,推动民宿消费特色化融合化发展 鼓励建设与自然环境融合、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度假酒店,满足旅客休闲、康养、娱乐层面的消费需求。尊重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突出乡村民宿特色,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加强规划布局、质量标准、建筑风格指导,鼓励农户和返乡人员开发利用自有房屋自主经营乡村民宿。鼓励金融机构以承租的农房租金、装修工程款、旅游景区效益等投入资产和预期收益作为评估基础,在租期内向民宿、休闲农业等经营主体提供贷款,破解乡村民宿融资难问题,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住宿供给水平。(省文旅厅、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负责) 八、拓展服务,不断开创夜间经济新场景 聚力发展夜间经济集聚区,丰富夜间经济内涵,提升夜间消费集聚区品质。鼓励集聚区培育开发沉浸式夜演、街头表演、健身赛事、展演活动等夜间文旅体消费产品,培育一批夜游热门打卡地。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灵活合作方式对社会开放夜间闲置车位。引导有条件的体育馆、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景区景点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创新服务,催生文化沙龙、深夜影院、音乐俱乐部、24小时阅读空间、体育健身俱乐部等时尚文化业态,激发夜间经济活力。(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体育局、省文物局、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九、多措并举,持续扩大特色产品市场影响力 全面提升品牌农产品影响力,持续打造“甘味”和“陇上好粮油”省级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促进特色消费便利化。积极完善“甘味”产品营销体系,在商业活跃度和消费便利度相对较高地区设立“甘味”产品展示展销中心,扩大特色产品进商超、进社区、进校园、进高速服务区、进机场、进车站、进机关等销售渠道。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头部电商平台开设甘味产品官方专卖店,扩大特色产品线上消费。组织开展陇酒品牌省内巡展和“陇酒神州行”省外展示推介活动,积极参与全国性酒类商品联动促销活动,举办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不断拓展陇酒销售市场。(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粮食和储备局、省交通运输厅、省市场监管局、兰州铁路局负责) 十、优惠让利,深入开展重点行业促销活动 鼓励大型超市、百货、住宿餐饮企业以发放消费券、积分补贴、打折等方式开展线上线下联动促销活动。统筹安排现有促消费专项资金,引导市州支持重点商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优化消费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推出特惠商户、出行优惠、特定景区门票、特定体育场所、特定旅游项目、旅游区专属纪念品等持卡消费专项折扣活动。(省商务厅、省财政厅、省体育局、省金融监管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负责) 十一、低碳引领,大力推广绿色消费 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绿色建材、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积极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升级。推广绿色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培育发展绿色餐饮服务体系。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鼓励支持低克重高强度快递包装纸箱、免胶纸箱、可循环快递箱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开展绿色商场、绿色饭店、钻级酒家、星级旅游饭店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达标创建。鼓励全省各级党政机关结合实际,优先购买获得环境标志产品认证证书的新能源汽车作为公务用车。推动汽车、家电、家具、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机关事务局、省邮政管理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工信厅负责) 十二、数字赋能,推进新型消费全方位延伸 大力支持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开发,促进线上线下消费加速融合。积极发展“智能化”“无人化”“零接触”等新零售模式,鼓励智能无人便利店、智能生鲜柜等智能零售终端进社区,鼓励线下实体零售企业建立智慧供应链。推动智慧门店、智慧购物中心等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建设。推广应用智能家居家电、智慧康养、家用机器人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和服务。大力推动直播电商发展,开展“云品甘味·数商兴农”“十大甘肃网红旅游线路”“百名网红甘肃旅游踩线”等直播电商系列巡播、宣传活动,推动直播电商赋能传统批发市场,鼓励直播电商与文化旅游、商业街区、夜间经济、乡村振兴等融合发展。引导各市州和县市区举办网红经济专题讲座、直播电商基础知识授课和直播电商技能大赛。深入挖掘和培育美食红人、旅游达人、中医药名人、行业名人、带货主播等体现甘肃风土人情的地方网红,丰富我省线上名片,拓展产品上行渠道,全方位提升区域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开展全民健身线上线下活动,推动线上线下赛事活动融合发展,为群众健身提供更多新场景、新体验。(省商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体育局、省市场监管局负责) 十三、提升能级,加快构建消费平台载体 加快兰州、天水、酒泉、张掖、庆阳5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消费品牌,打造热点商圈,增强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加速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推动社区生活消费服务集聚化、场景化发展。丰富推广城市文化菜单,积极开展草地音乐节、青年艺术周、陇韵书香节、美丽星期天等文化活动,彰显青年友好型城市的活力风采。积极培育我省各类品牌展会,持续办好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品牌展会,增强会展经济对消费的拉动作用。(省商务厅、省文旅厅负责) 十四、精准施策,不断降低流通成本 落实甘肃省高速公路分路段、分车型差异化收费政策,提升我省高速公路网通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促进物流降本增效。鼓励已经取得道路客运班线经营许可的经营者开展定制客运,允许其他道路客运经营者或者符合条件的车型开展定制客运创新试点。优化城市限行措施,延长货车在城市道路允许通行时间,合理设定城市货车禁限行范围,新能源轻型及以下厢式货车原则上不再限行,确需限行的每天允许通行时间不少于16小时。(省交通运输厅、省公安厅负责) 十五、多方联动,增强促进消费增长综合能力 多措并举促进居民增收,落实各项就业援助政策,做好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基础性工作,积极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和住房等负担。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搭建智慧金融平台,扩大“信易贷”平台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提升中小企业融资便利度,推动金融政策有效落实,形成金融支持服务业重点行业恢复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提升涉企服务能力,健全干部包联企业制度,全面推行“六必访”制度,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推进缺陷消费品召回和商品异地、异店退换货工作,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制定并完善住房、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养老托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事项清单,完善纠纷协商处理办法。对新型消费模式和消费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不断提升消费供给的多样性和便利度。强化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密切关注政策落实效果,及时调整、完善和优化落实举措。(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信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省乡村振兴局、省金融监管局、省机关事务局、省粮食和储备局、省文物局、省税务局、人行兰州中心支行、甘肃银保监局、省邮政管理局负责) 本政策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未明确期限的,执行至2024年12月31日。国家另有规定的,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5月11日下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立荣,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何学文,省文旅厅副厅长田学功,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靳晓军,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何文涛,共同介绍《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卢莹: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 我省消费市场今年开局呈现良好态势,消费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为进一步深挖消费潜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提升消费规模、增强消费能力,省政府于近期出台《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政策措施》),通过一批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推动服务业提档升级,促进消费提质扩容,带动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为帮助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政策措施》的相关情况,今天我们很高兴邀请到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立荣先生,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何学文先生,省文旅厅副厅长田学功先生,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靳晓军先生,省市场监管局副局长何文涛先生,请他们共同介绍《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首先,请周立荣先生介绍《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目标及其主要内容。 周立荣: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全省消费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4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政策措施》出台的背景和相关内容。 一、《政策措施》出台背景 消费是释放内需潜力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引擎,对经济具有持久拉动力,事关保障和改善民生,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去3年,受疫情影响,居民出行减少,消费场所受限,非必需类商品销售、聚集型消费、接触式消费受到明显冲击。2022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2.2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5.4%,商品零售同比下降4.7%。消费市场回落削弱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23年,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国家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今年1-3月,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1.2亿元,同比增长8.8%,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11.6个百分点,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6%。数据表明消费市场呈现出加快复苏回暖态势。 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促进我省消费全面、持续增长,在政策和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如人民群众期盼的养老育幼家政服务供给不足、“甘味”等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消费行业部分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渠道单一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扭住关键、精准施策,为加快提振甘肃经济注入强大动力和市场信心。 二、政策目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促进消费工作,针对甘肃实际,多次做出挖掘消费潜力、改善消费预期、完善消费支持政策等方面决策部署。今年1月,省长任振鹤在全省经济运行调度会议上指出,“要立足全面促进消费,拿出服务业提升计划、重点行业扶持等消费支持政策,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为此,省发展改革委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征求十四个市(州)以及兰州新区、省直相关厅(局)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政策措施》。出台这一措施,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立足全面促进消费,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力度和提档升级,提振信心,释放潜力,全方位多方面合力扩大消费,夯实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础。 三、《政策措施》的主要内容 《政策措施》结合后疫情时代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和我省服务业发展特点,聚焦我省服务业重点打造的14个消费领域,综合施策,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制度创新、产品创新为切入点,以丰富商品供给、提升服务水平、税收金融支持为抓手,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特点,分类施策,力求可操作,见实效。 一是丰富供给推动大宗商品和服务消费全面回升。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引擎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新发展阶段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为抓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机遇,《政策措施》开篇就是充分挖掘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重点包括构建甘肃旅游品牌体系,提升我省文旅宣传推介水平,创新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推动乡村旅游点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启动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稳定增加汽车和住房这两项大宗商品消费,对推动消费复苏回升、带动相关全产业链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顺应新能源汽车消费趋势,《政策措施》延续了之前购置新能源车辆的优惠政策,同时加大汽车消费信贷支持力度,推动汽车销售回补升温,推动汽车后市场健康发展。住房消费领域,主要通过信贷支持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行业资金流动,来改善供需两端的发展预期。随着消费不断升级,各种实物类和服务类消费需求水涨船高,针对人们的消费新需求,《政策措施》也作出了相应安排。加快养老托育服务提质升级,提出鼓励各地加大养老服务消费产品推介,打造中医药康养和养老旅居示范基地,实施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推动体育消费,提出加强各类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充分挖掘我省特色民族体育,引导发展体育消费新风尚。扩大特色产品消费,提出拓宽“甘味”“陇上好粮油”、陇酒等特色产品线上线下消费渠道,持续扩大甘肃特色产品市场影响力。 二是靶向施策助力甘肃特色产品和消费场景提档升级。为提振餐饮消费,《政策措施》提出举办“陇上美食博览会”“甘肃好味道”等餐饮促消费活动,探索实施“陇菜品牌创新工程”,打造预包装特色网红名小吃,注重培育多元化、大众化餐饮体系,打造美食集聚区和地标街区。为提升我省旅游民宿供给水平,《政策措施》提出突出我省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元素,推动民宿特色化、融合化发展,同时提出创新信贷支持,破解民宿融资难问题。沉浸式夜演、街头表演、健身赛事、展演活动、文化沙龙、深夜影院、音乐俱乐部、24小时阅读空间等消费新场景将全力点亮“夜经济”。消费券、积分补贴、打折等线上线下联动促销活动,特惠商户、出行优惠、特定景区门票、特定体育场所、特定旅游项目、旅游区专属纪念品等持卡消费专项折扣活动,为广大市民提供消费优惠。 三是“造新势”“夯基础”加快形成降本增效消费新格局。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绿色消费正全面融入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成为科技创新应用和产业产品迭代升级的重要推动力。《政策措施》提出,促进吃、穿、住、行、用、游等各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升级,开展绿色建材、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培育发展绿色餐饮服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随着数字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消费行为逐渐向线上迁移,由此催生了大量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政策措施》在促进新型消费方面提出,要加强消费新业态培育、新场景开发,积极发展新零售模式,推动体验式、互动式消费场景建设,推动直播电商发展,丰富我省线上名片,拓展产品上行渠道,全方位提升区域知名度、美誉度。城市消费的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对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举足轻重。《政策措施》提出,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消费品牌,打造热点商圈,加快我省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丰富推广城市文化菜单,培育办好各类品牌展会,一系列措施将为消费平台载体注入新的活力。围绕夯实消费基础、强化消费保障,《政策措施》紧盯影响短期消费恢复增长和长期持续发展的堵点,降低流通成本,畅通流通渠道,提出落实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政策,鼓励定制客运创新试点,优化城市限行措施。同时,《政策措施》提出促进居民增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提升涉企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强化组织实施和跟踪评估等保障措施。 下一步,省发展改革委将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动《政策措施》落实落细,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提供坚强保障。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卢莹::感谢周主任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记者朋友提问前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请问落实本次省政府新出台的促消费政策,商务部门在抓好消费促进、创新消费场景、稳定消费预期等方面会采取哪些新举措? 何学文: 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感谢大家对商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今年以来,省商务厅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强化政策措施支持,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场景”,取得了“开门红”。一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1.2亿元,同比增长8.8%,高于全国增速3个百分点,增速位列全国第2位。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省商务厅将认真落实《关于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立足全面促进消费,积极打造消费新场景,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加快恢复和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消费对全省经济发展的牵引带动作用。 一是持续促进餐饮消费。举办“陇上美食博览会”和“甘肃好味道”等餐饮促消费活动,燃旺餐饮市场“烟火气”。传承弘扬地方菜、民族菜,发展我省传统特色小吃,打造预包装特色网红名小吃。推动兰州牛肉面产业化、标准化发展,支持我省兰州牛肉拉面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在省外大中城市开设兰州牛肉面店。 二是不断拓展夜间经济。突出“仰望星空”“西北烧烤”等优势特色,引导各地打造夜市、夜展、夜购、夜食、夜娱、夜游等差异化、特色化夜间经济。依托重点商圈、特色步行街、夜经济集聚区开展“啤酒节”、烧烤节等活动,激发城市活力。近期,兰州市已经开展了积极尝试,城区内新增多处“夜市”,同时出台了规范外摆经营指导意见,大力发展夜经济。 三是持续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大力实施围绕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行动,支持10个重点县区,以农产品主产区、重要集散地产地市场为重点,完善高标准市场体系,促进农村消费扩容升级。积极邀请省外客商到我省产地开展产销对接,赴省外重点消费城市举办“甘味”农产品销售对接活动。运营好“甘味”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进一步发挥我省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和营销服务作用。 四是深入开展系列促销活动。以“乐享消费·惠购陇原”为主题,结合重大节日、网络、会展、乡村振兴等主题,广泛开展应季促销、线上促销、重点商品促销、会展促销、绿色智慧促销等“5+12+N”系列促消费活动,办出声势,办出特色,办出亮点,办出成效。聚焦汽车、家电、家居、餐饮、陇酒、特色农产品等重点品类,支持鼓励商家线上线下融合促销,打造消费热点,吸引群众参与消费、乐于消费。 五是深入推进数字赋能。通过示范创建和项目支持,加快传统商圈和商店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协同发展,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持续举办全省数商兴农系列促销活动和全省优质电商主播培训,加大新业态、新模式应用,促进农民收入与农村消费双提升。 六是加快构建消费平台载体。加快兰州、天水、酒泉、张掖、庆阳5市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服务品质,引进消费品牌,增强集聚能力和辐射效应。推进兰州市国家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创建全市112个便民生活圈,打造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中国旅游报记者现场提问:文旅是甘肃促消费、强经济的重要板块,“交响丝路·如意甘肃”是对外开放的金字招牌,当前,全省文旅行业重点围绕落实《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有哪些亮点工作?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田学功: 各位媒体记者朋友: 下午好!感谢大家对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4月20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若干政策措施》,对文旅工作进行部署。文旅消费作为强经济、促发展、增动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省不断挖掘优势资源,创新消费业态,大力培育文旅消费热点,推动文旅消费提质扩容增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景区盛宴支撑消费。目前,储备文旅产业项目1837个,累计完成投资750多亿元。累计创建5A级景区7家、4A级景区131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5家,全国甲乙级民宿6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50个;打造省级旅游休闲街区6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6个;培育专业旅游村1270家,城市与乡村串联,景区与业态并进,西北旅游、首选甘肃已成游客共识与行动。 二是线路套餐吸引消费。集聚市州文旅力量,激发重启振兴士气,盯节点、推精品、燃爆点,捧出旅游套餐。如在“五一”推出“黄河水韵·民族风情之旅、陆上邮轮·环西部火车游”等六大旅游主题、16条精品线路,助力旅游黄金周。再比如,突出户外运动主题,以自驾游为主,康养游、研学游、乡村游为辅,编排30条“春风十里·陇上乡遇”旅游线路,邀约游客走进交响丝路,畅游如意甘肃。 三是以文塑旅赋能消费。精心培育“丰收了·游甘肃”“环西部火车游”“一部手机游甘肃”等产品品牌,每年举办“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展播系列活动,市州跟进举办系列大型文旅节会活动,嘉峪关长城、张掖七彩丹霞等景区旺季实现演艺常态化,培育文旅消费业态。 四是引客入甘带动消费。暂退、缓缴旅行社质保金及发放纾困项目补助2.1亿多元,调整增加“引客入甘”旅游补贴标准,累计兑付引客入甘奖补2300万元。联合山东省举办“好客山东·如意甘肃”双向游推介系列活动,开通“环西部火车游·粤港澳”旅游专列,开展“我和四季有个约会”旅游主题推广活动,点燃文旅市场“烟火气”。 五是节会经济促进消费。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五届和十届,伏羲文化节、敦煌东亚文化之都一系列文化论坛、合作交流等主题活动固定举办,影响扩大。尤其是4月26日-30日举办的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文旅市场兴旺注入新活力。“五一”假日市场火爆,全省接待游客20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两项指标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107.2%和86.8%。 下一步,文旅行业作为服务业消费品质化的重要组成,我们将围绕《政策措施》,持续发挥优势、打造亮点、在建链、强链、补链、延链上谋布局、做文章,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板块。 一是提质增效抓消费。制定20项专项行动,重点要发展商务会展、生态康养、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红色励志、研学旅行、非遗体验等文旅业态产品,引导文旅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着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培育新型消费形态,扩大文旅消费占比,年内力争全省旅游接待人数达3亿人次、综合收入2000亿元。 二是二次消费抓增量。着眼满足游客日益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旅游消费需求,推动旅游供给从单一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体验等多业态转变;鼓励文旅企业举办夜间活动,催生文化沙龙、深夜影院、24小时阅读空间等时尚文化业态,激活夜间文化艺术消费;打造以休闲度假、田园风情、乡居体验等特色旅游产业,增加消费比重,释放消费潜力。 三是激发活力抓市场。主动适应“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不断优化“吃、住、行、游、购、娱”传统要素配置,健全“商、养、学、闲、情、奇”新型要素配套,引导重点旅游城市、特色小镇、景区周边等开发特色餐饮街区,设立旅游商品店(网点),千方百计增加娱乐、购物等在旅游消费中的比重。指导兰州、酒泉、张掖国家级文旅消费试点城市创建,提升文旅综合消费水平。 四是招大引强抓业态。1-4月,全省文旅行业开展招商引资活动70多场次,签约落地文旅招商项目37个,签约资金75.35亿元,开工率48.65%,实现招商引资新的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瞄准江浙沪、对接陕青宁,联动市州和兰州新区策划开展招商推介活动,打造甘肃文旅消费新一轮热点、卖点和亮点。 五是多措并举抓链条。构建文旅康养产业链,立足打造千亿级文旅康养产业群,打造以兰州为中心,在河东布局森林康体、中医疗养、民族风情为主的业态景区,在河西布局沙漠露营、冰雪运动为主的业态景区。打造乡村旅游产业链,2023年重点创建乡村旅游示范县7个,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80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3个、精品等级民宿10家,形成乡村旅游打卡点。建设研学旅游产业链,持续做强敦煌莫高窟、酒泉卫星航天科技、张掖丹霞地质研学游线路,重点做好金昌一号火星基地体验游、和政恐龙化石博物馆观光游等新研学业态。塑造文化体验产业链,打造以文化创新体验为引领,特色街区、文创开发、非遗传承、景区演艺等多项目支撑的文旅消费产业链。加大布局自驾产业链,在酒泉、嘉峪关、张掖、天水、庆阳等消费城市布局高品质酒店、宾馆、民宿,在旅游旺季策划举办汽车拉力赛、徒步健身等活动,让甘肃成就广大户外运动者心之所往、向勇而行的美好旅程。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现场提问:《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若干政策措施》中多次提到促进体育消费、提升健康消费水平等,请问,省体育局在落实《若干措施》、活跃消费市场、拉动体育消费等方面主要做哪些工作?下一步有哪些具体的惠民举措? 靳晓军: 省体育局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部署,落实《甘肃省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充分发挥体育的经济、文化功能,以全民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为抓手,培养健身习惯,增加市场供给,拉动体育消费,活跃消费市场,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体育力量。 一、主要做法 一是开展群众健身活动,更新健身理念。我们依托体育协会,开展健身气功、健身瑜伽、健身健美、广场操舞、轮滑等体育健身活动,传播科学健身知识,推广科学健身方法,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活动,不断提升全民健身的科学化水平。今年以来,积极举办健步走、自行车骑行、户外、游泳、篮球、乒乓球等深受群众欢迎的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全民健身活动参与度。 二是筹办精品赛事,活跃体育市场。积极筹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丝绸之路山地自行车多日赛、嘉峪关铁人三项亚洲杯赛、西北五省区青少年演武大会等体育赛事活动,鼓励单位和个体依法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加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以丰富的赛事活动来满足大众的需要,发挥品牌赛事对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促进作用,培育体育消费新模式。 三是优化居民体育消费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支持建设笼式足球场、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和社区健身中心、健身步道、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扩大开放,鼓励开发健身产品、发展体育教育培训服务。推行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完善体育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加大对体育市场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规范体育市场秩序。依托体育场馆、户外运动休闲空间和商业空间等载体,发展一批以体育服务为核心的体育综合体。发挥兰州和白银作为国家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的示范引领作用,引领全省体育消费市场,确定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体育消费试点城市,激发市场活力。 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企业保驾护航。省体育局制定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建立招商引资项目库,组队赴重庆、云南、福建等省市开展招商引资,学习借鉴产业联盟组建模式。积极参与兰洽会招商工作,对接江西代表团做好体育产业板块布展工作。主动深入体育企业,落实省委、省政府已包抓联帮扶企业的相关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二、下一步打算及措施 一是增加有效供给。立足我省地处丝绸之路“黄金通道”的区位优势,继续办好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陇越骑联国际山地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活动,提升甘肃对外影响。积极举办冰雪精品赛事和竞赛表演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充分挖掘我省特色民族体育,提升阿克塞哈萨克式摔跤、东乡族拔棍、保安族夺腰刀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水平和影响力。发挥体育部门在乡村振兴中的职能作用,发展农民体育,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创建体育品牌赛事,全民健身主题示范活动,组织好第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暨全民健身大会。鼓励、引导和支持各地创建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力争实现“一市县一品”,不断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供给。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今年计划在全省新建一批小型体育公园 、健身步道 、乡镇街道补短板多功能运动场 、笼式足球场 、智能健身路径和国家重点帮扶乡村振兴县公共健身设施,尽快补齐短板。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七里河体育场、兰州体育馆力争6月份投入运营,省临洮体育训练基地滑冰馆7月份竣工。推进甘肃体育职业学院项目建设,支持省体校和兰州市体校创建青少年体育训练中心。 三是提升服务品质。加强体育产业单位名录库建设及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做好体育标准化工作。建立甘肃省全民健身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快捷高效的项目储备和赛事活动的管理,提升全民健身工作信息化水平。注重体育品牌的培育,提高产品竞争力。改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体育产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依法管理,抓好管理服务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体育产业基地管理,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会同省文旅厅评选甘肃省体育旅游黄金线路。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政务服务。稳步做好全省体育彩票安全销售工作,推进体育彩票健康发展。引导地方体育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通过甘肃健陇体育产业集团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组建体育场馆运营、赛事运营、健身培训、体育旅游等业务板块公司,努力打造甘肃体育产业旗舰企业。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生活中消费者经常面临着商品过度包装的困扰,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负担,还会浪费资源甚至可能污染环境。《关于加大服务业重点行业扶持全面促进消费增长若干政策措施》第十一条“低碳引领,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中提到推进商品包装和流通环节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请问市场监管部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监管措施? 何文涛: 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事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消费领域新业态快速发展,商品过度包装现象有“卷土重来”之势。中央相关部门和省市场监管局对商品过度包装专项治理工作非常重视。2021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GB 23350-2021)强制性国家标准,对相关产品包装明确了具体要求。 近期,省市场监管局正在开展商品过度包装治理工作。主要采取了四项具体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专项监管执法。针对重要节令、重点行业和重要生产经营企业,聚焦粽子、茶叶、保健食品、化妆品等重点商品,重点检查商品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包装成本与商品销售价格比等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依法严格查处生产、销售过度包装商品的违法行为。 二是畅通举报渠道,积极受理和回应群众反映和关切。充分挖掘线上线下各类投诉举报线索,通过对投诉、举报线索的分析研判,准确掌握商品过度包装的重点环节,精准打击商品过度包装的违法行为。特别对流通领域群众高度关注的保健食品、茶叶、化妆品等热销商品,从严查处过度包装违法行为。 三是加强重点环节监管。坚持线上线下一体化,从食品安全、价格、包装、广告宣传等方面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组织开展专项网络交易监测,实施过度包装商品网络禁限售目录,督促电商平台压实主体责任。同时,持续曝光典型案件,将过度包装行为的行政处罚文书录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依规在行政处罚文书网上公开。 四是加强宣传教育。按照“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要求,积极开展限制过度包装普法宣传教育。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等渠道,大力宣传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标准和政策,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下一步,省市场监管局将进一步聚焦茶叶过度包装问题,联合省发改委、工信厅、农业农村厅、商务厅、省供销合作社等部门,联合开展茶叶过度包装专项治理行动,在生产、销售、交付、回收等各环节明确工作要求,强化监管执法,健全标准体系,完善保障措施,坚决遏制商品过度包装现象,为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借此机会,我也提醒消费者可以通过“一看、二问、三算”的方式来判断商品是否为过度包装。一是看商品的外包装是否为豪华包装,包装材料是否属于昂贵的材质。二是标准严格限定了包装层数要求,在不能拆开包装的情况下,要问包装有几层,层数是否符合要求。三是测量或估算外包装的体积,并与允许的最大外包装体积进行对比,看是否超标。 如果发现有此类问题的,可以通过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热线等有效途径,向我们反映举报违法行为,提供违法线索,我们将认真受理,坚决查处,及时回应。 主持人卢莹::感谢何局长的解答。记者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希望各新闻媒体持续对扶持服务业重点行业、全面促进消费增长相关工作的宣传和引导,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及时跟进解读已出台的新政策新举措,让更多经营主体和广大消费者了解政策、用好政策、享受政策。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的发布嘉宾。感谢各位媒体朋友,谢谢大家!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