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描述:我公司抵押了一台账面价值120万元的全新设备(尚未开始折旧),贷款100万,分15个月归还,每月归还7万元累计最终还款105万,到期后100元留购款,租赁公司现在只给我们打款了90万,10万保证金,还有2万的手续费。相关业务分录怎么做?税务上又该怎么处理呢? 假设该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采用年限平均法,预计净残值为0。 【答】从整个描述看,贵公司的业务应该属于售后租回业务,属于融资租赁的一种。所以,最后才有100元的留购款。 售后回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是指卖主(也是承租人)将资产出售后,又将该资产从买主(同时也是出租人)租回,习惯上称为"回租"。 一、税务处理 根据《关于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行为有关税收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0年第13号)规定如下: 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是指承租方以融资为目的将资产出售给经批准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企业后,又将该项资产从该融资租赁企业租回的行为。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时,资产所有权以及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报酬和风险并未完全转移。 根据现行增值税有关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方出售资产的行为,不属于增值税征收范围,不征收增值税。 根据现行企业所得税法及有关收入确定规定,融资性售后回租业务中,承租人出售资产的行为,不确认为销售收入,对融资性租赁的资产,仍按承租人出售前原账面价值作为计税基础计提折旧。租赁期间,承租人支付的属于融资利息的部分,作为企业财务费用在税前扣除。 二.会计处理 (一)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 由于《小企业会计准则》对于融资租赁没有系统规定,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条第(一)项规定:"执行本准则的小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本准则未作规范的,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因此,此处不单独进行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其会计处理参照以下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的处理。 (二)适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版) 会计处理过程总结如下: 表-1 1.转入固定资产清理 借:固定资产清理 1 200 000.00 贷:固定资产 1 200 000.00 2.出售并确认递延收益 借:银行存款 900 000.00 递延收益——未实现售后回租损益 300 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 1 200 000.00 3.租回资产 按租赁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孰低确认融资输入资产的入账价值。因此,需要先计算最低租赁付款的现在。由于承租方实际得到的融资额只有90万元,因此该融资租赁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就是90万元 借:固定资产——融资租赁资产 900,00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150,100.00 贷:长期应付款——应付租赁款 1,050,100.00 4.每月归还租金以及确认融资费用 在做分录前,需要先计算租赁期间的实际利率(租赁合同的内含报酬率),以及每月应该分摊的融资费用。 表-2 (1)确认融资费用,以第1期为例: 借:财务费用 17,936.20 贷:未确认融资费用 17,936.20 以后各期分录一致,只是变更数据,不赘述。 (2)归还租金,以第1期为例: 借:长期应付款——应付租赁款 70,000.00 贷:银行存款 70,000.00 最后一期的数字变更为70,100.00元,其他各期分录完全一致。 5.每月分摊"递延收益" 每月分摊额=300,000/15=20,000.00元 借:制造费用 20,000.00 贷:递延收益 20,000.00 假定折旧费是计入制造费用的额,所以递延收益分摊也计入相同科目。 (三)适用《企业会计准则》(2018版) 1.租赁期开始日的会计处理 根据2018版租赁准则第五十二条规定,"售后租回交易中的资产转让不属于销售的,承租人应当继续确认被转让资产,同时确认一项与转让收入等额的金融负债",因此会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900,000.00 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150,100.00 贷:租赁负债——租赁付款额 1,050,100.00 说明:因为售后租回交易中的标的物资产原本已经确认了资产,按照会计准则继续"确认被转让资产",实际上就是不改变原资产的确认,故此处不需要再对被转让资产进行调整即可。 2.租金支付的处理 在做分录前,需要先计算租赁期间的实际利率(租赁合同的内含报酬率),以及每月应该分摊的融资费用。见表-2计算。 (1)确认融资费用,以第1期为例: 借:财务费用 17,936.20 贷:租赁负债——未确认融资费用 17,936.20 以后各期分录一致,只是变更数据,不赘述。 (2)归还租金,以第1期为例: 借:租赁负债——应付租赁款 70,000.00 贷:银行存款 70,000.00 最后一期的数字变更为70,100.00元,其他各期分录完全一致。 |
相关阅读
版权声明:
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本网除原创、整理之外所转载的内容,其相关阐述及结论并不代表本网观点、立场,政策法规来源以官方发布为准,政策法规引用及实务操作执行所产生的法律风险与本网无关!所有转载内容均注明来源和作者,如对转载、署名等有异议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本网(sfd2008@qq.com)联系,我们将在核实后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