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如何降低税收成本

来源:安徽财税网 作者:安徽财税网 人气: 时间:2008-09-19
摘要: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两个层面。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和新税收征管模式的日益形成,如何降低税收成本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有益地尝试。 一...
    税收成本是指在税收征纳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征收成本和纳税成本两个层面。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日趋完善和新税收征管模式的日益形成,如何降低税收成本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些有益地尝试。
    一、深化税收改革,通过优化体制模式来降低税收成本
    改革是兴利除弊的重要手段。通过改革使税务系统的机构设置、征管机制、人事管理达到全面优化,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税收成本。
    (一)大力收缩税务机构。当前我国税务机构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的,与经济税源的状况联系不紧,导致在经济税源相对不足的经济落后地区也设置了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同样的税务机构,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呈现出机构过剩、效率过低、成本过高的局面;加之国、地税机构的分设,也相应地加大了机构的投入,增加了税收成本。因此要适时因地制宜地推进机构改革,收缩征管机构。一是要在基层定位于县(市)局的基础上,撤销县(市)局以下的所有征管机构,实行以县市局为中心的集中征收,实现县市局由管理型向征收、管理、稽查、服务型转变。二是要按照“经济决定税收”的原则和“科学、精简、效能、服务”的宗旨,以经济繁荣地区为中心,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在集中征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按照经济区域科学布局集中征收单位,条件成熟的地区可以将征收集中到地(市)一级。三是要在税收效率原则的指导下,在同一地区,由国、地税联合建立征收大厅,使纳税人能在同一地点完成国、地税的纳税申报,联合建立税务稽查制度,统一税基,最大限度地降低纳税人的花费,降低征纳成本。
    (二)构建新型征管格局。随着新的税收征管模式的整体推进,征管机制、办法尚不健全、严密的现实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本明显趋高的突出问题也日益显现。因此要着力构建新型征管格局,要不断创新税收征管手段。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和网络优势,提高工作效率,变过去的“人海战术”为现在的“机械化作业”,变过去的“单机操作”为现在的“信息共享”,采取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全体税务人员的科技应用水平,实现“人脑”与“电脑”的有机结合;要不断完善多元申报方式。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不断推出以税务机构为网络的直接申报方式、以银行网点为依托的金融机构代理申报方式和以相关部门为基础的协税护税组织代办方式,并对直接申报、代理申报、电话申报、授权银行代缴税款等纳税申报方式进行科学界定,规范操作流程,制定操作办法,完善管理措施,确保每一种申报方式都能科学、规范地运作。在此基础上,让纳税人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纳税申报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纳税人在税务机关和银行之间的往返次数,降低纳税成本。
    (三)全面优化人事管理。要强化成本意识。全体税务人员务必牢固树立税收成本观念,将成本控制贯穿于税收决策和实际的税收征管工作中去,不断改进考核方式,将税收成本作为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来建立和完善税务机关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通过成本效率指标的考核,促使全体税务人员真正明白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高质量地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做到应收尽收,还要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全面提高税收行政管理效率;要优化人员构成。全面实施公开招考、竞争上岗的用人、育人机制,本着“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裁减冗员,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平庸者转岗待岗,实施末位淘汰,逐步清退临时助征员和各级政府聘请的临时代办人员,最大限度地减员增效;要提高全员素质。税收成本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税务人员素质的高低,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短期培训、脱产学习等手段,全面加强对税务干部的整体培育,做到政治学习常抓不懈、业务培训环环相扣、学历教育步步深入,不断提高全员的政策理论和行政执法水平,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税收征管环境。
本文章更多内容:1-2-3-下一页>>

相关阅读

    无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