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系列解读之十 会计司 2022年4月22日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会计“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完善及有效实施提供科学论证和决策参考;完善理论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形成会计理论研究体系;深化国际学术交流,全面提升中国会计的国际影响力;加强会计人才培养,发挥高端会计人才智力优势。这一系列要求为新发展阶段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会计学术国际交流工作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政策指导。 一、“十三五”时期会计研究成果丰硕 “十三五”时期,我国会计研究工作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引,推动理论创新和实务创新,在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机制逐渐完善。 “十三五”时期,财政部立足中国国情,逐步完善理论研究与服务实践的有效结合机制,全面提升了理论成果转化效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与会计相关的重大问题理论攻关取得新突破,研究成果运用取得新成效。 一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组织开展重点领域会计理论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为主管机关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是根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求,围绕会计法治、“一带一路”建设、脱贫与资金绩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关会计问题等主题,组织团队开展研究,形成了《“一带一路”建设相关会计问题调研报告》等系列成果,为会计行业主管部门完善法规制度提供决策参考。 三是推动行业建设,加强财会监督相关研究。针对市场体系和监管体系培育完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系统梳理近年来财务造假典型案例及相关法律制度,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两类主体入手,结合《会计法》和《注册会计师法》修订需要,组织学术力量开展系统研究,为做好顶层制度建设、发挥监管部门职责作用,进行科学论证。 四是开展“金砖国家会计趋同、等效与监管”专题研究,为金砖国家会计合作机制及会计准则趋同等效等相关问题提供智力服务。 五是加强与高校、研究机构的交流,实现政、产、研、学的有机结合,完成了“中国内部控制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工作,发布了“中国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调查”年度报告。 (二)高层次学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 财政部组织实施高层次会计人才工程,为“十三五”会计理论研究夯实了高端学术人才基础。 一是组织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学术类)选拔培养工作,“十三五”时期共选拔62位学员,开展集中培训、项目支持、主题行动等培养工作,为会计改革发展输送中青年骨干人才。 二是积极推进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相关工作,选拔40位会计名家培养对象,提高会计名家工程的工作质量和学术影响,充分发挥高层次学术人才项目在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作用。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举办会计骨干人才培训班。围绕会计改革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根据会计相关工作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探索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精准培训,努力提高培训班办学质量;探索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专业培训新路径和新模式;进一步完善网站系统相关功能,提高人才培训工作效率。 四是支持资助学术人才脱颖而出,激发学术创新活力。切实做好我国会计领域第一个奖学金——“杨纪琬奖学金”的征选评选,激励全国会计理论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才俊继承和弘扬老一辈会计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促进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繁荣和会计人才的培养。 (三)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重大问题研究取得新进展。 从会计管理部门与实务界的需求出发,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议题,组织全国会计科研力量开展理论攻关,积极建言献策,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是结合第四次科技革命成果,聚焦会计理论研究创新、数字化智能化与财务报告未来模式研究、管理会计理论变革与中国情景应用、新形势下会计类学科专业的融合与重构研究、智能财务建设与业财融合研究、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会计信息供给等6个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二是聚焦国家“双碳”战略部署,引导学术界开展“双碳”战略相关会计问题研究,形成自然资源、碳排放等的会计核算研究成果,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组织开展革命根据地会计研究,探索了新中国会计对革命根据地会计的传承和对接,为党史学习,特别是为全国财务会计人员的党史学习和红色传统教育,提供有专业适应性的资料。 四是争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支持,组织开展“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的企业会计问题及其应对”等重大问题研究,形成丰硕成果,为疫情应对和推进有关工作提供会计解决方案。 (四)多领域、多层次的学术活动全面推进。 财政部发挥中国会计学会的纽带作用,规范分支机构管理,开展各类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会,不断丰富学术内容、提高学术交流效果。 一是汇总专项课题成果、教学科研经验等进行专题报告,充分传播了理论研究形成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贡献,推动会计学科体系、理论体系、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二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术活动特点,创新学术活动组织机制和组织形式,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术交流,组织更广泛范围的会计人员参与研讨,做实做精学术交流工作。 三是鼓励不同地区、行业和专业领域结合自身特点,组织开展特色鲜明的各类活动,引导青年学子积极参与,激发学术活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 (五)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卓有成效。 “十三五”时期,财政部在构建会计学术话语体系、传播中国会计学术声音、塑造中国会计学术形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 一是中国会计学会主办的英文期刊——《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Studies》进入英国商学院协会发布的“2018年高质量学术期刊指南”,并被Scopus数据库和DOAJ数据库收录。每年定期举办的两次CJAS学术研讨会,为国际学术思想交流、会计成果共享和会计方法展示提供了良好平台,彰显了中国会计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二是组织中国会计学者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委托中国会计学会对外会计学术交流专业委员会相关成员在欧洲会计学会学术年会、澳大利亚新西兰会计学会学术年会发表演讲,展示中国会计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增进国内学术界对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动态的了解。 二、“十四五”时期会计研究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会计面临的新情况更复杂、新挑战更严峻。会计改革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会计理论要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一)高质量发展对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提出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我们进入以“变革融合、提质增效”为特征的会计改革发展新阶段。作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工作,会计在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传统的会计理论研究聚焦的是经济的效率与效益,缺乏对高质量发展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内在动力。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定,极大丰富了会计实践活动,需要理论界探索重构相应的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系统严谨阐释会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原理、机制机理、方式方法,具体表现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政策制定、实务工作方面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二)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不断完善为会计理论研究提出新课题。 财会监督是我国会计理论和实践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财会监督一并纳入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财会监督地位和作用的充分肯定,更是对财会监督未来改革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系统梳理财会监督的演变脉络,准确界定财会监督的内涵与外延,客观分析财会监督的成效和问题,科学谋划财会监督的改革和发展,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中国特色财会监督发扬光大的内在要求,是会计工作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发挥作用的重要方面。 (三)信息技术发展和会计实践创新给会计理论与实务带来新挑战。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是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大智移云物区”在会计审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财务云、电子发票、电子档案、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在线审计为代表的会计信息技术等快步向前,正处于方兴未艾之时。202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发布,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写入文件。作为与社会财富相关的一种管理活动、一个信息系统,会计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也给已有会计理论研究带来了新冲击。新时代的会计理论需要直面时代要求和实践难题,持续提升解释力和指导力,以促进会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为会计学术国际交流构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他提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但实际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随着我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会计学术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需要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新的发展格局。一方面,要深入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总结提炼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成果,将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和导向鲜明的学理主张展示给全球同行,塑造良好的中国会计学术形象。另一方面,要重视世界各国会计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借鉴其中体现一般规律、并且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实现“研究主题本土化”和“研究范式国际化”,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会计理论。 三、“十四五”时期推进会计理论和实务研究的任务和措施 会计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构建,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实施与国际趋同,会计信息质量保证等核心问题。会计理论研究应该为会计规范建设、会计实务创新和会计教育改革提供支持。加强会计理论研究对于促进会计标准建设、提高我国会计界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维护我国国家利益和投资者合法权益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根据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相关要求,组织深入调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开展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推动会计事业发展进步。 (一)组织会计理论攻关。 坚持实践导向,从中国国情出发,紧紧围绕党中央与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选择具有创新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点难点课题进行招标,并做好课题评标、立项和跟踪管理工作,引导会计学术力量更好地开展重点领域理论攻关,加快推出系列成果。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开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改革需要的问题导向研究。 二是提高学术水准,推动理论创新的前瞻性研究。将会计研究工作与“五位一体”发展要求、业界学界需求相结合,围绕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会计行业转型发展等会计理论研究中的现实问题,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会计改革的要求,为会计改革重大问题研究夯实理论和方法基础。 三是聚焦“十四五”时期的重大选题,关注会计理论和实务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研究会计与国家治理、会计与宏观经济运行、会计与财政金融政策、会计与资本市场、会计与新技术发展、会计与人才培养、会计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会计与国际协调发展等问题,引领学术发展潮流,切实做好会计理论攻关工作。 (二)促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提出,会计改革与发展应明确自身的新要求,着眼于促进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战略,推动“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一是在充分了解当前会计工作的新要求新使命的基础上,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研究工作,促使会计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推动理论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有关政策的制定完善和有效实施提供科学论证和决策参考。 二是“十四五”时期,中国会计学会将更好发挥联系主管机关、理论界、实务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并带领全国会计科研力量,加强对会计基础理论问题和会计实务问题的研究,增强理论成果对解决实务问题的针对性。 三是开展实务问题专题研究,积极组织理论和实务界专家挖掘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从实务角度对会计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深化,进一步对初步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并对成型研究成果加以应用,切实使会计理论研究发挥促进会计改革与会计工作的作用。 (三)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建设专业智库平台。 着力推动会计专业智库建设,更好利用会计专家的智力优势,发挥会计专家在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推动会计学科和会计行业发展。 一是用好会计名家培养工程平台,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基层调研、跨学科交流等社会活动,发挥名家在科研、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引领作用。 二是做好高层次财会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学术类)培养工作,通过优化培训课程设计、组织重点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培养工作的质量,引导组织青年学者关注会计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中国财政会计改革实践。 三是突出一线科研工作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会计教学和实务工作的基层人员参与会计理论研究。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培训等方式,利用线上线下的灵活技术手段,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提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才。 四是通过研究专报、成果要报、专栏专题等形式,为会计人才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一方面,为国家和社会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和财政会计改革相关科研进展提供多元化的渠道;另一方面,为国家有关政策、制度和措施的制定实施服务,提升会计理论的指导能力和监督效果,并且力图有新的突破。 五是引领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面临新的任务和挑战,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为新时期的会计研究工作提供了技术基础,重视新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会计人才转型,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输出新时代的会计人才。 (四)完善理论研究机制。 1.完善学术活动机制。 聚焦新时期的重大、难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积极举办各项学术活动,完善学术年会、专题研讨,专门论坛等学术活动机制,进一步创新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机制。 一是组织理论学者和会计实务工作者,开展各类学术和科研活动,明确学术活动主题,针对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当前会计改革发展的重难点问题,推出具有理论引领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推动建立会计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 二是组织相关领域的人才针对会计标准体系建设、会计准则趋同等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选题开展深入研究与专题研讨,不断创新、积极进取,推动先进理论的建立和验证。 2.优化学术评价机制。 会计科研成果的评价应坚持为会计发展服务的原则,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完善成果评价标准,倡导会计学术创新。 一是优化学术期刊选稿用稿工作,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扩大稿件来源,在全面考虑稿件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应用价值等方面的基础上给予客观的评价。发挥权威学术期刊的导向和引领作用,配合会计改革中的重点问题,刊登理论研究成果,调动研究的积极性,从而推进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加速发展。 二是论文评选呈报方面,将不断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积极推动优秀论文、杨纪琬会计学奖学金等奖项的评选与宣传工作,推动优良学风建立。积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对重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严格评审,对专家评价较高的成果进行整理汇编,向相关部门进行推荐,进一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三是人才选拔与推荐方面,进一步完善“全国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会计名家培养工程”等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制度建设,不断壮大人才队伍,造就与会计改革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3.创新学术工作机制。 财政部将监督和引导国家会计学院和会计行业组织(社团)的自身建设,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推动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行业组织(社团)的相互配合,加强各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密切工作关系,在完善现有以中国会计学会为主体,地方会计学会为支撑,各级各类专业会计学会为补充的会计学术组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各类会计学会及其所属机构分工合作的学术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国会计学会为引领,服务全国、协同高效的会计理论研究体系。 二是积极拓展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推动会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进步,结合会计改革发展进程组织开展案例研究,讲好中国故事。 (五)深化国际学术交流。 1.发挥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作用。 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国家会计学院等有条件的专业组织、科研院校在深化会计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平台作用。 一是“十四五”时期,财政部将采用更加多元化的学术交流模式,不断完善对外交流开放平台,形成国际化的运行机制和理念,积极开展全球学术交流和合作,对外传播中国会计改革发展模式、中国会计理论成果和学术人才。 二是在着力解决我国会计实践与会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的同时,聚焦关系人类共同命运的全球问题,推动中国的会计人才和研究成果走向世界,为人类会计事业的发展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2.有效运用国际合作机制。 配合国家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积极运用“一带一路”财经发展研究中心、亚太财经与发展研究中心等国际合作机制,与其他国家建立起经常性的联络和对话,并就最新研究成果、准则制定进展等重要问题进行定期交流与探讨,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更好地促进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 全面参与会计国际治理 持续深化会计国际合作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系列解读之十一 会计司 2022年4月28日 《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参与企业会计准则国际治理体系建设,实现在企业会计准则国际治理体系各个层级中有中方代表参与、在双边多边会计交流合作国际场合中反映中国声音、在支撑参与国际治理的各项基础能力建设工作中夯实制度基础;持续深化多边双边会计交流合作,积极发展全球会计领域伙伴关系,不断扩大会计国际交流合作范围等。这一目标顺应了国际会计发展趋势和我国会计改革发展实际,既是我国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领域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内在要求。 一、“十三五”期间我国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我国紧紧围绕《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财政中心工作和会计改革发展的需要出发,持续推进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等效认可,积极参与会计国际治理,不断深化会计对外交流合作,会计国际化进程取得新的突破,在国际会计舞台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一)全方位参与会计国际治理 “十三五”期间,我们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国在会计国际治理各层级各机制中的力量,全方位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改革、发展战略调整,以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等标准制定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治理改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监督委员会和受托人是会计国际治理体系中的最高层级,直接引领国际会计发展方向。2016年,我国成为基金会监督委员会成员单位,在基金会治理层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同时,我国自2005年起在基金会受托人中拥有中方代表,在基金会治理层的话语权不断巩固。 二是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战略制定。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的职责调整为向基金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供战略咨询意见。自2002年以来,我国在咨询委员会中一直拥有席位,自2012年起中方代表增加至2位,全面参与了基金会有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以及向可持续披露准则领域拓展等重大战略决策的讨论。 三是全面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技术讨论。通过多方面努力,目前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解释委员会、会计准则咨询论坛等核心技术层均有代表,能够直接参与各项准则制定。同时我国多位会计专家分别加入了全球财务报表编制者论坛、资本市场咨询委员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标准咨询组、中小主体实施小组以及保险合同过渡工作组等,进一步增强了中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 四是多渠道加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意见反馈。通过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来华调研、举办技术圆桌会议、定期会谈等多种形式,继续与理事会保持全方位、多层次的沟通交流。同时,就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相关修订,积极组织企业开展测试、广泛听取国内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形成中方意见并及时向理事会反馈。此外,积极动员国内企业、学术界等以自身名义向理事会反馈意见,进一步增强中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声音。 五是积极参与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制定。我国代表在担任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理事、技术顾问期间认真履行职责,就相关技术项目议题充分发表中方意见,就理事会有关战略和工作计划咨询文件在国内组织征求意见并反馈,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反映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最新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参加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圆桌会和能力建设论坛,与各国代表分享交流政府会计准则建设实施经验。组织翻译印刷《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汇编》,在推进我国政府会计改革中借鉴国际经验。 (二)持续深化多双边会计交流与合作 “十三五”期间,积极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提升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等需要,我们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区域性会计组织等建立了对话合作和日常联络机制,多双边会计交流合作持续深化,为我国全面参与会计国际治理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有力支撑。 一是推动建立“一带一路”国家会计准则合作机制。2019年4月,在中国财政部的推动下,我国与老挝、蒙古、尼泊尔、新西兰、巴基斯坦、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叙利亚、越南等10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共同发起了《“一带一路”国家关于加强会计准则合作的倡议》。柬埔寨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随后加入。自2019年以来,倡议参与各方已成功召开三届“一带一路”国家会计准则合作论坛,该机制成为“一带一路”国家会计交流合作新的重要平台。 二是积极推动新兴经济体国家共同参与国际准则制定。作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副主席国及联络办公室,我国扎实做好联络办公室各项工作,每年组织召开两次年度会议,并于2019年在厦门成功举办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第十八次会议,积极协调新兴经济体国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保险合同、租赁、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等技术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完善提供有益建议。 三是引领亚大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参与国际准则制定。2017至2019年,我国担任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的主席国。在此期间,我国充分发挥主席国及秘书处作用,组织承办各类会议,领导亚大会计组织完善了内部职能、扩充了组织成员,提升了亚大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能力建设,加深了亚大会计组织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合作交流,深化了亚大地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应用实施问题的研究等,推动亚大会计组织成为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制定的重要力量。 四是继续巩固中日韩及其他多双边合作机制。充分利用中日韩三国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机制,与日本、韩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展定期沟通交流,共享会计准则建设情况,共商热点难点技术问题,积极协调立场,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完善和一致应用建言献策。此外,在继续巩固与美国、欧盟、法国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合作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中俄、中英、中澳等双边会计交流合作。 (三)积极稳妥推进会计准则等效互认 为适应我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需要,我们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磋商,并取得积极成果。 一是巩固内地与香港和中欧等效成果。自2007年内地与香港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以来,两地一直保持密切沟通和合作,不断完善双方会计准则,实现内地与香港会计准则的持续等效。自2012年欧盟委员会和中国财政部相互认可会计准则最终等效之后,双方就各自会计准则修订及实施等问题保持密切沟通和联系,积极巩固等效互认成果,为便利中欧企业到对方资本市场上市、推动双边经贸往来和资本流动提供技术支撑。 二是推动中俄、中英会计准则等效互认。为加强中俄会计合作、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发展,在相互评估和多轮磋商的基础上,中俄双方于2019年第八次中俄财长对话会议期间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与俄罗斯联邦财政部会计准则合作备忘录》,在跨境资本市场债券发行领域,相互认可对方会计准则实质性等效。2020年,为积极应对英国脱欧影响,中英双方经沟通协商决定延续中欧会计准则等效成果,分别认可对方会计准则,实现等效互认。 (四)适时研究制定资本市场对外开放会计政策 为满足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加强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制定,适时研究出台相关会计政策安排。 一是根据人民币国际化和境外机构来华发债的需要,认真研究有关会计准则政策安排,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本着依法依规、互惠互利、规范统一的原则,配合人民银行制定发布了《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境外机构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为境外机构来华发债提供便利。 二是与证监会、人大法工委等单位密切沟通,深入试点红筹企业调查研究,协调解决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回归A股上市的有关会计问题。积极配合证监会研究推进沪伦通、中瑞通等有关会计准则政策安排。 三是开展中英两国审计准则等效互认评估工作,同时印发《关于认可英国会计师事务所从事沪伦通中国存托凭证相关审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英国事务所从事沪伦通相关业务。 二、我国全面深度参与会计国际治理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我国参与会计国际治理面临新的形势。随着全球经贸关系发展、资本市场互相开放以及跨境资本流动加速,会计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基础性作用日益重要,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同时,也必然要求更广泛深入地参与全球会计治理。 (一)全面深度参与会计国际治理顺应时势 一是中国是制定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融合的不断加深,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基础性作用更加凸显,建立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需求更加迫切。截至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被144个国家或地区强制要求在上市公司或金融机构中采用,13个国家或地区允许其国内企业采用,美国允许境外在美上市公司采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2006年以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持续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成为商业领域的重要基础设施,在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重要利益相关方,过去多年来全方位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为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数据资源、碳排放权等新型交易和事项引发了新的会计问题,需要各国共同研究解决,我国在数字经济、碳交易等方面的领先发展经验将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完善提供有益参考。 二是参与会计国际治理是平衡国际趋同与我国国情的迫切需要。2006年,我国建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面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自此保持持续趋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先后与香港、欧盟、俄罗斯、英国实现会计准则等效互认。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和等效互认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赴境外上市和融资的成本,极大地促进了双边贸易和资本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我国的投资环境,推动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然而,作为在全球应用的会计标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需要兼顾和平衡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未必完全符合我国的国情实际。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趋同不是简单地等同”、“趋同是一种互动”等原则,把握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保留我国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我们要全面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中方主张,推动国际准则修订有利于我,减少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持续趋同的障碍,继续为我国扩大双向开放提供会计技术支撑。 三是参与会计国际治理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中,以“制度规则”协调关系和利益已成为主要方式。推动国际规则重塑、更加公平合理地反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诉求,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目标。会计标准作为国际商业领域的基础性规则,侧重从技术角度切入和解决问题,为各国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促进全球经贸发展和资本流动提供了重要平台。 (二)全面深度参与会计国际治理面临挑战 一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最早由欧美国家主导制定,相关会计处理规定主要针对西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法律环境下的相关交易和事项,会计准则的规范形式及语言表达也更契合西方的思维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缺乏充分考虑。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需兼顾各国的实际情况及利益诉求,而且目前其体系已经基本成熟,我们能够积极施加影响的主要是新制定或正在修订的准则项目,并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概念框架、体系体例等约束,因此,如何推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有利于我需要运用更高智慧,作出更多努力。 二是全面参与会计国际治理需要人才、机制等多方面支撑。参与会计国际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基础能力和机制建设。当前,我们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已经建立了多种沟通机制,可以多渠道、多方式、多层面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但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如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项目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前瞻性,熟悉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具有全球视野、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且精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制定规则的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企业、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学术界等自主参与国际准则意见反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涉外专家之间的沟通协同不够等,需要从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系统性支撑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能力。 三、“十四五”时期我国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强对国际国内新形势的研判,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强前瞻性研究,增强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主动性和系统性,切实提升我国在会计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一)深化重点准则项目前瞻性研究,提高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主动性 扎根国内实务,加强前瞻性和高质量研究,靠前参与国际准则制定,及时提出反映我国实际、代表中方诉求、含金量高的意见建议。一是对于国内会计实务中存在的较为普遍和突出的问题,充分利用联系点制度、会计准则实施快速反应机制、会计准则咨询专家等收集意见,有针对性地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提供和反馈,影响国际准则的制定修订,变被动应答为提早谋划。二是对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的讨论稿、征求意见稿等咨询文件,深化前期研究,通过座谈研讨、实地调研等方式广泛听取国内相关方的意见,形成中方意见并及时反馈。三是密切跟踪国际会计动态,加大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其解释委员会、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对国际准则相关技术问题研究讨论情况的宣传力度,提早关注国际准则制定动向并加强相关研究。 (二)广泛动员利用各方面技术力量,提高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协同性 在维护和巩固我国在会计国际治理各层级现有代表的基础上,继续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一是密切跟踪相关国际职位空缺,鼓励动员更多中方学术界、实务界专家竞聘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咨询委员会、解释委员会、全球报表编制者论坛、资本市场咨询委员会以及各具体准则项目组等职位,进一步丰富中方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渠道。二是积极引导国内利益相关方关注和研究国际准则制定的前沿和热点问题,动员相关企业、行业协会、监管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以自身名义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鼓励学者、专家等对国际准则制定的理论问题、实施效果等开展研究,壮大中方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力量。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完善制度机制,增强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支撑力 全面深度参与会计国际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机制保障。一是大力推进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培养工程,优化人才选拔、完善培训机制,积极拓展境外研习渠道,助力学员积累参与国际会计标准制定的实践经验。加强财政部会计司和会计准则委员会人才队伍建设和岗位锻炼,提升参与会计国际事务的经验和能力。二是健全完善涉外工作沟通协调和保障机制,鼓励涉外专家组建工作团队,广泛收集国内相关企业、行业的意见,动员涉外专家所在单位对其履职给予有力支持;加强我部与涉外专家以及涉外专家之间的沟通联系,分享相关经验和最新情况,形成中方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合力。 (四)持续推进多双边会计交流合作,提升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影响力 一是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国家会计交流合作,维护好、举办好每年一度的合作论坛,不断增加论坛吸引力,为“一带一路”国家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搭建互通、共享、交流建设和实施能力,更好地参与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二是充分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这一平台,就新兴经济体特有会计问题开展研究,力争形成协调一致的意见并向理事会反馈,推动其更多考虑新兴经济体的实际情况。三是积极参与并引领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等区域机制的政策性和技术性工作,以整合的声音表达主张和关切,增强对国际准则制定的影响力。四是继续巩固与美国、欧盟、法国、俄罗斯、英国等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监管机构的沟通机制,就全球统一高质量会计准则建设、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实施等交流经验和交换观点。五是配合我国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和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需要,稳步推进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磋商,探索扩大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交流合作。 (五)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准则制定,抓住参与会计国际治理新机遇 2021年11月初,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宣布新成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旨在制定一套全球普遍认可的高质量可持续披露准则,助力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基金会的这一决定对会计国际治理带来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筹建、治理和准则制定工作,有利于推动基金会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实际情况,确保其制定的可持续披露准则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认可度,并为全球统一的高质量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制定贡献中国力量。“十四五”时期,一是要全面参与国际可持续准则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中方代表作用,加强我方参与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制定的影响力。二是研究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密切跟踪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各阶段文稿,组织国内公开征求意见并形成中方反馈意见。三是根据国际可持续准则制定相关工作进展,研究制定我国的因应策略,构建我国可持续准则体系的实现路径。 当前国际会计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指导我国全面深度参与国际会计治理、持续深化扩大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目标和任务。“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继续坚持国际趋同的策略,立足国内实际情况,深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可持续披露准则的制定,持续深化会计国际交流合作,全面提升我国参与会计国际治理的能力,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实维护国家利益。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