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第20230019号建议办理情况答复的函 厦工信函[2023]25号 2023-4-10 郭海峰代表: 《关于构建产业链成长良好生态、助推先进制造业倍增发展的建议》(第20230019号)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现综合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市场监管局及市台港澳事务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办理工作背景 《厦门市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实施方案(2022-2026年)》旨在加快做大先进制造业规模,提升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约发展水平。该建议针对先进制造业倍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围绕加强资源集聚、做强孵化功能、积极培育人才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工作建议,对于下一步推动先进制造业倍增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二、措施与成效 (一)制定《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2年7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厦门市统筹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提出要构建特色突出、结构合理、动能持续、梯次发展的“4+4+6”现代产业体系。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市工信局制定了电子信息产业、机械装备2个支柱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2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市科技局制定了生物医药产业《重点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每个发展行动方案均包括产业发展趋势和布局(总体情况、产业发展趋势、市场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发展现状、产业优势、短板弱项)、目标定位及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发展思路)、产业发展路线图、重点招商目标企业、专业智库及招商对接平台、产业政策、园区载体、责任单位等九个方面。 各区(开发区)同步制定《主导产业工作方案》经市政府研究同意印发实施。 (二)完善政策举措 一是完善《厦门市关于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方案(2022-2026年)》配套政策,如会同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出台倍增计划企业管理及技术人才个人贡献奖励实施细则,会同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出台倍增计划企业住房保障实施细则。二是印发《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软件和新兴数字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厦府规〔2022〕2号),从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增产增效、鼓励场景开放、推动应用创新、优化产业环境等5方面推出12条措施,支持软件业做强做精。三是发布《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软件企业)办事指南》,制定首批194家软件企业“白名单”。四是制定出台《厦门市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从筑牢融合发展基础、培育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探索融合发展新路径、强化融合发展实施保障等方面制定了20条具体措施。五是出台《进一步加快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支持人才引进、研发创新、提质增效、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扶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六是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的支持政策,从加大研发扶持力度、建立示范应用机制、扩大认定覆盖面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对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支持。七是出台《厦门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市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如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推动出台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6年)的通知》(厦府规〔2023〕4号)。我市加强统筹协调,梳理整合各项政策措施,完善专项补助、贴息贷款、税收减免、产业基金、信用担保、人才政策、通关便利化、地产品采购等政策工具,加强土地、资金、创新、人才、数据等要素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三)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 1.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单项冠军引导企业长期专注细分领域并着力提升主要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专精特新培育方面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企业在品种、规格、技术参数等方面进行突破,从不同方面引导企业加强研发创新,尤其注重扶持重点领域补短板的产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厦门市在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首台套方面均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截止2022年,共认定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14家企业(其中2022家4家,占40%,)、省级单项冠军88家(其中2022家24家,占46%)。专精特新方面,已累计培育3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量47%)、14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量50%)314家福建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208家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总计1697家次。首台套方面,2023年1月出台的《进一步促进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的若干措施》(厦工信规〔2023〕1号),将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企业直接列入厦门市技术创新基金“白名单”以及将首台(套)研制、示范应用情况等纳入国有企业业绩考核,均属全省首创。 2.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市科技局积极搭建科技创新载体,推动制造业领域科技创新,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一是推进厦门科学城建设。加快建设科学城I号孵化器、中关村大学科技园联盟成果转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赋能平台,揭牌全市首个未来产业园(先进制造园),启用首个“创新飞地”-厦门科学城(北京)创新成果培育基地。二是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嘉庚创新实验室、翔安创新实验室等省创新实验室;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及优化重组,支持重组或筹建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等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建设高端电子化学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是新引进天马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院等6家新型研究院,组建42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认定11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近三年,已累计引进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华为等20家国字号科研机构和头部企业研究院项目,培育64家省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四是支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如:支持厦门理工学院建设“面向智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应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基础型工业生产执行系统(MES)建设、数字化智能检测系统建设、机器人云示教系统建设等,构建面向智能制造装备的数字化应用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3.完善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5G新基站和现有基站的改造,实现全市重点工业园区5G信号覆盖,建立面向工业生产应用的“5G+工业互联网”。目前,全市5G基站总数超1万个,智慧港口、智慧工厂、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等应用场景累计建设5G专网81个,其中工业类占42%。推动重点工业园区固网“双千兆”和移动物联网深度覆盖,建设全市工业园区平台化、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强数据中心、算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厦门鲲鹏超算中心优化升级,构建多层次算力供给体系。持续推广厦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加快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形成面向制造业全行业的“可信唯一”数据认证追溯能力,协同二级节点打造多个行业的工业数据典型应用。2022年12月27日,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厦门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这是全国第一个市级层面的数据条例,将有力提升和保障我市数据治理能力,催生数据相关的新产业新生态新模式,赋能我市数据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着力提升龙头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1.加强产业孵化培育。落实《厦门市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鼓励龙头骨干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等社会力量围绕我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投资建设专业孵化器,促进专业技术、项目、人才和服务资源的集聚和共享。为鼓励科技企业孵化器向专业化发展,针对专业孵化器,相较于综合型孵化器认定条件适当放宽,且针对专业孵化器内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新购置单台(套)价值在30万元及以上的公共仪器设备,按照购置设备金额的3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专业孵化器累计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目前,我市共有市级(含)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4家,其中专业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达20家。 2.完善产业链协作配套。一是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目前全市输配电及控制设备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过70%,龙头企业的本地配套率达到80%以上。二是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如举办首届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推进会暨先进制造业产品对接会,560家大中小企业围绕产业协作配套、专精特新企业融资等方面共对接项目105项,计划投资(融资)金额达到232.29亿元。三是促进产业协作。成立锂电产业联盟,健全锂电池产业推进机制,探索重点新兴产业扶持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3.促进延链强链补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强化产业链精准招商,着力引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龙头项目和强链、补链、延链的配套项目,打造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生态圈。如围绕宁德时代、中创新航、厦钨新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链龙头企业,策划生成包括负极材料、正极材料、隔膜、自动化生产设备、电池结构件、工业气体、电池制造等一批补链项目。 (五)着力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1.创新科技体制机制。一是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机制。通过全面下放预算调剂权、扩大经费包干制范围、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允许项目资金结余留用、提高间接费用拨付比例等举措,切实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激发创新活力。通过扩大覆盖面,优化流程、细化管理制度等措施,深入实施“揭榜挂帅”制。二是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环境。修订出台《厦门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规定》等,在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确定厦门理工学院等四家单位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支持设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机构”。引导、督促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上给予成果发明人更大的权限和更多的收益。 2.支持产业链协同创新。一是设立高端装备领域市重大科技项目,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行业关键技术研究,如:支持嘉戎技术联合盛发环保、理工学院开展“高浓度污水全量化处理装备的轻量化、智能化研发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支持金龙旅行车联合势拓御能、厦门国创中心、理工学院开展“纯电动商用车新型轮毂驱动关键技术及产品化”项目。二是支持产学研联合创新,出台《厦门市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工作指引》,在我市主导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分批组建创新联合体,突破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目前,已推动建设柔性电子、元宇宙支撑技术与场景驱动两家创新联合体,有望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提升全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和产业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3.构建制造业创新平台。布局一批支撑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创新平台。加强未来显示、高端集成电路、生物技术等重点产业链环节“卡脖子”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补足本土自主技术缺失。市工信局累计征集发布82个制造业创新发展赋能平台,特别是结合金砖创新基地建设,和工信部部属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了标准及知识产权互认、产业国际合作、制造业创新成果转化、工业能力共享等8个平台,其中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已汇聚3000+的供应商及其产品解决方案信息。我局将大力提升创新平台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创新平台建设由抓增量到重存量、重质量方向转变,从重平台硬件向重核心团队转变。 4.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市场监管局围绕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开展了一系列举措,一是在出台《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工作意见》,建立多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二是深入开展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奥利匹克标志等知识产权保护行动,全年共立案查办知识产权案件1846件。组织了2022年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业务培训班,建立了知识产权技术调查官专家库。三是推动建立大中小微企业共创、共有、共享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累计征集试点实施开放许可专利102件,为全市1419家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托管公共服务,托管专利50999件。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保护能力、降低企业维权成本。2022年共服务创新主体1990家,组织培训121场次4.4万人次,提供各类维权意见2121份,调解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案件165件。新设立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园等6家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成立厦门市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专家库等。 (六)着力提升创新型人才质量 1.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围绕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在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等领域创建、引进、培育一批高能级平台,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利用金砖契机,2021金砖创新基地、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正式揭牌,2022年引进中国信通院、中国电子研究院、国合中心、产促中心4家部属单位来厦设立分支机构,建设8个金砖新工业领域赋能平台。推动厦门大学、莫斯科大学联合设立中俄数字经济研究中心,开展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在集成电路领域,厦门大学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具备年培养1500名集成电路人才能力。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累计为超百家集成电路企业提供相关服务,服务全市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包括EDA服务、芯片测试服务等。 2.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厦门市持续深化高校院所融合发展,大力引进大院大所来厦设立研究机构,“十三五”期间共与18家高校院所、名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促成中科院苏州医工所等9家研发机构落户厦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22年新引进詹启敏院士“厦门生物医药创新研究院”、王琦院士“厦门九体医学与治未病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新型研究院;引进落地华为(厦门)开发者创新应用中心和腾讯优图AI创新中心两家研发机构。2022年市科技局组建服务专班推动厦大及嘉庚创新实验室科研成果孵化和转移转化15家企业,吸引外部投资超过4亿元。搭好“海创会”项目落地转化服务平台,厦门馆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领域的30家企业参展参会,现场展示了一批“黑科技”,对接项目56个。 3.加强培育高技能人才。当前全市高技能人才超20万,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5.87%,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30.86%。持续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重点支持厦门市先进制造业等企业,引进急需紧缺的中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自2013年实施以来,共认定1515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兑现超过1.6亿元薪酬津贴资金。其中,2022年认定300名人才,有力有效服务先进制造业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产业骨干人才。同时支持嘉庚创新实验室积极探索实施双聘双跨制、分类考核评价制等创新制度,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已形成1260余人的人才规模。 4.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通过上门走访、组织座谈、培训等形式开展宣传指导工作,确定部分企业做为试点探索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着眼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聚焦科技人才群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稳妥推进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改革工作,发挥国有企业在科技人才薪酬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 5.持续优化台籍人才的引进和评价。截至2023年1月,市人社局共开展九批台湾特聘专家专才申报评审工作,共有610名台湾高层次人才入选,其中,台湾特聘专家211人,专才399名。评为台湾特骋专家每年给予20万,连续5年;评为台湾特骋专才每年给予最高12万,即不超过年薪总额25%,连续5年,市人社局已累计发放1.7亿元生活补贴。同时市台办印发《厦门市台湾同胞申请保障性商品房规程》,将符合条件的台湾青年纳入我市保障性商品房的配售范围,预计近期发布第一批次台湾同胞申请保障性商品房轮候配售方案,将进一步吸引台湾同胞来厦就业、创业,促进两岸融合发展,让台湾同胞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加大厦门科学城建设力度,推动国内高校院所来厦建设新型研究院。依托嘉庚创新实验室争取国家能源实验室,依托翔安创新实验室争创“应急防控药物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争创传染病疫苗研发等全国重点实验室。 (二)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继续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综合试点、创新联合体建设,组织实施科技成果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挖掘遴选国内外一流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成果,服务精准项目招引,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激发创新主体活力。 (三)完善制造业协同创新体系。努力增强高技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穿透力”,加强本地大中小、内外资等企业在技术、资本、创新等关联融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瞄准制造业发展薄弱环节,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国家制造业创新平台和网络,形成以制造业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制造业创新体系。 (四)做好先进制造业产业人才服务。围绕“4+4+6”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加强先进制造业产业等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认定与兑现。推进嘉庚创新实验室、清华海峡研究院、火炬高新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等平台的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功能集聚先进制造业产业人才。 感谢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敬请继续提出宝贵意见。 领导署名:周桂良 联系人:邱忠强 联系电话:2896599 厦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4月10日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