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实施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

来源:周天勇 作者:周天勇 人气: 时间:2015-11-13
摘要:提要:为什么中央要从过去传统需求侧管理的宏观调控,转向供给侧,什么是需求侧的宏观调控,具体是什么内容?早在2012年初,笔者接受记者周子勋的采访,发表过关于必须将宏观调控方式从需求侧管理转向供给侧的长篇看法,载于当年3月5日的《中国经济时报》;2

未来地方政府难以有足够的还款能力,将形成债务严重违约和展期格局。(1)土地出让金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还款的主要基础,但是住宅严重过剩,住宅用地市场火暴不再。从2014年10月土地供求情况看,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2279宗,环比减少14%,同比减少42%;成交面积4801万平方米,环比减少35%,同比减少63%;土地出让金总额为1317亿元,环比减少8%,同比减少56%。[17](2)2014年由于经济形势下行,加上近几年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营改增的增量部分向中央财政集中,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幅下滑,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发放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都困难的局面,更谈不上顾及对本级政府以往债务的还本付息,只能等中央银行再一次核销,或者中央财政出资相救。

201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61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住宅投资44308亿元,增长30.2%;办公楼投资2544亿元,增长40.7%;商业营业用房投资7370亿元,增长30.5%。但是,到2015年1到5月,只增长5.1%。

2、企业负债率
企业的高负债也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中国非金融企业整体负债率已经处于过高水平,企业负债占GDP的比例高达105%,不仅高于日本、美国、意大利,甚至接近于英国、法国的水平。2013年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500强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高达84%,远高于发达国家大企业50%-70%的平均水平。[18]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3年4月也指出,中国市值最大的前10%上市公司全球资产负债率较2003年上涨10%,是整体上涨幅度中间值的两倍。其中,工业、原材料、公共建设和房地产等行业上涨最快。[19]2014年三季度末,钢协会员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72%,银行贷款总额超过1.3万亿元;中国铁路总公司资产总计5.45万亿,负债率超过64.77%。2014年前三季度,45家上市房企的平均负债率为74.56%,中小房地产企业负债率达80%。

3、银行不良资产
预计2014年四季度不良贷款余额为8277亿元,不良贷款率从9月底的1.16%升至1.23%。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依据相关模型的测算结果显示,2015年四个季度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为8973.21亿元、9715.73亿元、10506.57亿元和11347.37亿元,不良率分别为1.29%、1.36%、1.44%和1.52%。在不良贷款压力大增的情况下,一些银行采取了一些延缓措施,对一些“准风险”或风险项目继续提供信贷支持,延缓风险暴露,这在客观上加大了信贷风险程度。有学者认为,商业银行账面不良率“低估”和“大幅低估”实际信贷风险的受访者明显增多,其原因在于关注类、次级贷款的账面风险与实际风险偏差较大。[20]

五、经济增长下行的国民收入挤压力流程
从需求方面看,国民经济的增长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拉动的。从流程上看,需求需要支出,支出需要收入作为基础,而生产形成供给;供给从形式上讲,实际是收入法形成的GDP。因此,“…→商品和服务生产者→商品和服务供给→形成在企业、银行、居民和政府间分配的收入→投资和消费支出→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的收入→…”是一个循环的流程。我们需要以此为脉络和逻辑,去思考经济下行的一些影响因素,并对症治疗。

我们来看国民收入流向政府、国企银行、非国有实体经济和居民四大部分的演变过程。

我们简单从改革开放到1995年的历史数据看,国民收入流入政府部门,从高到低;居民部分,从低到高,再从高开始降低;而流入国企和银行很少,甚至为负;流入非国有实体经济领域的,则从几乎为零,达到最高峰。(1)20世纪80年代初时,流入城乡居民的收入部分比例较大,达到60%左右,主要原因是城镇职工调涨工资,以及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并且农产品价格上调,获得了较多的收入;政府收入主要来自于国有企业的利润等,国民收入流入政府部门的占几乎40%左右;而个体经济比例非常低,流入非国有经济的部分,可以忽略不计。(2)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由于1992年开始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国民收入流入非国有实体经济的净利润比例高达近32%;而由于国有企业全面亏损,加之增值税改革从1994年才开始,1995年时,国民收入流入政府的部分降低到了最低点的16.5%;国有企业全面亏损,而银行净利润也很少;流入居民部门的国民收入比例还在47.86%。其下降的原因:农村家庭承包和农产品价格改革带来的农村居民增收效应已经消失,分税制和增值税等改革刚刚启动,国企全面亏损和政府收入比例下降,不能给企业职工和政府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相应地增加工资,特别是进行下岗分流和减人增效改革等,影响城镇居民收入的分配。

这里我们重点来看从1995到2014年国民收入流量的演变:国民收入流入政府部门的从低到高,比例越来越高;流入国有企业和银行部门的从几乎无到有,比例也在逐步上升;而流入居民的流量部分,则继续下降,到2011为最低后,2013年稍微有所上升;流入非国有实体经济的国民收入流量,从最高降低到了最低。

(一)流入政府部门的国民收入越来越多
流入政府部门的国民收入从1995年的16.5%上升到了2014年的37.59%。从到2014年收入项变动看,先是分税制和增值税改革,增强了政府税收的集中能力,2014年是1995年的19.73倍,为119158亿元;后是社会保险金的征收,从少到多,增加很快,是1995年211.7倍,为39592亿元;而土地出让金,则是从无到有,规模达42606亿元;而政府除了税收、社保、土地出让金三大项收入外,还有一大部分是进入地方财政基金收入项和由地方财政未进帐处理,甚至由行政事业部门和单位私自处理的,规模保守匡算达31874亿元之巨。因此,2014年政府全部收入为239265亿元。国民收入的37.59%,流入了政府部门。支出规模的扩大,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强力提高其在国民收入中分配流量的最主要动因。
1、行政和事业机构和人员扩张对收入的需求动力
政府行政事业部门和人员扩张,以及其工资上涨,事业单位的社保,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包括2012年前还没有能管住的三公消费,其支出规模剧增,迫使中央和地方政府需要增收。1978年时,事业和行政机关的人员为1964万人,退休人员的比例很低(上海市1978年职工离退休比例为1︰0.11,[21]上海是老龄化较早的城市,全国估计在1︰0.07左右),财政发放工资的职工,为137万人左右,在政府行政和事业单位中的协编临编和合同工人员也非常少;但是到了2014年,行政和事业单位人员规模为4100万人左右,财政发离退休金的2000万人左右,协编临编和合同工人员在1500万人左右,财政支付的供养人员,实际的规模在7600万人左右。占总人口比例,从1978年的2.04%,上升到了2014年的5.51%。也就是国民财政人口供养比,从1978年的50人供养1人,到2014年大幅度上升为18人供养1人。

本文章更多内容:<<上一页-1-2-3-4-5-6下一页>>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排行

税屋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网站纠错

主办单位:杭州亿企财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运行维护:《税屋》知识团队    电子营业执照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浦沿街道南环路3738号722室

浙公网安备33010802012426号 浙ICP备2022015916号

  • 服务号

  • 综合订阅号

  • 建安地产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